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技术差距优势是外商在华企业专属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外商实现在华投资发展的前提基础。基于这一认识,从转移技术结构、转移技术价值和企业特征三个维度,建立了外商在华投资技术转移价值分析框架,并通过对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的调查,依据框架实证分析了外商在华直接投资转移技术价值以及与企业特征的变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不同来源国的FDI对我国企业的技术效率溢出效应,本文以中国1998-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结合使用一阶段SFA和面板门槛技术开展了经验分析。结果表明:(1)韩国新加坡投资和其他国家投资的溢出效果大于G7投资和港澳台投资,并且除了港澳台投资外,其他来源国的FDI在沿海地区的溢出效应均大于内陆地区;(2)良好的市场化程度和人力资本水平,能够通过直接刺激和间接传导的双重渠道去提升我国企业的技术效率水平;(3)在门槛效应分析中,G7投资在市场化程度和人力资本水平上的门槛取值最高,而韩国新加坡投资仅需要较低的门槛取值就能够最大程度地提升技术溢出的效果。该结论意味着各省份在引进外资时,既要杜绝低水平外资的引进,也要避免对高水平外  相似文献   

3.
陈泽宇 《科学学研究》2019,37(3):406-413
美国在对中国的301调查报告指出,中国关于技术转移方面的法律、政策或实践是不合理的或歧视性的,加重或限制了美国的商业。我国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引入国外技术,一是通过技术转让合同,二是通过对外投资。虽然我国法律、政策或实践对于这两种途径或有所限制、或加以鼓励,但我国政府的行为并未违反相关的国际条约与义务。美国的指控并没有证据的支持,属于无稽之谈。我国应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同时,可以对某些法律加以完善,促进我国法治国家的建设。, 美国在对中国的301调查报告指出,中国关于技术转移方面的法律、政策或实践是不合理的或歧视性的,加重或限制了美国的商业。我国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引入国外技术,一是通过技术转让合同,二是通过对外投资。虽然我国法律、政策或实践对于这两种途径或有所限制、或加以鼓励,但我国政府的行为并未违反相关的国际条约与义务。美国的指控并没有证据的支持,属于无稽之谈。我国应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同时,可以对某些法律加以完善,促进我国法治国家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不同来源国的FDI对我国企业的技术效率溢出效应,本文以中国1998-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选取资本、劳动和CO2作为投入,结合使用一阶段SFA和面板门槛技术开展了经验分析。结果表明:(1)韩国&新加坡投资和其他国家投资的溢出效果大于G7投资和港澳台投资,并且除了港澳台投资外,其他来源国的FDI在沿海地区的溢出效应均大于内陆地区;(2)良好的市场化程度和人力资本水平,能够通过直接刺激和间接传导的双重渠道去提升我国企业的技术效率水平;(3)在门槛效应分析中,G7投资在市场化程度和人力资本水平上的门槛取值最高,而韩国&新加坡投资仅需要较低的门槛取值就能够最大程度地提升技术溢出的效果。该结论意味着各省份在引进外资时,既要杜绝低水平外资的引进,也要避免对高水平外资的盲目崇拜,可以因地制宜地采取梯度式引进法,以此来保障其对内资企业技术效率的平滑式和跨越式双重激励。同时,还应当注重提高我国市场化程度和人力资本水平,增强它们对技术效率直接和间接的双重促进。  相似文献   

5.
蔡中华  安婷婷  侯翱宇 《软科学》2014,(11):119-122
从省际层面上对R&D投资的决定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主要关注通过外商直接投资(FDI)实现的国际技术转移、专利保护强度、经济增长以及人力资本积累和科学研究人员数量。通过极值边界分析(EBA)方法检验这些因素的稳健性和灵敏度。结果表明:高等教育和科研人员比例是对R&D强度具有积极影响的稳健决定因素,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实现的外国技术流入和收入增长率对R&D投资无显著影响,专利保护强度对决定R&D投资具有稳健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跨国公司海外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模式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云  王硕 《预测》2004,23(6):38-42
本文基于经济全球化背景,结合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FDI)的战略安排,着重对先进工业国家的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特别是其海外技术创新模式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移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研究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应对的战略选择途径和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7.
李燕  李应博 《科研管理》2015,36(12):56-64
2008年后,我国海外投资存量大幅增加,获得东道国技术转移以提升我国科技水平是一个重要原因。本文以2004-2011年全球7个主要经济体的81个国家32个1方面的数据为样本,利用修正过的反向知识溢出模型,计算了不同地区可以获得的知识转移量;然后以门槛模型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OFDI)和外商直接投资(FDI)在促进我国科技进步时的相互作用,针对不同经济体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给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跨国技术转移与扩散对国家创新能力的作用日益明显。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中国为例,实证检验跨国技术转移和扩散与国家创新能力的相关关系。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跨国技术转移和扩散与国家创新能力是高度正相关的,加速跨国技术转移与扩散能够有效提升国家创新能力;(2)跨国技术转移与扩散的3个关键要素(国际贸易、外国直接投资、跨国研发机构嵌入)对国家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存在相互依赖关系;(3)跨国技术转移与扩散对国家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可以以国际贸易、外国直接投资和跨国研发机构嵌入3个要素予以解释,形成了"234"结构的9条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9.
我国大学和国立科研机构技术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大学和国立科研机构技术转移效果的影响因素包括国家政策,国家经济环境,研究机构、企业的特点以及技术转移中介机构。文章通过分析发现,国内融资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企业技术能力和技术转移经验不足,技术转移人才缺乏等因素降低了技术转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基于行业特征的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在流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FDI)中有近2/3左右流入制造业的情况下,本文检验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制造业的溢出效应,比较区分了产业内和产业间的溢出效应,并对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行业特征(如内外资企业技术水平差距、资本密集度差距和东道国国内市场竞争水平)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当内外资企业差距较小或中等,且外资企业相应能力水平较高时,溢出效应才易于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