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微媒介"为基础的"微时代"是大学生所处的时代情境。大学生人际关系不可避免地受到"微时代"的影响。研究发现,微博、微信等"微媒介"虽然方便了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但并不必然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其过度使用会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产生消极影响;现实世界依然是大学生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和指向。"微时代"下大学生人际关系建构,需要大学生提高自控力,控制"微媒介"交往时间,避免过度依赖网上交往,加强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互动;提高"微媒介"好友与现实好友重叠度,加强人际关系深度;融合"微媒介"交往与现实世界交往,拓展人际关系空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需要将以上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2.
微时代高校德育工作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微信等众多新兴社交媒体的不断涌现并以其爆发性的使用增长趋势强力推动着"微时代"的快速到来。立德树人是微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微时代高校德育工作的基本特点是危伟并存,既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深刻挑战,也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要做好微时代高校德育工作,必须正视微媒介,树立微观念;必须应对微挑战,融入微生活;必须构建微体系,汇聚微力量。  相似文献   

3.
网络交流工具异军突起,由最初的难以适应,发展成为现在上升速度最快的社会化媒介。网络交流工具带来的“微文化”如火如荼地在现代人的指尖发展,通俗短小精悍的网络微语言逐渐风生水起成为时代的新宠。微博,00,人人等这些网络交流工具的出现,使得“90后”的写作更多地表现出了浅阅读方式下的“语言缩水”,对颓废美的追求,和更为随意的语言表达,这让“90后”这一代人的写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4.
网络交流工具异军突起,由最初的难以适应,发展成为现在上升速度最快的社会化媒介。网络交流工具带来的"微文化"如火如荼地在现代人的指尖发展,通俗短小精悍的网络微语言逐渐风生水起成为时代的新宠。微博,QQ,人人等这些网络交流工具的出现,使得"90后"的写作更多地表现出了浅阅读方式下的"语言缩水",对颓废美的追求,和更为随意的语言表达,这让"90后"这一代人的写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5.
"微写作"成为网络时代备受关注的独特文化现象,也适应时代的发展为净化网络语言,为推动学生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升创造更有效的途径。"微写作"的特征正好符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写作训练的要求,作为未来网络弄潮儿的广大小学生也应该具备用简短、精练的语言进行交流、写作的能力。因此,必须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探究"微写作"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为培养适应时代需要和发展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正>当今的社会是信息社会,人们不论是说话、做事,还是阅读、写文章,都需要快速高效,以顺应飞速发展的时代潮流。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练文字的运用日益广泛,于是,"微时代"悄然来临,微博、微信、微小说等微写作应运而生。微时代需要微写作的能力,2014年高考北京卷《考试说明》向社会公布,高考作文将一分为二,增加微写作,并首次明确"微写作"占10分。北京高考作文的  相似文献   

7.
胡民 《文教资料》2014,(1):128-129
“微时代”是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受众面更广。在“微时代”背景下,高校要充分发挥微博等新兴媒介的正面功能和积极作用,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多措并举,努力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新突破,实现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通常意义的微时代,就是指各种类型的微媒介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活动中的时代。微媒介既包括微信、微博等软件,也包括微小说、微视频等信息资源。微媒介的应用极大地便利了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极大地提升了人们进行交流和信息搜索的自由度。语言是人们用来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微时代的发展促进了语言的变革,各类词汇产生速度加快,流行词汇的存在周期变短,各类语言在微平台上的交互作用逐渐增强。语文是高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规范高中学生使用语言的主要平台。作文是语文的主要组成  相似文献   

9.
时代快速发展,信息社会带来阅读与交流的革命,跨媒介成为地球村村民的生活日常。立足于时代诉求,聚焦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教学领域,探究媒介素养的三个维度:信息筛选与甄别、呈现与表达的能力;认知媒介传播方式、特征、功能以及影响,了解媒介如何塑造历史与当下;认知媒介融合的趋势,分析不同媒介的语言形式差异,并能对差异进行个性化表达。  相似文献   

10.
高中作文教学开展多样化的“微写作”训练,有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消除作文写作的畏难情绪,提升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本文分别从挖掘教材,训练文本类“微写作”;跨越媒介,训练生活类“微写作”;分解作文,训练备考类“微写作”;定位视角,训练总结类“微写作”等作文训练方法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1.
<正>"微时代"的信息传播,以短小精炼作为其传播特征,要求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微时代"要求表达者具有"微写作"的本领。微写作较常态写作有更大的优势,它正契合儿童写作能力形成与发展的某种规律。"微写"有其特质。比如,微写作不受时间、地点、场景的过多限制,容易实施;微写作内容简短精练,富含意义;微写作多为"点"的表达,可以发  相似文献   

12.
什么文体是学生在以后生活、工作中用得上的文体?回答这个问题,离不开对我们所处的时代特点的分析和把握。有专家曾说,在互联网中的BBS、个人博客等新兴媒介已经成为人们信息交流主要平台的时代后,写作已成为信息产生、传播的主要方式,成为现代人重要的生活方式。而掌握基本的写作能力、能够撰写生活和工作需要的文体已成为时代要求,这种文体就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普遍被忽视的应用文体。  相似文献   

13.
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已经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微时代"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比如微博、微电影、微信等都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方方面面。即便是在教育领域,微课、微写作等也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应以微写作来开发校本课程,以微写作来扩大高中生的写作范围,提升高中生的写作能力。本文将从设定开放性写作题目、扩充生活素材、组织微写作教学培训三个层面讨论开发高中语文微写作校本课程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数据网络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以"微"冠名的新兴事物不断涌入社会生活,微博、微信成为重要的社交工具,受到高校学生的热烈追捧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其生活行为方式。"微时代"是即时记录和交流的时代,"微时代"开辟出一种新型高速交流渠道,建立了更加广泛和便捷的沟通平台,大大提升了信息交换速度。以"微时代"作为研究背景对我国高校教育评价发展进行探究,以期为我国高校教育评价发展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5.
随着"微时代"的快速发展,微媒介已经深入到了文化、政治、科学教育、社会经济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一种崭新的网络环境。"微时代"的兴起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带来了挑战,又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本文首先分析了"微时代"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其次,深入探讨了"微时代"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得出结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意识到微媒介的重要性和特点,将微媒介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努力帮助青年大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微信、微博等微媒介传播为主导的"微时代"已经到来,它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章通过"微时代"的内涵解读、分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从而探析微时代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路径。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媒介形式的多元化和新媒体所具有的海量、交互、超时空等特性使"人"本身成为传播的主体,个人表达得到充分的体现。当前草根文化展现出一场百花齐放的平民狂欢盛宴。人与人、社会之间的交流互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通过新兴媒体达到表达自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对于跨媒介写作,可以从如下三种角度加以考察。第一,信息处理技术。跨媒介写作所不可或缺的技术条件,是由历次信息革命创造的。它相对于多媒介写作、超媒介写作而存在,因全球化、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巨大需求而得以繁荣。第二,艺术创造行为。跨媒介写作超越了各种艺术分类,从不同样态之间的相互渗透寻找灵感,将超教养作为艺术家的要求。第三,文化产业环节。跨媒介写作从社会分工、组织使命、市场风云等视野看待自身的价值,从平台建设把握写作发展的趋势,从多种取向把握当前文化产业的机遇。“跨媒介性”“超居间性”是体现跨媒介写作特点的学术范畴。  相似文献   

19.
在竞争激烈的新媒体时代,新旧媒体纷纷拓展自己的言论阵地,新闻评论写作也由精英乐园变为公民写作。与此同时,公民评论员的媒介素养急需加以培养和提升,如甄别与判断的媒介批判能力;谨言慎行地运用媒介话语权的能力;保持独立人格,坚守自媒体特性;做一名负责任的传者等。为此,公民评论员应当掌握在信息化社会生存与发展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增强民主意识;培育科学精神;培养独立品格,提升创造性使用媒介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写作对于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养是有重大意义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学生的写作兴趣越来越不浓厚。面对这种现状,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不可忽视的是,当今社会是全球化的社会,各种网络媒介层出不穷。面对这些新兴事物,如何发挥新兴媒介优势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值得教师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