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英汉语言中,某些数词往往不表示字面上具体数字的实指概念,而表示一种虚指意义。虚指现象在某些汉语成语和英语数词习语中尤为明显。本文通过大量英汉实际语料对英汉数词虚指的意义及修辞效应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2.
"三"字的语义相当模糊,其模糊性较多地体现在夸张运用上。数字"三"可单独成词或句,或与数字"二""四""五""六""七""九"连用,或与表示十进位整倍的数字十、百、千、万连用,用来虚指,表示模糊夸张。同时,由"三"倍之而来的其它非十进位倍数如"六""九""十二""一十八""三十六""七十二"都可表示虚指,以夸张表示模糊语义,这种表达法可看成"三"的延伸。"三"表示夸张的现象,是人类几千年遗留下来的数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致,是人们潜意识里的数字文化理念的折射与反馈。"三"字夸张是一种模糊而非清晰的表达,这种表达增强了事物表现的模糊美,其本身就是一种模糊审美。  相似文献   

3.
英汉数词词组虚指意义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词应具有严格的界限和确定性,其显著特点是表达概念的精确性,然而数词往往在语用中具有隐含的虚指意义。这种虚指意义实质上是一种脱离数词本义的文化意义。本文主要围绕文化翻译理论中的归化论和异化论,对在英汉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数词词组虚指意义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华辰 《文教资料》2011,(31):76-78
数字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中英文化中的数字具有十分丰富的意涵,并且在传统文化价值观、神话宗教、谐音与谐义、虚指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了解东西方的数字文化观,重视数字文化,对跨文化交流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漫长的语言发展过程中,数字成语始终是四字格成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折射出了很多汉语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数字除了表实指外,往往还表虚指,因此,要翻译好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本文以《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语料来源,对其中含有数字的四字格成语的英译特点进行了探讨并举例分析。  相似文献   

6.
英汉语数字的虚指意义实质上就是英汉语数字的修辞意义,而数字的夸张性修辞值得我们关注。本文主要从模糊语义学的理论角度出发,通过对比英汉语中数字夸张的各自表达方式,在探讨语用功能的同时试图挖掘隐藏在这些不同数字后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7.
<正>写"虚"与记"实"是写作常用的艺术手段。从狭义方面讲,所谓"虚",是指作者主观具有的情和理;所谓"实",则指客观存在的人、事、物。它们本是对立转化的辩证统一体。作文构思既需通晓"化虚为实",也要深谙"化实为虚"。写作过程中,通过联想和想象,运用艺术描写把客观存在的人、事、物化为作者主观具有的情和理,此之谓化实为虚。这种技法  相似文献   

8.
数字习语是英汉习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英汉两个民族各自不同的数字文化。由于宗教文化、神话传说以及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使得英汉习语中相同的数字体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或相同所指却借助于不同的数字来体现。从文化内涵、禁忌和虚指方面探讨英汉习语中数字语用关系的非对等性及差异原因。  相似文献   

9.
<正>写"虚"与记"实"是写作常用的艺术手段。所谓"虚",一般指作者主观具有的情和理;所谓"实",一般则指客观存在的人、事、物。它们本是对立转化的辩证统一体。作文构思既需通晓"化虚为实",也要深谙"化实为虚"。把客观存在的人、事、物,通过艺术描写,化为作者主观具有的情和理,此之谓化实为虚。这种技法往往摒弃客观存在的人、事、物的本来内涵,而是将作者主观上具有的情和  相似文献   

10.
思乡怀人诗的虚实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和“实”本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中对中国的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舞蹈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和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索。而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即如古人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在中国的…  相似文献   

11.
“虚指”和“无指”是古代汉语指示代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指代形式。“虚指”,简要地说就是有所指而不明白地说出来。在古代汉语中说话的人对所要说明的人、事,不愿明说,不能明说,或者不必说出,或者根本不知道时,选用一个特殊的指示代词去代替,这种语言现象便是“虚指”。这类可以用做“虚指”的代词,为数不多,在古代汉语中最常用的只有“某”、“或”等字。如: 1、某日烧蓑城苇。(陈弘绪《文天祥》) 2、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司马光《谏院题名记》) 3、相公又稍稍语人曰:“某也贤,某也贤。”,(宗臣《报刘一丈书》)  相似文献   

12.
“虚”和“实”本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技法,“实”指的是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的是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部分。在古代诗歌中,“虚”与“实”也是相对而言的,包括有者为实,  相似文献   

13.
汉语数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外延。"三"作为较具有代表性的汉语数字,不仅表示具体的确数,还具有虚指功能,语义相当模糊。三字语义的模糊性要求我们在翻译中不能只拘泥于本身的数值,而必须要考虑它所存在的语言环境,精心选择适当词语,既译其义,又译其韵。  相似文献   

14.
在汉语里,数词,除了表示确数,还可以用作虚指以表示概数或约数。数词的这种虚指用法,在修辞上是一种借确数替代概数或约数的借代格;在语汇上则是词义的虚化,可称之为“虚化数词”。虚化数词,从形式上看,大凡是成数。汉语的成数可以大别为两类:一类是十进位的整数,可称为“整成数”,如“十”“百”“千”“万”  相似文献   

15.
我们经常听到“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的说法,意为虽然是亲兄弟,但彼此之间的品性、爱好仍大有不同。龙生九子的“九”并不是确切的数字,而是一种虚指,表示很多的意思。关于龙生九子,流传着许多不同的说法。  相似文献   

16.
无论是单个使用还是两个联缀使用,数字在使用时都有表实义和表虚义的分别。本文以《红楼梦》为例,阐明数字联缀使用表虚义的情况。《红楼梦》中数字联缀使用形式的多样化是其高度艺术性的一个体现。  相似文献   

17.
<正>虚实结合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诗歌理论的虚与实,通常包括四种内涵:一、实指诗人描写刻画的实体形象,虚指实体形象所暗示出来的空白形象;二、实指客观有形的物象,虚指主观的无形活动;三、实指具体描绘,虚指抽象的议论;四、实指眼底景象,虚指意中景物。总之,眼见为实,心想为虚;已然为实,  相似文献   

18.
在古诗中,一些数词除了具有实指事物的作用外,还具有虚指事物的作用。数词的虚指往往表示众多的意思。从修辞角度看,虚指是夸张手法之一。一些诗句用了虚指数词,不仅生动形象地描摹出事物的情状,而且鲜明细腻地反映出作者的感情。虚指数词用得恰如其分,能使全诗顿生文采;那些隽永的诗句久为后人咀嚼、寻味。古诗中,虚指数词常用形容性的词语来修饰名词,其含义极深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以下简称《参考书》),  相似文献   

19.
英汉语言中数词的虚指在不同的语境中经常失去其基本的数字含义,而被赋予一种隐含的文化意义。从数词的主要翻译方法入手,文中引用大量例子来介绍直译、改译以及意译在数词翻译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汉语中的"九"有实指、虚指之分,相应地,与其相关的数词词组"九十九"也有实指、虚指之分,它们表示实际数量的实指用法古已有之,但表示强调程度和加强语气的虚指用法却随着语言的发展而有所不同.古代多用"九"的虚指用法表多义,而近代人们在表达多义时更倾向于使用"九十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