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外文化交流》2013,(1):93-93
近日,法国国家图书馆于巴黎举办了欧洲著名银行世家罗思柴尔德家族专题展——《19世纪的法国罗斯柴尔德家族展》,展出了关于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绘画作品、艺术品、书籍、插图、照片、档案文件以及罗斯柴尔德家族收藏品。展出物件主要来自法国国家图书馆及一些法国机构。除展示罗斯柴尔德家族银行业务及工业企业外,展览还向人们描绘了该家族的生活方式——他们居住的房屋、创作的艺术作品、收藏的精致葡萄酒等。  相似文献   

2.
阿尔封斯·德·拉马丁(Alphonse de Lamart-ine,1790—1869)1790年10月21日出生于法国马孔一个虔信宗教的外省贵族家庭,在法国大革命期间仍忠于王室。他有五个妹妹,虽先后都结了婚,但生活都靠他赡养。拉马丁在米利乡间度过童年,由迪蒙神父任他的家庭教师。日后米利和神父在他创作的诗歌中都被他理想化了。在他11岁时,被送到里昂学习,但不久便逃回家来。接着又被送到一所耶稣会的学校受法国传统的、虔奉宗教的教育,于180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在同学们的眼里,他是一个神色傲慢的高个子青年。在以后的数年中,他先在米利过着优闲的生活,随后去意大利闲游,最后到了巴黎。他潜心阅读18世纪法国哲学家卢梭和斯塔尔夫人的著作,这  相似文献   

3.
《华夏文化》2013,(2):1-1
托克维尔(1805—1859年)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出版于1856年,1992年才有中译本,由冯棠翻译,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本著作有助于我们了解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读者可从不同角度去看这本书,如果问法国大革命的起因是什么?此书告诉读者:第一,看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不能仅仅看它的经济是否繁荣,还要看经济繁荣的背后,社会矛盾如何解决。法国大革命前二三十年,经济相当繁荣,当时法国君主路易十六做了一些改革。人民敏锐地感到,其他的社会弊端也要改,  相似文献   

4.
杨锏 《世界文化》2009,(8):12-13
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克莱齐奥,从上世纪60年代步入法国文坛,按年均10本著作的速度,至今已经出版了40多部小说,是“公认的法国当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法国著名的伽利玛出版社在面向23660名中学教师进行关于“哪位作家的作品最应该选入中学教材?”  相似文献   

5.
卢梭     
瑞士出生的哲学家、作家、政治理论家、作曲家让·雅克·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最伟大的人物之一。让·雅克·卢梭本人及其著作对于任何要掌握其思想并了解其生平的人都是棘手的难题。卢校声称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所提出的观点均具有内在的连贯性。而许多批评家却发现其中矛盾百出,不过是一堆堆激昂的言辞,一名诊释者称卢梭是不负责任的作  相似文献   

6.
姜华 《世界文化》2023,(3):19-22
<正>法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是音乐剧史上一部熠熠生辉的作品。该剧于1998年在法国首演,一经演出便以其极具震撼力的视听效果轰动艺术界,上演二十余年仍经久不衰。在法语音乐剧的行列里,它是里程碑式的存在。它的开篇之作《大教堂时代》气势恢宏,更是作为该音乐剧的代表名作,为众人所熟知。这部音乐剧的二十周年纪念版曾于2019年在中国北京、上海等多地巡演,受到无数中国观众的喜爱。该剧改编自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代表作家雨果的同名著作,在还原原著精神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7.
<正>经历了五年主权债务危机的法国,经济依然没有摆脱低迷的状态,高债务、高失业、低增长、低通货膨胀成为新常态,民众的购买力明显下降。然而,唯有图书出版业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法国人钟情于读书,在咖啡馆里、在地铁车厢里、在公园的椅子上??随处可见法国人在读书的情景。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不仅给法国社会带来了一丝暖意,而且也给2014年度法国文学奖增添了一份热度。法国设有大大小小的文学奖2000多种,其中绝大  相似文献   

8.
世界上拥有读者最多的书和作家辽沙编译苏维埃国家的缔造者列宁是世界上拥有读者最多的作家之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翻译情报来看,1979年在世界各国,列宁的著作一年内翻译达406次之多。科学幻想之“父”,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分别用德语、葡语、...  相似文献   

9.
法国著名哲学家、作家伏尔泰(1694—1778)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他学识渊博,著述宏富。伏尔泰一生中曾两番入狱,几度放逐,因此对现存的法国封建专制深恶痛绝。然而,他对中国和中国的文化思想大加称颂,表达出由衷和强烈的热爱之情,并从中受到很大的影响。伏尔泰始终是以赞扬的态度来评述中国的。他把欧洲人“发现”中国人的文明比作达·伽马和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不论在他的哲学和历史著作,或在文学作品里伏尔泰谈到中国时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编撰的《哲学辞典》中有不少关于中国的条目,介绍康熙、乾隆、中国的理学等等。在他所写的《路易十四时代》、《历史哲学》、《巴比伦公主》等著作中,  相似文献   

10.
阿贝拉尔(Abélard,1079—1142)是法国中世纪屈指可数的哲学家。他属于经院哲学中的唯名论者,是该学派中思考力最敏锐的一个。他先从哲学家威廉学习,22岁时攻破其师的理论,独树一帜。他反对经院哲学的代表人物安瑟伦等人的实证论,主张信仰应建立在理性之上,因而触犯了教会的权威。他的学说两度被判为异端邪说,他本人后被禁闭于克吕尼修道院至死。其主要著作有《神学导论》、《是与非》、《我的受  相似文献   

11.
聂希 《华夏文化》2014,(1):12-13
<正>《中论》作者龙树,印度著名思想家和哲学家,大约生活于公元2—3世纪。传说中他的师父姓龙,而他又诞生于树下,所以叫做龙树。龙树出家以后,很认真地研习大乘佛教的经典,再加上他很聪明,所以很快通达大乘经典,然后着手创立宗派,著书立说。龙树的著作很多,因此他有"千部论主"之称。龙树的著作奠定了大乘佛教的基础,所以在中国佛教史上,他被誉为"八宗共祖"。他的著作主要有《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大乘破有论》、《七十空性论》等,其中《中论》、  相似文献   

12.
我曾于1992年8月荣幸地接到鲁汶大学欧中研究所文化中心陆白鹤先生的邀请,参加了在比利时举行的国际学术讨论会。而且更使我高兴的是,会议讨论的主题是鄂尔多斯方言、文化及民间文学,我作为鄂尔多斯蒙古人更感到无比的欣慰。我出生在鄂尔多斯蒙古族牧民家庭,一直生活在鄂尔多斯地区。我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的家乡。自从十多年前我接触了比利时神甫、杰出的蒙古学学家昂·莫斯特尔(汉名田清波)关于鄂尔多斯蒙古族方言及民间文学的研究著作以后,给予了我极大的影响。我不仅敬佩他的研究成果,更敬佩他长期生活在鄂尔多斯地…  相似文献   

13.
拉格罗于1741年生于法国北部的亚米安市。祖父似乎曾在巴黎经商。父亲是阿图瓦州政府的书记官,任职期间成为贵族,但并无子爵、男爵之类的爵位,其实不过是一个新的贵族,没有什么资产的地方官吏而已。拉格罗有志于当个炮兵的将校,遂入了设在法国北部的拉·菲尔炮兵学校。在大革命前,想在法国军界进阶成名,得有身分和财产。而入很少有人问津的炮兵学校,对并非大贵族家庭出身的  相似文献   

14.
陈聪 《世界文化》2014,(11):4-6
<正>瑞典文学院于当地时间2014年10月9日下午1时宣布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荣膺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在颁奖时盛赞这位69岁高龄的法国作家"用记忆的艺术,召唤最不可把握的人类命运,揭露了占领时期的生命世界"。莫迪亚诺在其小说作品中以纯正流畅的文笔、朴实简明的语言,游刃有余地穿梭于现实和虚幻之间,构筑了一个闪耀着神秘光芒、虚实结合的离奇世界,最终赢得了诺贝尔奖委员会的青睐。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时间意义的空间转向在当代西方文学话语中成为重点,"空间性"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法国文艺理论家巴拉什曾在其探讨空间性的开拓性著作《空间的诗学》中对空间的存在进行了分析,重点探究了各种空间下人类的精神心理及生存意蕴,尤其关注诗歌中时间问题的空间转向。诗歌中的空间意识具有强大的话语形式与话语功能,讲述着空间框架下发生的个人生活与时代  相似文献   

16.
无论是法国文学著作中的奥迎桑与尼柯莱特、保尔与薇绮尼的浓情蜜意,还是法国历史上阿贝拉尔与赫鲁瓦丝之间半传奇式的悲欢离合,都未曾有过如查尔斯·兰姆与玛丽·兰姆(Mary Lamb,1764—1841)之间那样一种纯真的精神上的相爱。无论是哪个国家的文学,或任何时代的编年史都不曾记载过这样一个在贫穷与不幸中彼此尽可能深深地感淹到那种平静而愉快的手足之情的故事。正如查尔斯·兰姆所言,他们“想要得到屡次不幸事件之间的短暂的欢乐,就象人们常常恰当比喻那些刚从地震或沉船事件中逃生出来的人们会在家中无端地为某事而感动得潸然涓下一样”。他们的所谓不幸事件正是人们在《伊利亚随笔集》中谈到  相似文献   

17.
颜红 《世界文化》2014,(9):10-14
<正>玛格丽特·杜拉斯,原名玛格丽特·陶拉迪欧,法国著名作家、剧作家、电影编导。她的成名作是1950年发表的自传体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作为法国重要的电影流派"左岸派"的成员,其代表作《广岛之恋》曾获法兰西学院戏剧大奖并被搬上银幕,成为法国现代电影中影响巨大的佳作。1984年,杜拉斯在70岁时发表了她最著名的小说《情人》,该作品于1986年获里茨一巴黎一海明威奖,是"当年用英语发表的最佳小说"。在这部十分通俗的、富有异国情调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胡晓莹 《世界文化》2013,(10):34-37
在英国南部的美丽小城牛津郡,坐落着全英最大的私人园林——布伦海姆宫,丘吉尔家族中第一代马尔博罗公爵约翰·丘吉尔因在布伦海姆战役中大败法国军队,捍卫了英国的利益,被安妮女王特赐宫殿一所,命名为布伦海姆宫。宫殿因约翰·丘吉尔而诞生,却因英国"战时首相"温斯顿·丘吉尔而出名,丘吉尔在这里经历了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三件事——出生、成家和安息,赋予了布伦海姆宫无可替代的历史纪念价值,布伦海姆宫可谓是丘吉尔家族的见证者。作为英国唯一一座非宗教,但却拥有"宫"的称呼的庄园建筑,布伦海姆宫也蕴含着别样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戚蒙 《世界文化》2010,(6):22-24
<正>法国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改编自19世纪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的同名小说。它是由欧美乐界顶尖音乐人吕克·普拉蒙东和理查·科西安特共同打造的经典作品。作品于1999年9月16日一经首演,便以极具震撼力的音乐,极富视觉效果的舞美及演员精湛的表演在观众与音乐界  相似文献   

20.
<正>伏尔泰是18世纪法国著名作家、思想家,启蒙主义运动的领袖,但他对英国的推崇甚至崇拜却举世皆知。他曾说:上帝啊,我真的热爱英国人。如果我不是爱他们更甚于法国人,愿上帝惩罚我!身为杰出的法国人,却如此热爱英国人,究其原因,这大约是当时许多法国知识分子的共识。英国与法国隔海相望,但它早已掌握了海上霸权,工商业发达,资产阶级已登上了政治舞台,开始了产业革命。1640年的资产阶级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