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军  王媛 《资源科学》2011,33(11):2175-2181
旅游地的发展都要依托社区,处理好社区与旅游发展的关系,才有可能获得旅游发展新的突破。本文对江苏海滨湿地周边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意识、旅游规划的参与、参与旅游经营及收益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当地社区参与观念淡薄,社区在旅游规划、旅游经营、旅游收益、相关宣传和培训等方面的参与处于非常落后的阶段,参与方式单一,程度浅,参与内容狭窄。因此本文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依据墨菲的社区旅游战略模式,结合研究地的实际,从进入性模式、商业经营模式、社会文化展现模式、管理模式、环境保护模式和社区参与旅游规划决策模式6个方面建立了基于社区参与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这种模式的构建,一方面促进了对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内在因素的探究和把握,从而有助于江苏海滨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并对维护江苏沿海地区的生态平衡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又可通过对这些内在因素的了解,为当地社区旅游开发提供一种全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乡村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研究——以苍南县五凤乡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旅游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社区参与被认为是生态旅游内涵的一部分、生态旅游的特点之一以及实现生态旅游目标的理想途径.本文在对苍南县五凤乡社区参与情况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初步分析了五凤乡社区参与乡村生态旅游现状,对五凤乡社区居民参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相关利益主体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五凤乡社区参与乡村生态旅游的新模式.以期为乡村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提供决策上的参考和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介绍了社区参与理论和泸沽湖旅游发展现状,在分析比较落水村和里格村参与旅游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泸沽湖摩梭村寨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创新模式——CPIT 模式,为民族地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提供新框架、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丽梅  吕君 《未来与发展》2010,(7):111-113,99
社区参与旅游既可以看作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途径,又可以看作是参与旅游发展的一种行为。社区参与旅游把社区居民视为旅游主体真正进入到旅游规划、开发、建设中,目的是社区居民得到多方面发展。从目前看,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缺失出现了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如“旅游飞地”、“旅游孤岛”、“公地悲剧”等现象。针对这些现象提出建议,希望社区参与旅游发展能够给杜区带来正效应.避免负效应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旅游可持续发展宏观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机制,从社区角度来思考旅游开发问题有可能为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找到可行的途径。中国自引进社区参与概念到旅游开发以来,暴露出很多问题,引起了各界特别是旅游学界的密切关注。主要对近年来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进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周杰  陈志永 《科教文汇》2012,(21):202-203
文章基于贵州的郎德模式、天龙模式和西江模式等三类典型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研究认为三种模式分别对应着单方治理、参与管理和共同治理的社区参与旅游开发模式,同时这三种社区参与模式暗合了民族村寨核心竞争力的演化路径。  相似文献   

7.
吕君 《未来与发展》2012,35(8):30-34,47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在一定的作用力下进行的,并形成一定的运行机理。文章设计了7大机制构成的"社区参与旅游发展运行机制框架"。其中引导机制是社区参与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赋权机制、咨询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是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具体体现,并为参与权利的实现提供制度上的保障;监督机制是社区参与的维护和提升;反馈评估机制是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进行考查调整;法制保障机制是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制度保障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8.
居民旅游影响感知、态度与参与行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卢小丽 《科研管理》2012,33(10):138-144
旅游的发展给旅游目的地社区带来了广泛的影响,社区居民是这些影响的主要承担者。本文以生态旅游地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以居民影响感知为研究切入点,建立居民影响感知、态度与参与行为的关系模型以揭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对其态度和参与行为的影响。论文以大连的三个生态旅游社区居民为调研对象,通过对回收的457份有效调研问卷数据进行可靠性和有效性检验,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等数据分析方法,对居民旅游影响感知、态度和参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居民对生态旅游正面影响感知对旅游发展的态度和参与行为有显著正面影响,居民对生态旅游负面影响感知对居民的态度没有显著影响,但对居民的参与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居民对生态旅游发展的态度对其参与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肖玲 《科协论坛》2008,(4):157-158
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同时,旅游目的地问题日益突出,促使人们重视旅游与社区关系问题的研究,从社区的角度思考和寻求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可行途径,那么社区参与与旅游可持续发展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本文从社区参与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互动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何晓柯 《未来与发展》2010,33(12):30-33
社区建设的核心是民主自治。在当前我国社区建设的实践中,居民参与不足已成为影响城市社区自治深入发展的一个瓶颈,而网络时代诞生的"网络民主"则为居民参与提供了新的途径。杭州市德加社区以社区网站为载体,把信息化网络与为民服务巧妙加以结合,搭建以居民自我教育为特征的道德调控平台,探索出一条借助"网络民主"推进社区自治发展的新路。这为我们今后构建"网络民主"平台,保障社区自治权的实现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1.
蒋依依  汲忠娟  谢婷 《资源科学》2019,41(5):943-954
为揭示社区居民旅游支持度及影响机理,本文基于社会交换理论,构建了社区依恋、社区关注、旅游获益感知、旅游成本感知和旅游支持度5个要素组成的概念模型,采用现场问卷调查法就台湾地区居民对大陆游客赴台旅游的支持度进行了调研,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341份有效问卷进行了数据分析。研究发现:台湾地区居民的获益感知和成本感知对大陆赴台旅游的支持度会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社区关注不仅直接正向影响居民旅游支持度,同时还会通过获益感知间接正向影响居民旅游支持度;社区依恋会通过获益感知间接负向影响支持度;社区依恋和社区关注之间的交互作用并没有对支持度产生影响。台湾居民与社区的关系对旅游地居民的旅游支持度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旅游地相关政策制定需重视维护居民与社区关系,并积极提高居民在旅游发展中的参与度,通过保障和协调居民—社区关系提高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支持度。  相似文献   

12.
李小永  赵振斌  李佳乐  张熠 《资源科学》2021,43(5):1051-1064
从空间角度揭示旅游化的演变过程和特征可为深刻理解社区现象或问题提供参考。本文选取肇兴侗寨为案例地,通过2013年、2018年2次实地调查,采用参与式制图和半结构访谈获取一手数据,运用景观价值理论和质性空间分析方法,通过居民视角的景观价值变化探索社区旅游化在空间上的演变过程与特征。研究发现:①肇兴侗寨社区旅游化的过程包括社区生活功能主导、社区生活功能与旅游功能趋衡两个阶段。旅游化使得社区空间的观赏性和商业性增强,对居民生活的服务性和社会支持功能有所减弱;②社区旅游化表现出非均衡性的空间特征,标志性景观的旅游化程度高,旅游发展重点区域从鼓楼转变为侗族大歌演艺中心;③居民视角的旅游化过程是一个社区生活不断为旅游发展让步,旅游功能空间演变为强势空间,而社区生活功能空间逐渐变为边缘空间甚至消失的过程。居民视角社区旅游化的空间演变研究为全面深入认识旅游化现象提供来自社区内部的观点,为社区变迁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黄春 《科技广场》2012,(6):233-237
红色旅游是旅游市场崭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形式,对红色旅游主体行为规律进行实例分析是开发红色旅游市场、保证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本文通过对井冈山、八一起义纪念馆等红色旅游景点游客游览行为调查,总结出红色旅游以国内青少年、老年人为主体人群的旅游行为规律,从而给旅游规划、旅游市场营销以借鉴。  相似文献   

14.
大规模乡村旅游的发展波及到后现代社会的诸多领域,已成为过去30年国际旅游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搜集了Elsevier ScienceDirect数据库中2010年以来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相关期刊文献,通过分析得出:①经济价值取向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是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②乡村旅游者出游动机多样,体验方式及内容不同,对服务、产品的满意度是影响其忠诚度的重要因素。③乡村小企业发展具有局限性,创新和合作非常重要。④乡村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态度不一,社区参与是保障乡村旅游发展、社会公平的关键因素,且该领域研究更多在于“如何参与”的问题。⑤政府干预存在国家宏观调控和地方实践效应的差异,其研究往往与其他领域研究相融合。⑥乡村旅游的影响研究呈现批判性特征,旅游的“正向”经济影响在社区层面的实证研究中受到质疑,目的地的文化变迁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负面”“被动”的问题等。总之,国外学者多把乡村旅游视为“现代”经济行为,乡村旅游地作为资本、权力的实践场域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鉴于此,中国学者应根据社会需求拓展乡村旅游研究领域、反思价值伦理问题,重构本土理论等,为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徐伟 《大众科技》2013,(12):179-180,178
高职高专旅游专业教育是我国旅游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业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但目前的高职高专类旅游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师资力量薄弱,人才培养模式陈旧,产学研结合不够等。为进一步促进高职高专类旅游教育的发展,需在提升教学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努力,从而保证高职高专类旅游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邹统钎  江璐虹  郭晓霞 《资源科学》2016,38(6):1003-1012
旅游枢纽的国内外研究经历了“交通枢纽-旅游枢纽基础理论-旅游枢纽”的阶段演变。旅游枢纽的发展源于交通枢纽,以交通枢纽为基础,以人的运输为主,提供旅游配套的信息服务,并整合了一般公共交通等多种交通方式,为游客提供便捷服务。旅游枢纽是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中介与桥梁,旅游目的地主要通过拥有的旅游资源形成吸引物,旅游枢纽则通过流经的客源取得控制力。旅游枢纽的聚散功能是实现对旅游流与地方旅游业控制的关键因素。根据国际旅游枢纽的主要功能与演变进程进行划分,国际旅游枢纽可以分为枢纽主导型和枢纽-目的地并存型。国际旅游枢纽的发展共同遵循四大规律:完善的交通枢纽网络是汇集旅游流的基础;航空枢纽在旅游枢纽中发挥主导作用;借助枢纽功能实现对周边旅游的控制力;目的地与枢纽功能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7.
旅游创意策划是区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旅游创意理论创新是推进旅游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针对目前我国旅游创意理论的不足,提出了旅游战略系统创意理论模型、四项原则及六个步骤,进而结合旅游战略创意、旅游形象创意、旅游企业产品广告创意和旅游会展创意等方面,探讨了旅游战略系统创意SI理论的应用。本文对于探索中国旅游创意理论创新和推进旅游战略创意的实践,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独特的气候条件是滨海旅游目的地优势之一,气候要素对旅游决策、旅游需求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以海南这一典型滨海旅游目的地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引力模型的、整合经济因素和日照时数、温度、降水、海岸线长度等非经济因素的旅游需求模型,着重分析气候因素对赴琼旅游者旅游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日照时数、降水对旅游需求有明显影响,但显著性水平低于经济因素。夏季,温度对赴琼旅游需求有正向作用,影响仅次于人均可支配收入。日照时数负作用于旅游需求,其影响占到了第三的位置;冬季温度和日照时数对旅游需求影响不显著,可能和游客先验的"海南无冬季"印象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