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阳方言中的助词"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阳方言中的“哩”,既可作结构助词,也可作语气助词;“哩”有其特殊作用,它既可做结构助词。也可做语气助词;“哩”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不同。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笔者深人临高渔村、乡镇对渔歌“哩哩美”现状进行了实地采访调查。调查发现,渔歌“哩哩美”目前生存状况堪忧,渔歌数量和体裁大幅度减缩。渔歌“哩哩美”自形成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尤其是其独特的地域、独特的传唱历史、独特的风格特点、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内涵,令人叹为观止。作为海南人、怎样看待自己的瑰宝,怎样面对殊荣,是无论如何包绕不过去的课题。文章通过论述渔歌“哩哩美”的传承现状,强调了要有创新意识,政府要加大重视等几点拙见,以求抛砖引玉,共筑民间文化艺术殿堂。  相似文献   

3.
《孽海花》中以语气词“哩”为标志的感叹句的大量出现与该作品带有苏州方言特色有一定关系。“哩”字句在语气上比一般语句夸张、感叹色彩重;在结构上多采用复句形式,有利于《孽海花》中人物个性特征的塑造。至今“哩”在晋语和吴语等方言中仍然很活跃,但在北京话中已经消逝。  相似文献   

4.
《孽海花》中以语气词“哩”为标志的感叹句的大量出现与该作品带有苏州方言特色有一定关系。“哩”字句在语气上比一般语句夸张、感叹色彩重;在结构上多采用复句形式,有利于《孽海花》中人物个性特征的塑造。至今“哩”在晋语和吴语等方言中仍然很活跃,但在北京话中已经消逝。  相似文献   

5.
元人杂剧《西厢记》渊源于唐代元稹的小院《会真记》,却并非直接从《会真记》改编,而经过了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这个中间体。也就是说,故事的主要情节,已经有了两次丰富发展和改动,主题思想也随之变化。我们先看张生、莺莺相遇于蒲东普救寺的时序是如何演变的。《会真记》“无几何,张生游于蒲,蒲之东十余里,有僧舍,曰普救寺,张生寓焉”。后来孙飞虎要抢莺莺为压寨夫人,赖张生驰书白马将军求救,  相似文献   

6.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的四大爱情剧之一(其它三部为:关汉卿《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一四二二年明初重要戏曲作家贾仲明在其吊王实甫的词[凌波仙]中说:“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可见《西厢记》是备受推崇的。也是王实甫的代表作。《西厢记》中崔莺莺和张生恋爱故事,出自中唐诗人元稹写的《会真记》(亦名  相似文献   

7.
结构助词“哩”在平鲁区方言中分布比较广泛,使用频率非常高,是平鲁区方言中有特点的一个词.平鲁方言中的结构助词“哩”同普通话中“的”、“地”、“得”三个结构助词的分布与语法意义以及功能对应得非常紧密,而且某些语法功能比普通话结构助词更丰富.  相似文献   

8.
秦安方言中有一个使用频度极高的助词"哩",作为语气助词,可放在句中也可放在句末,在不同的句类中表达不同的语义范畴;作为动态助词,常"的哩"连用,并和"正""将"等搭配,表明动作或状态的持续。方言中"哩"与"那"并存,"哩"和"呢"应该有不同的来源。  相似文献   

9.
在行、知、言三域的框架下,“也就是”是由概括说明义(行域)、主观小量义(知域)、唯一排他义(言域)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构式系统。其中,行域说明义为基础义,经过基础义原型构式的高频使用,配合语境吸收以及构式压制的相互作用,引申出知域贬抑义,再衍生出言域凸显义。“也就是”的话语功能可分为行域注解、总结功能、知域贬抑功能以及言域排他功能。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四十回写行酒令,黛玉有一句“纱窗也没有红娘报”。此语出自王实甫《西厢记》,但与原文有明显不同。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注释说:“纱窗也没有红娘报:系改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中张生唱词:‘纱窗外定有红娘抱’而成。”是谁改的呢?注文中没有说。看来是指小说作者。恐不尽然。改这一句的当为清初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金圣叹在  相似文献   

11.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是戏剧艺术的基本规津.《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索:一是老夫人与崔莺莺、张生、红娘间的冲突线;二是崔莺莺、张生、红娘间的冲突线,(?)两条冲突线,前者是“主线”,后者是“辅线”,互相制约,交错发展,形成《西厢记》特有的戏剧性.  相似文献   

12.
《会真记》和《西厢记》中的“玉人”和“西厢”各有所指,并非同一概念,《西厢记》是从《会真记》脱胎而来的,要想弄清《西厢记》中的“玉人”和“西厢”,必须追溯它的源头《会真记》。本文立求追本溯源,尝试解码传播过程中“玉人”和“西厢”概念的演变。  相似文献   

13.
人物对话中,常常带有喜怒哀乐的各种感情,这些感情,除选用不同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不同的句式表达外,“呀”、“哇”、“啦”、“哩”等语气词,也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不可小觑.鲁迅先生看出我的窘态,连忙掉转话头,亲切地问:“你真个姓唐吗?”  相似文献   

14.
《方言》卷六:“謇、展,难也。”郭璞注云:“难而雄也。”直到现在,没有人能对郭璞的注作出解释。本文认为,“难”,表示发怒,“而”作为连词的功能是连接两个并列成分,这两个并列成分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和相近的语义特征。因此,“雄”也应该表示发怒。在重庆话和历史文献中“雄”均可表“发怒”义。故“难而雄也”即怒也。  相似文献   

15.
张琼 《文学教育(上)》2009,(12):148-148
《孟子·梁惠王上》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的“检”,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寡人之于国也》)释为“检,约束”。据此义注释本还有:  相似文献   

16.
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塑造的张生形象,无疑带有元代“书会才人”的成色,他或苦闷抑郁、或放浪形骸、或玩世不恭、或渴望爱情功名,都是特殊历史时期元代文人共有的心态,文章试图从张生形象着眼,挖掘元代文人的心态。  相似文献   

17.
《太原大学学报》2021,(1):102-107
<正>"西厢记"的故事在中国流传久远,崔莺莺与张生(君瑞)的恋情,也始终受到相当多的关注。尽管在其后,如赵令畤的《商调蝶恋花》、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乃至影响最深远的王实甫《西厢记》,以如何赞叹艳羡且充满圆成之意的改编,替这段恋情谱写出才子佳人、佳偶天成的感人情节,但如果从其最早渊源的《莺莺传》看来,崔张的这段恋情却是以"悲剧"收场的,莺莺别嫁,张生发表了一段"红颜祸水"论,从此以后,各不相干,可却引发了近代学者无数的议论。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郑骞说“旷者,能摆脱之谓也……能摆脱故能潇洒……”。苏轼之词旷源于人之超然,他即使身处逆境,也能努力摆脱,依然做到不失快乐之心。这一点在他的《超然台记》中有充分的体现。他在文中说“游于物之外”就可以“无往而不乐”。也因此,很多人认为《超然台记》表达了他超然旷达的情怀。对于这种认识我很赞同,  相似文献   

19.
四《会真记》的立场偏于张生,笔墨却集中于莺莺,篇名也称为《莺莺传》,主人公实为莺莺。《董西厢》中,张生的戏分最多,其主题“自是佳人,合配才子”,表明以才子为中心。《王西厢》的主角为阿  相似文献   

20.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是《西厢记·哭宴》中的一支曲子——《端正好》。金圣叹在《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中评此曲为“绝妙好词”。其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情景交融“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长亭送别对张生和崔莺莺两人来说都是痛苦的,但莺莺的痛苦和张生不同。张生除了追求爱情外,在博取功名这一点上和崔老夫人的想法是一致的。而莺莺追求的是纯粹的爱情,正如《幺篇》所唱:“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