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和文化上虽然发展程度不同,但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对共同发展、共同缔造伟大的中国,都有重要的贡献。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仅汉族有古老传统的年节,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民族喜庆欢乐的年节。有的同汉族相同,有的与汉族不同,这些年节都充分展现了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风土人情和民族特点。研究它,也就是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渊源、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风土人情和文化素养,对我国民族大团结,对研究开掘我国民间文学都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多元文化课程是多元文化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个政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尽管以汉族人口最为庞大,但其他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汉族都密不可分,多元文化课程的开发既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的文化视角和民族文化观来看待"他文化",又可以在多元的世界里获得更为广泛的知识技能,从而促使各民族文化都能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体现在教材中,落实在教育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互融与尊重。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而外,约有五十个兄弟民族,人口约在四千万以上。这些兄弟民族,解放前长期遭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压迫制度的残酷统治和镇压,长期以来,在各个方面不能跟汉民族居于同等的地位;因此,无论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受到无情的破坏和蹂躏,这些民族的语言也受到极大的摧残。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各族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实行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政策,开辟了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友爱、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因此,解放以来,各兄弟民族跟汉族一样,不仅在政治、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文化和语言文字上也有了惊人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兄弟民族地区跟汉族地区还有较大的差别。为了迅速赶上发展较快的汉族地区,为了彻底改变兄弟民族地区  相似文献   

5.
锡伯族人民自古以来就重视学习汉文汉语,把汉文汉语一直做为攫取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锐利武器,世世代代都从我国主体民族汉族的先进文化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同时也为建造我们祖国的灿烂文化大厦添砖加瓦,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所以,综观锡伯族的传统文化,从思想到内容,内容到形式,以及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大体上都与汉族相同。正因为锡伯族文化与汉族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血缘关系,所以历史上凡是汉族文化的每一重大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各个民族由于文化不同,语言词汇的联想意义上也有着差别,这一点在关于动物界中的鸟类的有关词汇也不例外。它们都有着体现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特色的联想意义,通过对比它们文化联想意义的不同,可以更充分地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丰富头脑中的文化知识,促进各国间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7.
固原方言中汉族和回族的亲属称谓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差异,即亲属称谓的方法不同、亲属称谓的数量不同及亲属称谓的对象不同.而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通过对固原方言中回族和汉族亲属称谓的差异对比,可以从侧面更多地了解两个民族共存区域内的方言特色.  相似文献   

8.
湘西是个多民族地区,各种文化现象都有很突出的民族特征。在同一种文化现象中,民族间由于生产、生活、习俗的差异,其表现方式也色彩纷呈,各具特色,其中梅山文化的诸现象正好说明了这个问题。 一、从民间传说看梅山文化的历史渊源 梅山,是湘西土家、苗、汉等各个民族共同信仰的猎神。土家族称梅山为“梅嫦”、“媒山”或“梅山阿打”(1)。土家族敬的梅姐是女神;苗族、汉族敬奉的梅山是男神,在性别上  相似文献   

9.
习俗是一种行为化了的文化形式。习俗对于民族文化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苗族的习俗相当完整和古老。习俗对于苗族来说 ,它的作用比汉族或其他民族要大得多。苗族基本上是一个“风俗统治”的民族 ,传统的习俗渗透在它生活的各个方面。苗族的生活习俗最突出的是服饰。苗族的婚姻习俗共同特点是通过歌舞的形式用集体交往的方式来进行情感交流 ,作为择偶的手段和方法。苗族的生产习俗、丧葬习俗、节日等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地域辽阔,东西跨度大,自然资源丰富,有蒙古族、汉族、达斡尔、鄂温克以及鄂伦春等多个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这里。无论从历史学、地理学以及人类学的角度还是民族音乐学的角度来看,"一定的音乐与该音乐文化产生的民族、地理环境、历史条件、语言语音特点、生活习俗、文化交流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汉族民歌在这片土地上具有浓郁而显著的地方性特征是显而易见的。因此,笔者就汉族民歌在内蒙古的地方性特征及其成因进行梳理,以期这一结论可以为热衷于内蒙古汉族民歌研究的同仁,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民族精神的研究有2种不同的层次,一种把某种民族精神作为文化的历史事实来考察,另一种则探寻这种民族精神包蕴的价值意义。民族精神在本质上是符号化的意句价值建构活动,它在一个民族生命的当下历史时间的延续性中才能实现。民族精神是由文化传递下来的,文化符号作为媒介,使过去和现在融为一体。每一民族的民族精神都有起源的历史和发生的过程。民族精神是一个跨学科的范畴,可以从文化学、伦理学、历史学、哲学等学科的意义上理解它。  相似文献   

12.
中国哲学与中国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一个民族、时代、社会的文化,都有其不同于其他民族、时代、社会的特征,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格,不同的时代精神,和不同的社会思潮。所谓艺术的民族气派与民族风格,不过是特殊的民族精神在艺术中的一般表现而已。每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丰富多采的,甚至于形成许多不同的流派,但是与其他民族的艺术相比,这些不同流派又都显得近似。在一定的意义上,这“近似”之处,往往正是它的价值所在。一件艺术作品,不仅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表现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共同的心理氛围,和一种文化共同的价值定向。表现得越多,作品的艺术价值就越高。无所表现的艺术,也就是没有价值  相似文献   

13.
谈汉族藏化     
汉族藏化现象几乎贯穿于自有汉族和藏族以来的全部历史 ,从先秦到今天汉族藏化现象始终存在 ,可以举出大量实例。汉族藏化有多方面的原因和诸多表现 ,其实质是接受藏族文化。汉族藏化有七个特点。汉族藏化已被科学研究所证实。历史上汉族藏化与藏族汉化是同时存在的。今天我们了解和认识到这一点 ,对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建设现代化强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动乱时期,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时期.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各少数民族积极参与,从多方面给汉族注入了新鲜血液,如服饰器物、饮食、婚姻、乐舞、语言等,极大地丰富了汉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成了具有不同民族特色的多层次文化.  相似文献   

15.
民族关系中的冲突与融合,从文化视角去考察,究其实质是不同形态的民族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中国古代自秦汉以后,中原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长期冲突与融合,是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农耕文化的对峙。两种文化的二元对峙与互渗,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的格局,有的学者认为这是“汉民族和异族文化间的关系”的“纽结”、“关键”,认为“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上的一系列问题,都可以从这个根子上去理解。”(陈伯海《中国文化精神之建筑观》,《中国社会科学》1988  相似文献   

16.
清朝末年,朝鲜人民开始大批移民至我国东北部的通化地区,同时也带来了朝鲜族音乐文化。在两个民族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共同的传播媒介和相互影响的教育体系使得朝鲜族音乐风格逐渐融入该地区的汉族音乐创作中。当地汉族音乐文化吸收了朝鲜族音乐文化的精髓,使两民族文化能够相互融合、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在历史和文化上虽然发展程度不同 ,但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 ,对共同发展、共同缔造伟大的中国 ,都有重要的贡献。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 ,友好往来 ,共同建设祖国 ,共同反抗压迫和外来侵略 ,构成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频繁时期 ,大都发生在统治时间较长的汉、唐、宋、元、明、清 (鸦片战争前 )等时期。我国古代人民爱好和平、崇尚友好 ,所以同外国交往的主流是和平友好交往。建国以后 ,我国的对外关系在曲折中取得了长足进展。纵向线索梳理  …  相似文献   

18.
文化的多元化是文化的本质属性,不同民族的文化应互相尊重,共存共荣。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个民族的文化也有其共性,不同民族的文化完全可以互相兼容,共同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东北抗战14年(1931—1945),是东北多民族戮力同心、共同参与的全民抗战。东北14年的抗战文学也是由东北汉族作家与东北少数民族作家共同构建、齐力熔铸的历史人文景观。在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民族危亡关头,作为不同民族文化养成者的东北汉族作家与东北少数民族作家做出了既非雷同而又相向而行的文化选择,这决定了抗战14年东北汉族作家文学与东北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可比性的客观存在。从此出发所做出的同中见异、异中存同的比较文学观照,将有助于认识中国东北抗战文学的多元文化景象与民族文学素养,更有助于打破一元化的、“大汉族中心主义”的传统抗战文学研究视角,树立“中华多民族抗战文学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20.
汉、傣初中学生性格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格是文化环境陶冶的结果。生活在西双版纳州的汉族和傣族初中学生,由于有基本相同的生活环境,又同受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滋润,接受着基本相同的教育,因而造成了两种民族的初中学生具有基本相同的性格。然而,由于汉族和傣族毕竟具有不同的传统文化。因而也就形成了这两种民族的初中学生性格上的某些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