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论语》《孟子》《老子》三本书中反义词的考察,对反义词的构成要素,判断标准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得出以下结论:①反义词是语用目的作用于词义—即对某些义素的选择,并利用其在特定语义基础上形成的极端义而构成的聚合;②反义词在极端义上形成的种种对立与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的对立现象不完全等同;③反义词的不同类别在反义强度上呈现出的依次递减的趋势反映了客观事物在形成过程中的渐变性质。  相似文献   

2.
汉语词汇复音化是汉语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先秦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语录体散文著作——《论语》,是体现先秦汉语复音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文献。本文以《论语》的复音词词义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同义词、反义词、与《现代汉语词典》比较三个方面对论语复音词词义作了定量定性描写分析。旨在从专书词汇的研究做起,为汉语词汇史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材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源于《老子》一书的成语进行了鉴定,考察了成语的数量和频率,统计出源于该典籍的成语有41条,分析了成语的产生方式与格式,指出了源于《老子》的成语之特点:相当数量的成语含有反义词。同时与《论语》比较异同,通过成语揭示了儒、道思想的冲突、融合以及影响。  相似文献   

4.
四书五经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对它们进行语言翻译的同时,译者也对中国形象进行了塑造。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论语》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深刻哲理,突出反映了中国形象的本质特点。在诸多《论语》的英译本中,土生土长的中国译者由于对中国的历史背景以及风俗文化都有着深刻的了解,更容易在翻译中塑造出真实的中国形象。以中国译者刘殿爵的《论语》英译本中的几个具体例证为语料,分析形象学视阈下如何在翻译中塑造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5.
《论语》作为中国早期说理散文,语言具有极强的文学性特色。本文着眼于《论语》语言的简约性特征,立足《论语》文本,同时通过与《孟子》《荀子》的比较,阐述其文约辞微的文风。  相似文献   

6.
《老子》反义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义词丰富是《老子》语言的一大特色。本文试图在一定的标准下,穷尽列举《老子》一书的反义词。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多角度的描写、分析,并发现《老子》的语言特色以及反义词的存在对表现老子的哲学思想的意义。通过这种尝试。为古汉语反义词研究提供一些材料。  相似文献   

7.
《论语》中直接涉及语言和文学的语词、语句以及引述、论说诗乐舞、《尚书》、《周易》等材料反映了《论语》的语言观和文学观。《论语》对语言与人的关系高度关注,提出了语言使用的原则及功能。《论语》的文学观则是书面表达意义上的文学观、文化意义上的文学观和美善合一的文学观。《论语》中所蕴含的孔子或孔门语言观和文学观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阅读材料中的反义词,其基本作用是鲜明地揭示出事物中的两个矛盾对立面,突出它们的对立关系,从而在强烈的对比之中,使读者获得深刻的印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反义词不同的表达作用表现在如下方面.一.在对比中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如“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清贫》)句中,这组反义词生动地表现了方志敏清贫的生活和纯洁的品质。  相似文献   

9.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语言简捷明快,内涵丰富而深刻。在长期讲读使用过程中,这本只二十篇一万五千多字的《论语》就被归纳出近三百条成语,五十来字即有一个成语,若按字数比例来说,这可算出成语最多的一部书了。我们将《论语》中的成语粗略地作一统计,按篇目顺序排  相似文献   

10.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不朽学说。《论语》中仁者爱人、义以为上、礼之指引、智者无惑等道德教育的思想精髓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实践路径都有着深刻的启示。同时,《论语》中道德教育思想也有其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论语》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也是我国古代语言宝库的精品。《论语》中的语言既明白易懂,又蕴含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说理性。其中有许多内容被后人频繁使用,逐渐发展为成语。本文从修身养性、学习、教育教学、人生哲理等方面对《论语》中成语及其内涵进行粗浅的分类研究。  相似文献   

12.
《论语》对汉语几千年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丰富的比喻实为其语言的一大特色,本文及选取其比喻的翻译进行研究,对跨文化交际中,中外译者对《论语》比喻的不同处理进行了分析比较,以期对中国古典的翻译产生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翁德森 《中文自修》2011,(10):42-43
独特的语言蕴含深刻的哲理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刘宝楠《论语正义》解释说:"和因义起,同由利生。义者宜也,各适其宜;利者人之所同欲也。民务于是(利),则有争心。"孔子这两句原本是谈为人  相似文献   

14.
作者认为,当今科教发展及育人,应该向古典《论语》取经;要密切联系社会现实阐述“论语》。本文对《论语》述而第七篇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讨,用现代语言对每一章进行了解读和发挥,其阐述有独特和独到之处。论文对科教人士有很好的启示。论文中的论语修学简图为国内首创,非常简明直观地阐述了《论语》的道理。  相似文献   

15.
巧用对比     
杨涛 《初中生辅导》2015,(17):17-19
在文章中巧妙地运用反义词,能鲜明地揭示出事物的矛盾,形成对比或映衬的表达效果,从而使道理阐述得更深刻,感情色彩更鲜明,语言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通过对比,揭示深刻的哲理 在文章中连用反义词,可以构成一种看似矛盾,实含哲理的含蓄语句,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如: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相似文献   

16.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说过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现在看来未免言过其实,但是,在中国文化史上《论语》确实是最重要的一部书。所谓“千里滔滔水,源自滥觞时”,它是许多中国文化传统的源头,所以有人说认识中国文化传统须从儒家开始,而认识儒家则须从孔子开始,认识孔子则必须从《论语》开始,而要在透彻地了解《论语》的思想的同时,仔细琢磨它的文学手法的自觉运用,我们会对它流传千载而仍有无穷魅力的经典地位更为信服。一、言简意赅、隽永有味的语言《论语》是记录孔子与弟子的言行、阐释深刻义理的一部书,它以当时明白晓畅的口语为主,…  相似文献   

17.
反义词有语言反义词和言语反义词之分。古代汉语中存在由隐含义、比喻义或借代义构成的言语反义词。对于使用频繁而且形成义位或形成习惯对举的言语反义词,应该承认它们已经具有语言反义词的资格。  相似文献   

18.
《论语》一书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文学影响颇巨。《论语》的题材选择、体裁形式、文本结构、语言风格,对《语林》一书均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已故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论及《论语》语言时说:“语言简而易晓,含蓄有致,为语录的典范。其中有很多总结社会生活经验的言论,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格言或成语,对后代文学语言有很大的影响。”①实际上,《论语》语言对后世汉语文学语言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20.
《论语》比喻的几种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第一部记言的语录体《论语》,之所以能够确切表达语义,再现人物性格,是与它大量地运用多样化的比喻手法分不开的。认真研究《论语》中的比喻,对继承《论语》的语言风格是大有补益的。 无论文言和白话,比喻手法都是常用的。一般可以分明喻、隐喻和借喻。这些手法在《论语》中已全部出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