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1 毫秒
1.
《论语》义利观念,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价值选择。《论语》之“义”对国家、社会、个人品性提出了明确要求,而“利”具有“富国”“利益”“名利”等含义。在“义”“利”冲突中,《论语》主张“利融于义”,不能片面地追逐义利;“义”优于“利”,舍“利”而取“义”。通过梳理全文,解读《论语》一书“义”“利”内涵及“义利之辨”,有利于归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能够为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价值冲突与价值选择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论语》对"义"的运用在诸子中是最早的,"义"在史书中有价值评判尺度和指代政治道德理想这两种用法。"义"的本义是形容体貌或兵器的威仪风度,早期文献多取其"礼容各得其宜"的义项。由此而引申出的"合理"、"合宜"义项,则是"义"字众多内涵的直接基础和根源,也是《论语》运用和改造"义"的依据。《论语》对"义"的运用,第一种取其"合理"、"合宜"的义项,引申为正义,与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相对立,包含有纠正对象的意义;第二种用法虽然仍保有其"合理性"内涵,但其儒家政治道德色彩十分明显,这时的"义",显得更接近于一个独立的政治道德概念。  相似文献   

3.
袁存亮 《华章》2007,(11):204
"义"的意思什么?儒家思想和基督教都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两种文化体系给出的解释有何相似之处,又有何不同之处?源于彼此的不同,"义"给各自的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本文就"义"的理解,用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一《论语》和基督教的经典《圣经》来进行对比阐述,使得人们对"义"有一个客观的了解,并对"义"的影响有一个清晰的印象.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论语》为研究资料,对孔子思想中的“义”的具体内涵及其关系、“利”的具体内涵、孔子“义利观”的两个方面及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论语》中的"仁富"思想是以"仁"为本质,以富而能义、富而能礼、富而能均、富而能信、富而能乐等为内涵,体现了先秦儒家对"国富民富"的美好理想与追求,对目前社会上出现的贫富不均、唯利是图、为富不仁等错误思想和行为有批评与指正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论语》对“义”的运用在诸子中是最早的,“义”在史书中有价值评判尺度和指代政治道德理想这两种用法。“义”的本义是形容体貌或兵器的威仪风度,早期文献多取其“礼容各得其宜”的义项。由此而引申出的“合理”、“合宜”义项,则是“义”字众多内涵的直接基础和根源,也是《论语》运用和改造“义”的依据。《论语》对“义”的运用,第一种取其“合理”、“合宜”的义项,引申为正义.与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相对立,包含有纠正对象的意义;第二种用法虽然仍保有其“合理性”内涵,但其儒家政治道德色彩十分明显,这时的“义”,显得更接近于一个独立的政治道德概念。  相似文献   

7.
在《论语》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体现的应是忠君思想,表现出"舍身取义"的价值追求。《公冶长》"吾与女弗如也"的"与"字应解释为连词"和",表示孔子和子贡都不如颜渊。《泰伯》"民无德而称焉",表达的并不是去称赞"让天下"的做法,而是民众不知道"让天下"这件事,所以就根本没有称赞这种行为。  相似文献   

8.
作为儒家伦理思想的奠基之作,《论语》反映的诚信思想内容丰富,涵盖诚信为人、诚信为政、诚信治学、诚信求利等方面。通过对《论语》诚信思想的历史分析,挖掘出其蕴涵的真理颗粒,如"义以为上"的诚信践行原则、以"仁"为本的诚信思想、丰富的人文精神、诚信品德的养成重在自律等,并指出这些精华思想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论语》和《孟子》排比问的语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排比问是问句的排比,《论语》和《孟子》中的排比问颇具语用价值。《论语》和《孟子》中的排比问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孟子》排比问表示疑问的话语标记比《论语》的要繁丰一些,《孟子》排比问的语用价值主要诉诸"辩"体现出来,而《论语》排比问的语用价值则主要通过"辨"实现。  相似文献   

10.
古人名言     
《小学生》2005,(11)
尚勇篇视死如归。——《管子》率义之为勇。——《左传》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儒学,主张道德中心主义,而“仁义”又是它的最高的道德范畴,在儒学中,人生价值主要是道德价值,这就逻辑地决定了在对待“义”与“利”的关系上,必然是重“义”轻“利”,甚至把“义”和“利”完全对立起来,为了‘“义”而排斥“利”。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及后来宋明时期的新儒学都非常重视义利关系,认为这是划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道德标准。《论语》多处记载着孔子这方面的思想,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②。在这里,孔子把“义”与“利”对立起来,认为只有小…  相似文献   

12.
儿童《论语》学习中的"创造性转化"是指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其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另一方面又要清醒地认识到《论语》中的历史消极面和惰性。通过对《论语》内容的选择与重组,摒弃封建糟粕,弘扬合乎当代价值的内容,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儿童读《论语》不同于成人,成年人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是儿童不具备的,所以儿童学习《论语》要具有儿童特性。培养学生学习《论语》的兴趣,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趣味盎然,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3.
《管晏列传》在《史记》七十列传中的位置安排及材料取舍,体现了管仲、晏婴在司马迁心中的典范意义,从中可见司马迁进步的义利观。管仲、晏婴不死君难,弃个人小义而逐国家百姓之大"利",以国富民强为己任,重视物质基础、造福百姓、强大国家的行为,义于名而利于实,是司马迁心中"义"与"利"相融合的理想境界,也是后人学习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者对孔子言行思想的辑录,它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思想观念在我国文化史、思想史上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也曾在《论语别裁》中说道:"至于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1]。在《论语》二十篇中,篇篇皆有"君子"一词的出现,全文共计107次。在《论语》中反复出现的"君子",实际上都是孔子心  相似文献   

15.
试论孔子的义利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是我国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体系十分宏大,本文仅就孔子经济思想中的义利观作初步探讨。孔子在许多地方讲到对“义”和“利”的看法,据统计,《论语》一书记录孔子提到“义”字达24次,几乎把“义”的涵义扩大到他的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各方面。与  相似文献   

16.
孔子主张四教:文、行、忠、信,重视"信"的价值,将其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信"在《论语》中共出现了38次,通过对《论语》文本的认真研读与分析,将孔子"信"之内涵概括为:与人为信、取信于民、以义取信、以学促信。在个体生活领域,孔子主张将与人为信作为调节无血缘关系的、身份大体平等的"朋友之交"的原则和依据;在政治领域,孔子首先要求统治者具备"信"德,取信于民,并教民以信;但孔子倡导的"信"是相对的、可变的,即要以义取信,点名了"信"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孔子进一步指出,个体必须通过"学"才能做到"以义取信",即主张以学促信。  相似文献   

17.
"仁"一直被学者认为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文章围绕"仁"之一义,主要以《论语》为依据,尝试追寻孔子仁学的思想脉络,集中发明《论语》中有关"仁"的理念所引伸的条目,勾勒出诸如仁爱、礼制、孝悌三者间的内在联系。末了则说明"仁学"在今天的社会伦理建设及个人精神生活中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孙丽 《文教资料》2007,(32):27-29
对于"格"字的训释可谓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四种说法:(一)"格"训为"正",即"归正"之义;(二)"格"训为"来","至",即归服;(三)"格"同"恪",谨敬也;(四)"格"训为"革","改革、革新"之义。考察整篇《论语》和原文的句法结构,再参考上古文献,笔者认为"格"应训为"正"、"归正",即行为符合礼的规范之义。  相似文献   

19.
与"四书"之《论语》、《孟子》和《大学》相比,《中庸》中的"中庸"字义,自古至今都是学界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在对前人的研究作出总结的基础上,分别对前人对"中"、"庸"二字的解释做出辨析,采用了历史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以期析出《中庸》的字义。  相似文献   

20.
杨树达先生《论语疏证》或以史事证《论语》之文,或引周秦两汉三国经、史、子书文辞、取义与《论语》相类者广《论语》之义,陈寅恪先生以为开治经新途。笔者据《论语疏证》,总结“治经新途”之体例若干,并对其操作做出归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