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这样一道话题作文:苏轼有一首《琴诗》,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内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琴声究竟是从哪里发出来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有这样一道话题作文:苏轼有一首《琴诗》,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内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琴声究竟是从哪里发出来的?请以"琴弦与手指"为话题,自选立意,自定体裁,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要在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倡导新的师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写过这样一首《琴诗》: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相似文献   

4.
本学期的《心理学》课程就要结束,学了这门课的同学,可以读一读下面的题目,并思考一下,看看自己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如何。 (1.1)宋代文学家苏轼有一首题为《琴》的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如果我们把“琴声”比作心理,你如何根据这首诗去形象化地理解心理的实质? (1.2)巴甫洛夫在建立著名的“动力定型”学说时,专门研究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专著:《角色的诞生》,从中得到启发与旁证。动力定型是通过一定的生活方式形成的个人所特有的条件反射与抑制的系统。举  相似文献   

5.
江剑鸿 《辅导员》2010,(8):49-49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的《琴诗》中写到:“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对我们的教学颇有启迪,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就像琴与手指一样,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才能奏出美妙动听的教学乐章!  相似文献   

6.
苏东坡有首《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弹琴,既要有琴,又要有弹琴的手指,两者巧妙地统一起来,才有优美的琴声。教学也是如此,只有师生关系融洽,教与学紧密结合,才能弹奏出优美的教学乐章。  相似文献   

7.
<正>苏东坡有一首《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颇含哲理的诗对我所谈的后进生转化教育有很大的启示。以琴喻人,可比后进生;以指头喻人,可比教师。后进生这把琴能否发出悦耳之声,就看教师的"指上功夫"如何。我认为,教师的"指上功夫"要深含"四心"——责任心、爱心、细心和耐心。一、责任心是前提转变一个后进生要比培养一个优秀生花费更多的精力,因此,教师的责任心是转化后进生的前提。后进生并非永远是后进  相似文献   

8.
正我们的出发点谈起图画书阅读,我不由想起了苏东坡先生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一张琴放在那儿,不动它,悄然无声;高人拨动,则如高山流水,绵延不绝,闻之欲醉。阅读何尝不是这样?伟大的作品需要读者的慧心阅读,其香其美才能沁入心扉,滋养人的身心。  相似文献   

9.
苏东坡有首《琴声》说得好"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在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就像手指与琴的关系一样。  相似文献   

10.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写的《琴诗》,用它来比喻师生互动,方可弹奏美妙教育乐章,是再也恰当不过的了。的确,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师生的身心健康,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成败。在教学实践中,师生冲突大量存在并呈现出日渐增多的趋势。在新形势下,师生关系、尤其是师生冲突乃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探讨师生冲突产生的根源以及如何化解师生冲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师生冲突产生的原因分析师生冲突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绪对立或公开的对抗。从冲突产生的导因划分,有学…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这些广为流传的名篇佳句,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汲取中国古代诗词智慧来滋养思想政治课教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今于中国古代诗词中采撷一些名篇名句,谈谈古诗词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益启示。一、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苏轼诗集》和《苏轼文集》,出现了部分诗文互见的情况。究其原因是用作底本的清人编注的《苏轼诗集》,未能严守诗歌与韵文的文体界线,将苏轼的赞、颂、铭、偈等韵体文编入诗集,把《琴诗》一类佛偈当成诗编收。《全宋诗》的编纂也存在编辑体例不纯的问题。其实,韵文不必混编入诗集,它们也不会因为被“尊”为诗而增加其艺术价值与美学功能。  相似文献   

13.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的《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东坡的这首诗以琴和指头为例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事物发展中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即琴和指结合固然可以弹出琴声,但是同一张琴,若遇到俞伯牙,便能够弹出“洋洋乎,志在流水”的“妙音”;若遇到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则只有噪音。如果以“琴”喻学生,以“指”喻教师,那么,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说: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水平。这里的“水平”,不仅只指教师的文化程度,更主要的是指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具体而言,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教师必须在钻研教材、改进教法、优化课堂教学等方面狠下功夫。一、钻研教材既要明确每章每节的具体教学要求,把基础知识、能力要求落到实处,又要准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从整体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目标,能够站在整个教材的高度上去处理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二、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必须为绝大多数学生包括差生所掌握。这样改进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仅要钻研教材,还必须研究教学对象,了解他们已拥有的基础知识、能力水平、学习习惯等,掌握各个层次学生的共性和个性,采取相应的教...  相似文献   

14.
苏轼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呜?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它借琴阐发一种哲理:琴、手指是弹奏出动听音乐的条件,两者相互依存,美妙琴声的出现,有待于两者巧妙结合。课堂上师生对话也类于此,教师的点评要能巧妙地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其与作品产生共鸣。既不能一味廉价表扬答而不评,也不能评而失当,更不能粗暴打断。要用积极的期望来唤醒学生积极的心态,要用明确的、热情的、思辨的、诗意的点评,让学生得到启发,反思不足,纠正错误,让更多的学生找到自信。  相似文献   

15.
“若言琴上有琴声,琴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很形象地告诉我们:弹琴,既要有琴,还要用手指,两者巧妙地统一起来,才会有优美动听的琴声。教学也是如此,只有建立一种新型的、和谐的、健康的师生关系,才能弹奏出优美的教育教学乐章。革新师生关系是教师不可回避的一个课题,也是实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苏东坡有诗云:“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语句虽浅显,但却可从中悟到一个学习写作的道理:即要想真正学会写作,不能只在技巧和功夫上做文章,而是要着手于一些更为关键的环节。这些环节又常是被我们忽略的。要想真正在作文上弹出一首动人的曲子来,我们必须抓住类似苏诗中“弦”和“指”之外的环节。 一、“汝果学夫诗,工夫在诗外”:要重视积累 一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要写几百篇作文,如果再加上日记、书信、发言稿等实用文体,其数目真是洋洋可观。可是许多同学一旦拿起笔来,仍常…  相似文献   

17.
回首过去的一年,新旧理念的碰撞,让我对“教师”的内涵有了些思考。记得在一堂语文课上,我正教授苏轼的《望湖楼醉书》,一个教学智慧在脑海中闪过:雨景是学生们所熟悉的,何不让学生们过把诗瘾,自己做一首《教学楼雨书》?我的提议如阳光一般,一下滋润了孩子们的心田,万物复苏了:一首首充满童趣、幼稚的,甚至带点可笑的儿童诗应运而生了:黑云翻墨未遮搂,白雨跳珠乱入室……  相似文献   

18.
苏轼的题画绝句惠崇《春江晚景》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但题名不一:《唐宋诗举要》、《苏轼诗集》等题为《春江晚景》;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上海出版社的《绝句三百首》等题为《春江晓景》。是“晚景”还是“晓景”?这并非无关紧要,它涉及到对诗歌的准确理解,很有辨识的必要。惠崇和尚的画已经失传,无法寻觅;苏轼的手迹也早就湮没,无从查考。然而,诗歌本身却给我们提供了依据,只要仔细研讨一下这首诗究竟写的“晚景”抑或“晓景”  相似文献   

19.
杨岐宗以坐断千差、超越对立和立处皆真、触目菩提为其禅学感悟特质。诗禅一如,禅学感悟特质亦即诗学美感特质。杨岐宗将禅学感悟与诗意感动打成一片,由此产生了机趣盎然的公案机锋、禅诗禅偈。本文观照杨岐宗禅学、诗学感悟特质,破译其禅诗的象喻指义,为研究中国禅宗史、诗歌史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人教社大修订版小学语文教材选入了苏轼的题画绝句:惠崇《春江晚景》。对于这首诗的题名,亦即是“晓景”还是“晚景”,各家版本并不一致:《唐宋诗举要》、《苏轼诗集》等题为《春江晚景》;《绝句三百首》、《宋诗选注》(钱钟书先生编)等题为《春江晓景》。一“晚”一“晓”并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