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今,是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矛盾多发期,公共危机尤其是社会性突发危机事件已不再是罕见之物,甚至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同时"谣言"、"流言"的概念也高频率出现在各媒体尤其是政府的新闻发布会上.  相似文献   

2.
张迎辉 《东南传播》2012,(11):62-64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在我国多有发生。本文针对"发泄型群体性事件"首先在了解我国学者论述的前提下对其概念进行了辨析,在此基础上,以"瓮安事件"为例,把发泄型群体性事件分为事件爆发前的流言传播阶段、事件爆发前的谣言传播与情绪酝酿阶段、事件过程中情绪的群体感染与行为的群体模仿,以及事件平息后谣言的消散和情绪的消解阶段,并分析了各阶段的信息传播特征。  相似文献   

3.
主流网络媒体要勇于担当"网络谣言扑灭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让民意表达更加容易,但也为网络谣言更迅速传播创造了条件.在互联网广泛普及所创造的新的信息传播环境中.如何看待网络谣言的破坏性?如何应对层出不穷的网络谣言?面对网络谣言,主流网络媒体该如何作为?西部网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多起网络谣言事件中主动承担起了"谣言扑火者"的角色,让很多网络谣言在及时准确的报道而前"土崩瓦解".  相似文献   

4.
谣言,被有的学者认为是"最古老的大众传播媒介".①过去一段时间,国内互联网上连续发生了几起影响较大的谣言传播事件,其中包括江苏省人民医院"艾滋门"事件、山东东明县化工污染致60%人口患甲状腺肿瘤事件、福建闽清县严晓玲被轮奸致死案和湖北南漳宣传部长欲审判网民事件,全国劳模李素丽被抓事件等,网络谣言传播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相似文献   

5.
媒体的变革,使得微博等新媒体成为舆情爆发的源头。网络舆情事件频发,对社会政治生活形成多方面的影响,急需进一步健全完善网络舆情管控的法律体系,进行管理控制与引导规范。其中,出台管控的法律是根本,健全引导体系是关键。我国微博舆情现状分析1.微博谣言泛滥谣言(lie)不等于流言(rumor)。流言有自然发生的,也有人为制造的,但大  相似文献   

6.
黄暐 《新闻爱好者》2011,(21):18-19
社会危机爆发时滋生的谣言、流言往往导致群体恐慌、抢购或斗殴等集合行为。日本大地震引发核泄漏危机波及我国国内民众情绪,由主流媒体传播"碘化钾能够防治核辐射"的报道引发国内抢购碘盐风潮。此事件的产生与手机媒体的高效传播、主流媒体的权威效应、国民心理素质以及抢购人群等密切相关。基于"第三人效果"理论的研究框架,笔者对手机谣言的生成机制进行分析,指出谣言与"第三人效果"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规避谣言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政府面临的突发公共危机事件越来越多,流言的传播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健全完善的政府信息发布机制,是有效遏制流言与谣言传播的关键措施,对于减弱危机事件带来的负面社会影响力也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试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为基础,应用相关传播学原理,分析政府信息公开对流言传播产生的重要控制意义。  相似文献   

8.
河南"钴60事件"中,大规模高成本的宣传报道才将不该发生的闹剧平息. "钴60事件"让媒体人扼腕叹息的同时也抛出了一个命题-权威媒体在谣言前能做什么? "钴60事件"的深刻教训:一旦权威媒体失语,谣言"绑架"公众的强烈破坏作用很快就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隋岩  李燕 《新闻大学》2012,(1):73-79
不能机械地以人数多少来区分人际传播与群体传播,应当以传播过程中信源是否确定来判断.人际传播的信源是确定的,群体传播中大多信源不明.不确定的信源就会产生谣言、流言,带来风险,所以群体传播是风险性最高的传播形态.群体传播虽是谣言、流言的根源,但更可怕的是人际传播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谣言、流言从群体到人际的扩散过程中,人际关系的确定性使其由“黑户”摇身变为有“户口”的“合法人士”.新媒介本身并没有风险,也没有媒介技术决定论所宣称如此强大威力,它只是为谣言、流言在群体间和人际间的快速传播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顾晓燕 《新闻界》2012,(8):38-41
网络谣言与网络流言在真实度定性上存在差异,此种差异直接决定了对两者规制、自治范畴的相应划定.鉴于网络谣言与网络流言在概念界定上的差异性与现实存在中的模糊性,本文试图从更为细化的角度深入研究二者,以期在实际传播中对其有更审慎的应对.  相似文献   

11.
轰动世界的事件未必每天发生,但轰动性的新闻每天都在诞生.许多时候,原本普通的事实,经过某些媒体的渲染,便可产生轰动效应.更离谱的是,一些传言或子虚乌有的东西,也堂而皇之地以新闻的形式出现.武警被拐骗到煤窑挖煤一年多,这样的"新闻"背后,是事实还是谣言?可信度几何?如果是谣言,它又是如何变成新闻事实的?  相似文献   

12.
蔡骐 《当代传播》2003,(5):32-33
2003年中国发生"非典"疫情,人们与之的抗争,并最后取得抗"非典"的胜利.新闻传媒的表现从事件一开始就受到社会的关注.媒体在"非典"带来的危机中的责任与义务是什么,信息的传播如何才能做到公开透明,这些话题都成了人们讨论的焦点.然而,"非典"时期的另一个现象同样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5月份"非典"流言突然大规模扩散.虽然由于政府与媒体很快采取了有力的措施,使流言迅速被遏止,但是对这一现象从传播学的视角来进行反思,无疑会给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危机事件中的流言传播有着特殊的规律,应对策略也需要有相应的针对性.本文以汶川地震中的"都江堰水源污染"流言为个案,分析了危机事件中的流言传播过程和应对策略,认为危机状态下的社会心理易使流言产生更大恐慌,而流言进入社会实践构成了对官方信息的质疑,需要有信息的及时公开和良好的信任机制才能使应对策略生效.  相似文献   

14.
在各类重大社会事件发生时流言总会不胫而走,恣意蔓延。对于流言,学界专家也从各方面对其进行了解读。本文结合"瓮安事件"、"合肥地震"事件,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流言扩散的机制,探讨了流言与舆论的互动,并就流言控制与舆论引导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主流化与边缘化--网络新闻发展的双重轨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媒体的发展,从一开始就显现出矛盾的双重倾向.一方面,它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开始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在重大新闻报道之外,网络新闻中更多的是充斥着"煽"(煽情)、"色"(色情)、"腥"(暴力)的低俗消息,也充斥着流言、谣言、小道消息和假新闻.前者将网络媒体日益推向主流化,而后者又似乎在顽固地拖住网络媒体的后腿,使之徘徊在边缘化的境地.  相似文献   

16.
群体性事件中谣言的传播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群体利益诉求长期得不到解决而形成的积怨爆发,如"6·28"瓮安事件;有的是利益群体的集体维权,如"11·3"重庆的哥罢运.但无一例外的是,在这些群体性事件中,谣言总是走在政府信息公开之前,谣言的传播恶化了事件发展态势.作为一种社会普遍的舆论现象,谣言指"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如何正确控制谣言传播,使谣言在政府信息公开下融化与消解,对于预防和解决群体性事件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谣言控制——以“瓮安事件”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瓮安事件"的谣言传播过程和政府对谣言控制进行分析,总结出政府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谣言控制的一些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8.
何飞  杨森 《当代传播》2022,(1):90-93
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情绪性谣言呈现出"弱信息、强情绪"的结构性特征.情绪性谣言折射了事件中群体的社会心理,成为人们情绪宣泄、互动和极化的重要推手.情绪性谣言传播是阶段情绪与长期情绪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传播过程是个体情绪转变为群体情绪,以情绪感染为机制.情绪性谣言的演化机理主要表现为负性情绪与情绪性谣言的联动性,在负...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传言事件对我国的民众生活带来了一定影响,本文以风险社会的视野,通过对"广元蛆橘"传言事件的文本分析,以谣言心理学为分析进路,对传言事件的产生与传播条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面对风险社会的流变,大众媒体需要通过建构风险事件报道意识.以应对易轻信于人的受众心理新特点.  相似文献   

20.
谣言的传播机制及阻断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社会的新闻信息传播中,"谣言"成为媒体、政府和公众不得不面对的重大课题.以2009年发生在乌鲁木齐的"7· 5"事件为例,事件发生后,乌鲁木齐又经历了谣言四起,社会动荡不安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