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靖鸣 《新闻记者》2007,(2):52-54
采访对象接受媒体采访会呈现“霍桑效应”著名记者艾丰认为:“电视的形象性常常给人比文字报道更真实的感觉,但是也不要忽略,‘招摇过市’的摄像机常常没有‘不露声色’的文字记者更能看到事物的原本面目,因为电视摄像机前的人们当意识到镜头正对准他们时,有可能夸大或隐瞒些什么”。~①  相似文献   

2.
探析新闻采访中的“霍桑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新闻采访中的“霍桑效应”现象 艾丰在《新闻采访方法论》一书中写到:“电视的形象性常常给人比文字报道更真实的感觉,但是也不要忽略,‘招摇过市’的摄像机常常没有‘不露声色’的文字记者更能看到事物的原本面目,因为电视摄像机前的人们当意识到镜头正对准他们时,有可能夸大或隐瞒些什么”。  相似文献   

3.
一、新闻采访中的"霍桑效应" 《经济日报》前总编辑艾丰在《新闻采访方法论》中写到:"电视的形象性常常给人比文字报道更真实的感觉,但是也不要忽略,‘招摇过市'的摄像机常常没有‘不露声色'的文字记者更能看到事物的原本面目,因为电视摄像机前的人们当意识到镜头正对准他们时,有可能夸大或隐瞒些什么".  相似文献   

4.
是记者采访过程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除了批评性报道有一个由表及里的深入过程外,更主要的一个方面是因为目前电视的影响日益扩大,一些曝光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会设置种种障碍阻止记者的采访工作。我们在有关这方面的报道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被曝光者在摄像机前,有的气急败坏,有的破口大骂,有的伸手堵镜头,在这些“最佳的采访对象”面前,他们的无理举动,常常会使记者的报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也有一些被采访者为防止新闻曝光,采取或大门紧锁,或一问三不知,或避而不见,以此来对抗记者采访。面对这些“软钉…  相似文献   

5.
在传播新闻信息中,电视、广播、报纸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广播和电视具有快速、形象的优势。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报纸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在语言上下功夫。通过语言的“镜头化”,可以赢得读者。所谓语言“镜头化”,就是记者或通讯员把采访得到的新闻素材,通过语言文字,象摄像机对客观事实所摄下的画面那样,将新闻事实,形象化地展示给读者。运用“镜头化”语言撰写新闻,这在新闻通  相似文献   

6.
新闻中运用“夸张”的例子很多。现试就新闻中常用的几种夸张手法进行探讨。常见的几种方法类型一、比喻夸张。全国获奖好新闻《飞天凌空》,在描写跳水冠军吕伟跳水夺魁一瞬间的镜头时,有这样一段精彩语言,她“笔直的像轻盈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股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悄然不惊。”这段文字运用了巧妙而又符合实际的比喻夸张,收到了一般叙述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新闻《白果树村的“绿色银行”》将家家种上了白果树,比喻为户户有了一个小银行。还有“莫用‘文山’填‘会海’”等等,都使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二、引语夸张。在新闻作品中,常常需要援引采访对象、有关人士或文章的话语,而这当中的许多语言,又往往富于夸张色彩,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个性。  相似文献   

7.
李健 《声屏世界》2000,(6):51-51
所谓视觉逻辑,通常是指电视新闻文字受电视画面支持配合这一特定现象,具体表现就是镜头中的拍摄事件、动作与文字是否按逻辑合理组合。这是电视新闻记者采写新闻与其它新闻媒体记者新闻写作不同的显著特点之一。因为其他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只要读起来顺。,听着顺耳,而不需要与画面相配合,但电视新闻记者采写稿件的词句安排,却一定要受拍摄录相素材带的视觉逻辑制约,例如:有这样一组访贫问苦新闻镜头,在编成电视新闻时,从一个镜头到另一个镜头的切换。都应该使有关动作相协调。也就是说在第一镜头的最后,如果访贫问苦人员进了被…  相似文献   

8.
在电视采访中,常常会由于光源的原因,造成拍摄的图像质量下降,特别是在照度过低或过高、反差较强烈的情况下,我们通常所便用的摄像机更难获得理想的拍摄效果。这往往使某些重要的镜头、突击性的抢拍不能如愿,给采访工作带来很大的被动。  相似文献   

9.
王如意 《东南传播》2012,(7):179-180
电视新闻是用画面和解说相结合的手法来报道新闻事实。相对于平面媒体来说,它更注重用镜头说话。鲜活的电视新闻,一定是画面和语言的完美结合体,"文字+镜头"如能相得益彰,就能活灵活现地记录下新闻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同时也必定能给受众"眼见为实、先睹为快"的感官体验。本文从镜头与语言相互协调、新闻亮点、镜头的民生化以及采访团队的优势互补方面,探索文字与镜头的完美组合之路。  相似文献   

10.
电视是一种视觉艺术。因此,电视摄像记者不能像文字记者那样,采用多种直接或间接的手段进行采访或创作。电视摄像记者,除了必须亲临现场,用手中的摄像机客观、真实地记录事件和人物,还要让拍摄到的画面充分恰当地表现  相似文献   

11.
张芹 《新闻实践》2001,(10):33-35
有人断言:“未来的人们,或许将不再渴望‘独家新闻’”因为“我有‘我的报纸’,‘我的电视’,完全个性化的内容设置,切合个人的需要,对我本人来说,这难道不是真正的‘独家新闻’吗?”“网络时代的受众人人都拥有‘独家新闻’”显然,这里的所谓“独家新闻”是“个人化新闻” 那么,到底什么是独家新闻?独家新闻对新闻媒体、对记者编辑、对新闻接收者,意味着什么? 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解释说:独家  相似文献   

12.
肖江 《记者摇篮》2005,(4):53-53,52
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加剧了媒体之间的激烈竞争.而电视现场直播的“疯狂扩张”尤其令平面媒体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文字体育记者过去苦苦维持着日益被蚕食的领地,但如今面对摄像机镜头立体化、全方位、多角度、长时间的现场直播报道.普遍承受着生存空间急剧缩小的压抑一些人无奈之下甚至成了电视的“附庸”,改变现场观赛的工作方式,只坐在家中或者宾馆里观看现场直播。难道文字体育记者真的没有用武之地了吗?  相似文献   

13.
于跃 《新闻传播》2009,(9):107-107
电视是一种视觉艺术。因此,电视摄像记者不能像文字记者那样,采用多种直接或间接的手段进行采访或创作。电视摄像记者,除了必须亲临现场,用手中的摄像机客观、真实地记录事件和人物,还要让拍摄到的画面充分恰当地表现出作品的内涵。成熟的电视记者必须练就过硬的拍摄技巧:包括持机技巧、镜头运用技巧、分镜头拍摄技巧等等.但熟练掌握上述技巧,并不一定就能成功地拍出好的电视作品.电视作品,是通过直观的活动画面,来表现情节和内容的.作品的内涵要靠画面这种载体来传达给观众。有时.一个短暂但富有感染力的镜头,  相似文献   

14.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不承认电影是艺术,鲁道夫·爱因海姆曾经指出这种情形说:“现在还有许多受过教育的人坚决否认电影有可能成为艺术。他们硬是这样说的:‘电影不可能成为艺术,因为它只是机械地再现现实。’①当前,电视也正经历着同样的命运,相当多的人认为“电视不是艺术”。但是,电视较之电影更复杂些,这是因为电视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它的功能和属性带有多重特点,因之,就给研究者带  相似文献   

15.
莫把新闻藏在“新闻”里。这是我写作消息《借“洋脑”发“洋财”》感受比较深的一点体会。有人听了可能会不解:新闻怎么又会藏在“新闻”里呢?似乎觉得这个问题有点怪。其实,这并不是个什么怪问题,而是不少初学新闻的朋友很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按理说,记者通过采访抓到了新闻,就应该写出新闻来。但有的人就是写不好新闻,常常将一些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淹没在次要的材料里或一般的叙述中。这种新闻叫做“藏在‘新闻’里的新闻”。对这样的新闻,必须耐着性子细心地从头读到尾才能找到新闻,而对一些习惯于快节奏生活的读者来说,一见开头没有新闻,…  相似文献   

16.
所谓新闻中的引语,即是新闻写作时插入采访对象或有关人士的话。现在,不少记者和通讯员写新闻,一般只知道叙述事实,却不习惯或不善于运用引语,往往影响到新闻报道的质量,这也是当前新闻写作有待改进的一个课题。殊不知,新闻写作虽然强调客观地叙述事实,但并不排斥引用采访对象或有关人士的话。倘若新闻中用上必要的引语,有时会产生种种积极的作用。突出的一点,写作时巧用引语,等于给新闻中撒进了“味精”,可以使通篇报道有了“鲜味”。这里不妨举一例。本来会议新闻常常写得死板,年复一年大体上是一个“模式”,不是堆砌些“隆重召开”、“气氛热烈”之类的形容词,就是排列大串名单,写些“会议认为”,“会议指出”等等套话,让人一看就兴味索然。可是,如能巧用些引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主张文章写不出时不硬写;但同时他又说他的文章常常是“挤”出来的。他形容这个“挤”字,有一段极好的文字在《“题未定”草(一——三)》中:“笔,是有点古怪的,它有编辑先生一样‘挤’的本领。袖手坐着,想打盹,笔一在手,面前放一张稿子纸,就往往会莫明奇妙的写出些什么  相似文献   

18.
李发斌 《新闻传播》2005,(10):62-62
有人说,电视是门遗憾艺术。常能听到同行们说这样的话:“新闻事件素材不错,被采访对象是一位有素养的人,访谈话语应该是很精彩的,但到了镜头前他们却好像变了一个人,灯光一打,摄像机一转动,表情也不自然了,说话也结巴了,甚至谈话答非所问了。”  相似文献   

19.
法制节目中的人文关怀,就是要重视人性的表述、传达人的呼声、展示人的命运,节目制作者在关注事件、案情的同时,必须时时处处把人的价值、人的尊严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并将其与法律的历程和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人的关注不仅仅体现在我们把摄像机镜头对准人,更应体现在记者采访时带有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和认识去开启摄像机镜头、关注这个大千世界,这也许是每一位法制节目制作者在讨论电视采访技巧、形象美感、编辑手法之前应当完成的一次思考.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电视纪录片编导的职责在于布局谋篇,那么电视纪录片摄影师的作用则在于运用手中那支包含激情的“笔”——摄像机来书写成篇。“电视纪录片——运用新闻镜头,真实地纪录和再现社会生活,客观地反映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形态和完整过程,排斥虚构和扮演的新闻性电视节目形态。”(摘自《“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界说》)基于这样一种纪实属性与艺术特征,电视纪录片的摄影应属于“采访摄影”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