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读罢王列耀、龙扬志所著的《文学及其场域:澳门文学与中文报纸副刊(1999 ~ 2009)》,感慨颇深.本书选择了从澳门当地比较有影响力的《澳门日报》入手,以报纸副刊为重点研究对象,阐述了自1999年澳门回归以来的澳门文学历史语境转换过程. 正如国学大师季羡林所说:“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文化交流有过几次高潮,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是西方文化的传入,这一次传入的起点在时间上是明末清初,在地域上就是澳门.”的确,澳门算是中国历史上“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的桥头堡,它称得上是第一个开放的文化特区.  相似文献   

2.
副刊的魅力     
黄啸 《新闻知识》2000,(10):18-20
十几年前,我是中学生,是副刊的读者。我把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北京日报“广场”副刊上的锦绣文章剪下来,剪成了厚厚的一大本。大学毕业后,我自己做了副刊编辑,一做就是10年,我的读者把我编的版面上的好文章剪下来,跟我说他们的感动和收获,我觉得自己和副刊更加有了一种亲合的关系,再看报纸的副刊,就有了职业的探寻和比较的眼光了。辉煌与没落《光明日报》今年4月17日有一篇题为《文学副刊缘何日渐“消瘦”》的文章指出;全国各地不少报纸(包括一些大报和文学专业类报纸)原有的纯文学副刊,今年都做了大幅度调整,有的…  相似文献   

3.
副刊,指的是报纸上刊登文艺作品、学术论文等的专页或专栏。这种以刊登创作为主的文学副刊,是中国在世界新闻史上的一个独有的特色。我国的副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两个世纪。最早的副刊性文字当属1861年11月于上海创办的《上海新报》。创刊不久,就有随感、杂谈之类的短文断断续续出现。至于最早的副刊,则是上海英商中文报纸《字林沪报》自1897年11月24日起逐日随报赠送的“附张”——《消闲报》,用专门版面来集中刊载诗词、小品、乐府、传奇之类带有消闲性质的作品。发展到今天,副刊已成为报刊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当今信息时代,报纸为什么…  相似文献   

4.
著名作家从维熙先生在2000年5月5日的《中国文化报》头版发出一声呐喊:保卫文化副刊!从维熙先生不是报人,据笔者阅读的局限,也鲜见从维熙先生在报纸副刊上发表作品。这足以说明,从先生的这一呐喊所要表现的是一个文化人对文化的真心关怀。  相似文献   

5.
左林 《新闻前哨》2005,(9):36-37
报纸的副刊,在中国有一百年以上的历史。它是由报纸的编辑们在新闻的后面刊载少量的旧体诗词和散文、随笔、小说等文学作品逐步发展起来的。从第一份正式的报纸副刊《字林沪报》附出的《消闲报》创刊到现在,中国报纸的副刊走过了一条漫长的道路,在新闻史上,形成了一条绵延不绝亮丽多彩的风景线。报纸副刊培养了好几代的青年作家,同时也教育和滋养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报纸读者。  相似文献   

6.
陈娜 《青年记者》2007,4(12):55-56
从1897年11月24日,上海《字林沪报》办的中国第一份报纸副刊《消闲报》创刊,中国报纸副刊走过了一条百年求索的漫长道路,这期间,副刊所更替的不仅仅是名称,更有其由外到内的深层次蜕变。本文以中国报纸副刊发展的四个大阶段为顺序,一窥中国报纸副刊功能的嬗变。  相似文献   

7.
辛欣 《新闻传播》2009,(9):41-41
一、《成都周末》改版后的版面设置 《成都周末》的前身是《成都晚报》的文化副刊部分。在2009年4月改版时,改成了现在的周末部.原来的副刊成了周报性质的文化副刊。改版后的《成都周末》.秉承了副刊的文化精品理念,在经营理念上,适应市场化的要求.将产品内容与报纸经营结合,创办了新的版面内容。  相似文献   

8.
副刊,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既彰显着报纸的品位,也代表着报纸追求的境界。更有研究者称"副刊是滋养民族文化的一条血脉"。《大足日报》创办于1984年,近30年来,报纸多次改版,但一直保留了副刊,且其地位不断得到强化,常年坚持了《龙水湖》(文学副刊)、《大观》(地域文化副刊)和《读书》三个副刊交替出刊,形成  相似文献   

9.
冯并先生在其专著《中国文艺副刊史》关于副刊的本体,认为“副—佐于报纸,副而成其为刊—有相对独立的编辑形态”。此其一。其二,副刊有整体上的文化或文艺的色彩。由是观照,报纸副刊的传统正在淡出我们当下的生活和当下的报业,所谓淡出,说的是传统的副刊精神正在丢失。现在的报纸副刊,细读下来,总感到时尚有余、文化不足,  相似文献   

10.
对于报纸而言,文学副刊以其绚丽多姿的魅力,修改与调整着报纸读者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节奏,直接或间接地传递着各种政治的与非政治的综合信息,并以此成为成熟报纸的坚实一翼,与新闻报道共同拓展着报纸的发行市场和读者群。对于文坛而言,文学副刊为文学注入了新鲜活泼的血液:一方面在不断培育着新的作家,同时又使成熟的作家拥有了一片张扬自己思想与声音的阵地;另一方面,依附报纸巨大的发行量与涵盖面,文学副刊为文学构建出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使文学与市场,作家与读者更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我国的现代文学史和当代文学史上,有两次名副其实的散文创作高潮。这两次高潮的出现,除了出版快速发展的因素之外,都与报纸的文学副刊有着直接的干系。  相似文献   

11.
一、6月1日至2日,我作为评委,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复评暨’2000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评选。这次评奖活动,是自1998年首次将报纸副刊作品纳入中国新闻奖系列以来,举行的第4次评奖。为了与中国新闻奖的总序数保持一致,采用了统一的“第十一届”序号。在全国2000家左右公开发行的报纸中,大部分都辟有文艺副刊。随着报纸为适应人民越来越丰富的文化生活需要作出的调整,以及报纸多版化的发展趋向,报纸文艺副刊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中国新闻的最高奖项中国新闻奖评委会,顺应副刊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闻性--报纸副刊的活力之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纸副刊从其起根发苗至今,已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其间,副刊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幼稚到成熟、由形式单一到内容丰富多彩、百花齐放,特别是对在中国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来说,更是功莫大焉。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需要特殊的文化阵地。副刊被先进的知识分子用作宣传新思潮的讲坛,推动新文化的园地,为新文化、新思潮的传播推波助澜、摇旗呐喊。也因此,北京的《晨报》副刊、《京报》副刊;上海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副刊、《时事新报》副刊等,不但在当时声名远播。名噪一时,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广大官兵的文化水平、艺术鉴赏力普遍提高,这既为我们办好军队报纸文学副刊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很严峻的挑战。在军营文化受到社会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与时俱进地办好军队报纸副刊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一、失 网络文化历史上的陌生人 副刊 盛世华章里的孤独者 当今的网络盛行和报纸副刊相共相处的时代,一如公元13世纪初乱世纷争的局势。读历史想到的是今世,读大漠之上的硝烟想到的是纸上的风云。2004年,《南方周末》发表《纸上的风云:副刊时代的终结》一文,引用龙应台的话:“台湾报纸的副刊一个接一个消失……大陆的副刊在转型经济中面临同样的问题。关心副刊的文化人面有忧色:副刊没落了。”  相似文献   

15.
<正>报纸文学副刊整体式微报纸副刊的历史已有100多年,"五四"时期、上世纪30年代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前20年,报纸副刊发展得如火如荼,成为各家报纸不可或缺的版面,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新文学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那时的副刊,基本上都是文学副刊,其品位成为报纸品位的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6.
张蓓 《编辑学刊》2011,(3):66-69
1897年《字林沪报》创办了副刊《消闲报》,这是中国报纸的第一份正式副刊。副刊的产生与发展密切依托于中国民族文化传统以及特定的历史社会状况,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文化传播功能。儿童副刊以儿童为主流读者,旨在传播有别于传统蒙学的新式教育思想,培养"国家未来的主人"。  相似文献   

17.
钱萍 《传媒观察》2007,(4):51-52
网络时代,报纸副刊正在逐渐走向式微吗?早在两年前,《南方周末》就发表过预见——《纸上风云:副刊时代的终结》,这篇文章中几位学者的观点深刻犀利,谈到了当今多元文化的冲击、互联网的普及,对传统副刊造成的巨大的影响,也对副刊的没落表  相似文献   

18.
董岩 《传媒》2003,(1):23-24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现为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著有《新闻三部曲》、《传媒新论》、《继承与超越》,散文集《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人杰鬼雄》等。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秋日午后,主持人采访了梁衡先生。作为著名的副刊作家,他的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发表于报纸副刊。在这次采访梁衡没有谈及创作,专门谈的是关于副刊的理论问题,特别是他有很多以前没有议论过的问题:1.研究副刊不能只关注文艺副刊,还应有娱乐、知识、学术一共四类;2.副刊的本质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应该把副刊放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去研究;3.办好副刊要做到四有:有准确的定位、有出色的稿件、有一批好作者,还要有个性;4.要研究报纸副刊的双重性:文化性和信息性;5.要区分副刊与新闻在传播功能和手段上的不同等。本刊拟分四次陆续刊出采访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李文健 《东南传播》2015,(3):112-114
以1897年《字林沪报》副刊《消闲报》的出版发行为标志,用专门版面刊载诗词、小品、乐府、传奇之类带有休闲性质作品的成型副刊,逐渐为报界所接受并渐趋发达。而在天津,报业的持续发展也为报纸副刊的产生和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早期的休闲性文字,到各报的"余载"版面,再到各种类型的专刊大行其道,天津报纸副刊日渐成熟,并在1930年代进入了黄金发展期。副刊亦逐渐成为报纸吸引读者、扩大销量最主要的竞争手段。  相似文献   

20.
研究背景:自中国报纸行业发展至今,涌现出许许多多种报纸,《南方周末》曾被称作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其副刊也备受人们关注。研究目的:总结出的《南方周末》副刊的几大特点。研究方法:本文是通过阅读大量现中国主流报纸的的副刊,对比总结出的《南方周末》副刊的几大特点。研究结果:总结出《南方周末》副刊的四大特点:南方周末精神、文化气息、创新意识、思辨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