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杜泽兵 《教育探索》2008,(12):50-51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当它作用于人与人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表达相互反应的中介;当它作用于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认知事物的工具;当它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充分认识语言的属性,对于做好英语教学有很多启示,对英语学习者学习和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对英语教师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懂英语的新世纪人才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称谓是人类社会语言文化的一种普遍现象,往往反映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小说中的称谓语顺应社交世界、心理世界和物理世界等不同的语境因素,体现场合的正式程度,时空的转换,说话者的情感和性格等。对小说中称谓语的研究有助于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创造。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交流工具,不仅承载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反映,而且促进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再创造.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语言,语言的进化与人类的进化发展历程相伴随,研究语言的进化必须体现以人类为核心的原则.只有通过对人类起源及发展的"过去"的寻根究底,来探究语言起源与进化的心理机制,才能把握语言进化的历程.语言进化经历了从动物表达最原始的情绪与需求的本能性喊叫、肢体模仿等原始自发性的"动物性语言"向具有分音节、符号性和信息交流性的"真正语言"的进化过程,这不仅仅是一个生物进化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进化的问题.语言进化遵循着两种线路:无人世界的自然进化和有人世界的文化进化.由于语言的自然进化与文化进化遵循着两种不同的规律,因而其动力基础是不同的.语言的自然进化是自发的、无目的的、被动的;语言的文化进化是自觉的、有目的的、主动的.语言进化更主要的是语言的文化进化,稳定的社会群体的出现为早期人类带来了强大的选择压力,并直接导致语言及自我意识的进化和发展,语言是在人对压力的适应与选择中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类面临的生存压力,使得语言有足够的动力沿着自然进化和文化进化两个维度快速发展,人类的适应性为语言的文化进化提供了决定性的选择力量.  相似文献   

4.
当人类精神活动能够进行深刻的思想与反思时,人的主体性特征会产生出一定的张力,这种张力既能适应环境,创造出带有地域特征的民族文化,又能释放出无穷的创造力。而且,这种创造力表现的是一种强烈的人的自我意识。进一步讲,因为人在与人和自然的关系中被塑造,所以,人作为具有主体性特征的对象,在自身具有了符号意义的同时,也创造性地增加了除物理世界之外的精神世界和作品世界。更进一步,从客观世界到符号世界只是语言的早期形成,而语言世界形成之后,人的语言认知模式,已不仅仅是从语言世界到现实世界,还有从语言世界到语言世界的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5.
英国的斯宾诺莎曾说:“文字是众多而巨大的迷误之源。”德国的大文豪歌德亦曾说:“那试图用文字来表达艺术经验的作法,看来好象是件蠢事。”语言是迷宫,是怪圈,是武库,是囚牢,世界上没有比语言的痛苦更强烈的了。 人有语言,表明人与世界的关系得到了确证,语言将人与一般动物划出了一条永久的分界线;人走进语言,得到了生存的庇护和引导,从而构成了人的文化。但正如人类在原始的洞壁上划下第一根线条的同时也画下了束缚自身的栅栏一样,人类在走进语言创造语言的过程中不得不承受语言的痛苦。  相似文献   

6.
<正>文化是人类存在的一种标志,作为动物之一的人类,怎样区别于其他动物呢?或者说,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他的特征是什么呢?对此,有的学者着眼于人的社会,认为人是社会的动物,也有的学者着眼于人类的躯体的变化,认为人是直立的动物(由于不断劳动的结果)。这些当然是很重要的看法。近年来,有些文化人类学者,把“文化”作为人类存在的特征。因为即使是那些高级动物如猩猩、猴子之类,也不  相似文献   

7.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早已为人接受。文化是信念、习惯、生活模式和行为的综合,通常被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广义的理解,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另一种是狭义的理解,指人类文化价值观念所构成的知识体系。地域、环境不同,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从而导致文化带有鲜明的民族性,这是民族差异的标志。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社会文化的每一点变迁都反映在语言中。一种语言是该民族在长期的物质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语言就其本质而言,不仅仅是工具、符号系统,而且是一种社会现象,与文化有…  相似文献   

8.
研究科学与宗教的共时态关系基于“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这一前提。科学与宗教,就是人类以两种不同的方式——“科学的”或“宗教的”——来把握世界、反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人类理解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两种不同文化样式,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理解这种关系,既需要以主流文化样式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规范来衡量,也需要各种文化样式之间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规范的相互渗透和评价。一定时期科学的世界图号与宗教的世界图景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出科学与宗教在特定时期的相互关系;科学的思维方式与宗教的思维方式的对立统一,反映出科学与宗教的相互作用;科学的价值规范与宗教的价值规范相互评价,反映出科学与宗教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困境中,语言构成了人类最直接最深层的困扰。 按照卡西尔的界定,人是符号性的动物。使用语言文字这种符号系统,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使人与对象世界相互接纳、沟通,是通向对象世界的“路标、绿洲和跳板”(C.W英里斯《开放的自我》)。从这个意义上看,语言是对人类智慧的确认,是人与自身之外的世界相互联结的通道。我们不可能生活在语言媒介之外,语言是我们“存在之屋”(海德格尔语)。  相似文献   

10.
铃木孝夫是日本语言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涉足动物的声音活动、对人用语、文化语义学、汉字功能、日语与外语等多个研究领域,其中对人用语研究和文化语义学属于语言文化研究的范畴,是其研究的核心。本文通过对铃木孝夫这两个研究领域中所出现的用例进行分析,发现了其研究的独特视角:文化语义学着眼于语言之外的自然环境;对人用语研究着眼于语言之外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1.
柏拉图在其《泰阿泰德篇》中说过:“语言这个题材,也许是一切题材中最大的。”这真是一种超前的预见。他当然不会想到两千年后.人类的哲学文化会发生所谓“语言学转向”。从哲学上发现语言,提出语言本体论,这当然是哲学的一大进展。人生活在三个世界中:客体的世界、思想的世界和语言的世界。语言与物理客体世界和主体思想世界的关系是什么,这是语言哲学的形而上学前提,也是其真正的主题。自古以来,就有实言、顺言和无言三种语言观。实言,就是消极的语言观,所谓“以名举实”(《墨经·小取》),或柏拉图所说的“名字的本分是表达…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语言的哲学转向,使哲学研究的主题转向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语言与世界是两个相互联系而又独立的系统。词语涵义和事物指称之间没有等同关系。迷信是语言的创造物,是人类对神秘事物想象的语言表述。它作为文化沉淀的一部分又有其顽固性。  相似文献   

13.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义务教育的基础学科,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小学作文教学不是着眼于培养未来小作家,而应当倾全力培养未来公民的语文素养。小学生作文不是为了研究语言,而是学习和使用语言。写话与习作既是小学生进行语文和其他各科学习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正语言是一门科学,但是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承载文化,是文化的核心之一。新洪堡特主义的代表人物魏斯格贝尔(J.L.Weisgerber)认为文化首先呈现在语言上,语言是最真实的文化现实,是语言将人类导入文化之中。人、世界和文化由语言连接成一个整体。"语言不仅开启了世界,也建构了世界"。1人们所持语言不同,对外部的认知也会不同,进而导致各民族文化出现差异。每一种具体语言都带有某种文化印记,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独  相似文献   

15.
试论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家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首次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性质与地位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是"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即人类的社会交往活动.主要靠什么"交际"?当然是语言;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语文教学如何才能让学生掌握好"人类文化"?必须让学生在获得语言"交际工具"的同时进行人文精神建构,即进行大写"人"字教育.因为"语言本身就是人的精神,语言本身就是文化,语言本身就是世界的呈现模式",所以,语文教学的本身也就是"人的精神教育,就是母语文化教育,就是进入世界的教育"(<教坛之友>2001.10/24).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超越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持续发展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反思当下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是着眼于一般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或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它是对今天人类对自然界的透支所产生的生态及心态的危机而进行的反思,着眼于生态系统的整体和谐、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和谐、持续发展以及公平正义都是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7.
一、语言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这是不可置疑的事实。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古迪纳夫(Goodenough)在《文化人类与语言学》中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正>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有重要意义。这就告诉我们语文的教学应着眼于语言的实际运用上,培养与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应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9.
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主动,需要营造开放的教学格局。为此,可以尝试超越从认识论角度采用的主客两分的思维框架,而从生存论视角采用“人—世界”关系的理解框架,将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经历看作个体与他置身其中的学科世界的交互作用过程。在此基础上,让学科世界向两个方向开放:其一是人类文化世界,其二是个人精神世界;让课堂教学实现人类文化世界与个人精神世界的相互沟通,最终让学生创造性地占有人类文化成果。  相似文献   

20.
语言作为抽象思维的实现、体现和表达的载体,是唯一由人类所使用的认识世界、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直接、最有效、最广泛的思维和交际工具。语言是一种社会性工具,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另一方面像其他社会现象一样,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是语言发展的客观性。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的发展规律,必然通过人类的自觉活动表现出来,与人类的主观意识有着更加密切的关系,这是语言发展的主观性。认识语言发展的规律,指导语言实践,改善语言环境,改进语言结构,调整语言关系,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作用,一个重要的内容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