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研究不同来源国的FDI对我国企业的技术效率溢出效应,本文以中国1998-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结合使用一阶段SFA和面板门槛技术开展了经验分析。结果表明:(1)韩国新加坡投资和其他国家投资的溢出效果大于G7投资和港澳台投资,并且除了港澳台投资外,其他来源国的FDI在沿海地区的溢出效应均大于内陆地区;(2)良好的市场化程度和人力资本水平,能够通过直接刺激和间接传导的双重渠道去提升我国企业的技术效率水平;(3)在门槛效应分析中,G7投资在市场化程度和人力资本水平上的门槛取值最高,而韩国新加坡投资仅需要较低的门槛取值就能够最大程度地提升技术溢出的效果。该结论意味着各省份在引进外资时,既要杜绝低水平外资的引进,也要避免对高水平外  相似文献   

2.
运用我国1991-2008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门槛模型实证分析外商直接投资(FDI)技术溢出对我国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揭示研发投入强度、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等变量存在单门槛效应,技术差距存在双门槛效应,再用两阶段最小二乘回归说明了这些变量的门槛区间决定着FDI溢出促进各地区技术进步的效果差异,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3-2011年省际制造业面板数据,构建吸收能力指标体系,探讨技术差距门槛对FDI溢出效果的影响。从整体情况看来,全国30个省市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9.8%,技术进步是主要因素;国有、外资、民营制造业出现了不同程度增长,民营制造业增长最快,达到10.7%,远超过国有、外资。省际吸收能力差异较大,技术差距构成了FDI溢出技术的双重吸收门槛,国有企业门槛值分别为1.060、3.430,民营企业门槛值分别为2.2、8.260。对国有企业而言,FDI技术溢出的效果随技术差距扩大而下降;民营企业由于行业间技术溢出,溢出效果是技术差距的增函数。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3-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探究省域技术进步与创新效率的空间相关性。以信息化发展指数为门槛变量,构建面板数据门槛模型,对比分析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ODI)、外商直接投资(FDI)渠道下国际技术溢出的信息化门槛效应,并分析其对创新生产率的作用效果。研究指出:区域技术进步与创新效率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省际创新效率对技术进步的带动作用呈现显著地区差异;人力资本已经成为推动区域创新效率的重要因素,而自主研发资本低占比显著抑制创新效率发展;信息化各门槛下,各渠道的国际技术溢出均对区域创新生产率呈逐渐增强的促进作用;贸易渠道获取的国外技术溢出对创新效率促进力度最大,其次为FDI、ODI,而其增幅排序相反。  相似文献   

5.
基于Feder两部门模型分析框架,采用静态面板数据门槛模型,从人力资本、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度、经济结构五类吸收能力角度分析外资对我国省域创新能力溢出效应的门限特征.结果表明,整体上外资部门对创新产出的影响主要依赖于边际要素生产率优势,且存在微弱的负向溢出效应.除人力资本及人均GDP外,其他四种吸收能力与外资科技创新溢出效应之间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门槛效应的发展轨迹可划分为"阻滞期"、"飞跃期"、"稳定期"三个阶段.人力资本与其他吸收能力的结合将对外资科技创新溢出效应及科技创新产出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运用我国1991-2008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门槛模型实证分析外商直接投资(FDI)技术溢出与区域技术差距的“双门槛效应”。研究表明:FDI技术溢出在我国存在显著的技术差距“双门槛效应”,一定的技术水平是充分发挥FDI溢出作用的前提,技术落后地区对溢出效应的吸收还不够充分;同时FDI溢出的边际效用随技术水平的提高递减,技术发达地区自主创新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7.
选取1986—2010年的面板数据,依据相关理论构建门槛模型并从人力资本水平与外商直接投资(FDI)两个角度实证分析我国28个地区人力资本与区域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人力资本与区域技术创新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特征且在人力资本水平和FDI的影响下,人力资本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分别表现出单门槛和双门槛效应;不同地区间的技术创新能力差异明显,各地区只有跨越相应的人力资本水平和FDI门槛值,人力资本效应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进而促进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R&D溢出与技术创新:对人力资本门槛的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借鉴Hansen(1999)对非动态面板数据门槛效应的处理方法,以不同层次人力资本为门槛,分别研究了国外和国内邻近R&D溢出对本地技术创新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外资和国内地区间购买技术的R&D溢出对本地技术创新的作用均存在不同人力资本门槛.在跨越门槛之后,高层次人力资本更适合吸收国外R&D溢出技术.而同时我国大多数省份尚未跨越有效吸收国外R&D溢出的高层次人力资本门槛,区域人力资本的配置以及人力资本结构的优化与升级问题急待解决.  相似文献   

9.
构建技术吸收能力与技术溢出的整合框架,探析基于吸收能力门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外商直接投资(FDI)技术溢出机制;收集我国30个省份高技术产业2000—2016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非线性面板平滑转换模型测度产业集聚与FDI溢出效应大小,检验并测算其各自的吸收能力门槛效应及其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1)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大于FDI的溢出效应;(2)追赶企业与内资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跨越特定门槛才能有效利用产业集聚与FDI技术溢出;(3)研发经费与研发人员引致的技术吸收能力门槛存在区域异质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区域高新技术企业吸收能力、促进并利用技术溢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FDI技术溢出及其区域创新能力门槛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磊  黄凌云 《科研管理》2009,30(2):16-25
本文利用我国1985-2005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门槛模型实证分析外商直接投资(FDI)技术溢出及其区域创新能力“门槛效应”。研究表明:FDI技术溢出在我国存在显著的创新能力“双门槛效应”;1987年以来,我国大部分省份已进入中等创新能力区域,FDI的流入对这些省份都存在显著的正溢出效应,但由于还未进入高创新能力区域,这些省份对溢出效应的吸收还不够充分。这为我国坚持实施“以市场换技术”战略,努力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以充分发挥FDI对技术的促进作用提供了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11.
宋炜 《软科学》2016,(8):34-37
利用2008~2014年间两位码分类的中国工业分布滞后面板数据,在中间品三维框架下估计了中国工业技术差距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效应。结果表明:随着中间品使用效率快速提升、生产成本日益减小和创新能力的逐渐强化,美欧日韩FDI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的贡献度越来越大,而我国港澳台地区FDI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的贡献呈递减之势。只有积极制定和实施以低效率外资退出为主要内容的差异化引资战略,善于利用外资的退出效应释放新的制度红利,才是提升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2.
基于技术异质性,利用共同前沿理论研究2006-2017年浙江省不同性质企业的科技创新效率差距、技术差距、变化趋势和效率损失根源。研究结果表明,(1)2006-2017年间,浙江省不同性质企业的科技创新效率均值较低。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内资企业的科技创新效率均值依次递减,差距较小。(2)内资企业的技术水平反映了浙江省内的最优技术,外资企业和港澳台商企业与浙江省最优科技创新技术分别有12.3%和15%的差距。(3)内资企业和外商企业科技创新效率损失源于管理水平低下,港澳台商企业的效率损失同时来源于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不佳。  相似文献   

13.
利用微观企业数据,通过技术创新的投入指标、产出指标、效率指标和基于DEA的Maluquist生产率分解指标,对我国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分行业测度。研究发现:(1)私营企业在大多数行业中的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处于优势;国有企业在垄断竞争行业的研发投入和产出相对较多,但在竞争性行业却很少;外资企业和港澳台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刚好与国有企业相反。(2)港澳台企业、集体企业、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在竞争性行业的创新效率远高于国有企业,不同所有制企业在垄断竞争行业中的创新效率差异不明显。(3)竞争性行业中公有制企业"技术追赶"效应略好于非公有制企业,"技术创新"效应略逊于非公有制企业;在垄断竞争行业在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技术追赶"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不同特征FDI的溢出效应比较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周燕  齐中英 《中国软科学》2005,22(2):138-143
在中国成为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时流入中国的FDI中又有近2/3左右流入中国的制造业的情况下,本文检验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制造业的溢出效应。比较区分了产业内和产业间的溢出效应。分别研究了不同类型的FDI(来源于香港、台湾和澳门的FDI和来源于西方国家的FDI)对当地企业产生的不同影响、当地不同类型的中国企业从FDI外溢效应中受益程度的差异、外资参与程度的不同对溢出效应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6-2014年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来研究引进国外技术、消化吸收技术、购买国内技术和改造升级技术4种技术创新路径对我国涉农企业效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技术创新路径对不同性质涉农企业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涉农企业逐渐由劳动密集型转变为资本密集型;消化吸收技术创新路径对涉农企业效率影响具有稳定的正向效应,引进国外技术、购买国内技术创新路径对涉农企业效率影响由不显著的正向效应逐步转变为显著的负向效应;消化吸收技术、改造升级技术创新路径对内资涉农企业、港澳台投资涉农企业分别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和显著的负向效应,且改造升级技术创新路径对港澳台投资涉农企业效率的影响小于对内资涉农企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港澳与台湾入境旅游流时间特征对比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流时间特征研究是旅游地规划、市场营销和景区容量管理的基础。本文以港澳和台湾入境旅游流为研究对象,应用快速样本聚类法、基尼系数、季节变动指数和年际变动指数对1997年-2010年间港澳和台湾入境旅游流的季节性变化和年际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港澳和台湾入境旅游流的季节性均不强,其中台湾入境旅游流季节性相对较强。港澳和台湾入境旅游流季节分布模式均呈"四峰"型,但是港澳入境旅游流季节分布曲线呈现明显的"双W"型,台湾入境旅游流季节分布曲线则呈现明显的"双M"型;②港澳和台湾入境旅游市场仍是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主体,但是其占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的份额呈下降趋势;③中国入境旅游业的发展受国际旅游环境和国内旅游环境的双重影响,其中外国人入境旅游市场受国际危机事件的影响更显著,港澳和台湾入境旅游市场受中国大陆危机事件的影响更显著;④港澳台入境旅游流季节性变化受自然因素影响不大,主要受制度因素影响。制度因素中的公共假期因素是影响港澳和台湾入境旅游流年内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不同来源FDI在华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孟亮  宣国良 《科研管理》2005,26(5):115-120,114
本文使用中国各地区相关数据,分析了不同来源FDI在我国工业部门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差异。发现在总体层次上,港澳台外资产生了明显的技术溢出效应,而其它外资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通过进一步研究经济发展程度对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发现只有在经济发达地区,港澳台外资才产生了明显的技术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8.
刘兰剑  李洄旭 《科研管理》2019,40(10):96-105
政府资助是企业创新活动的重要资金来源,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在政府资助下的绩效是否表现出差异性?本文建立回归函数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研究政府直接资助和税收优惠两种资助方式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结果发现,政府直接资助对我国内陆企业的创新产出未表现出明显促进作用;国有企业的创新产出与政府直接资助和税收优惠的关系不显著;私营企业等的创新产出对税收优惠表现出更大的响应。  相似文献   

19.
全球经济受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中国恢复经济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际科创中心")的内涵和政府功能的梳理,从科技发展战略、支持尖端技术研究、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系统、直接推动企业实施创新创造和帮助高科技企业提升国际化管理等5个方面总结德国建设欧洲乃至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一系列政策经验,并阐释其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启示,即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规划,避免各自为政;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为科技创新中心提供长久动力;以建设国际科技创新大平台为抓手,提升协同创新效率;加大政府对科技金融的扶持,避免过度市场化;以提升实体经济质量为着力点,建设国际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以期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创中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江静 《科研管理》2011,32(4):1-8
政府公共政策是否促进了企业创新?公共政策和技术创新的研究领域一直不乏“促进论”和“抑制论”的争论。现有文献还缺乏系统研究对此进行甄别。本文认为,政府直接补贴和税收优惠对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的创新活动激励具有差异性,从而无法简单归入“促进论”或“抑制论”。本文以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的26326家规模以上内资企业、2970家港澳台投资企业以及3625家外资企业分析对象,通过地区层面和行业层面的实证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1)政府对内资企业研发活动的直接补贴政策显著提高了内资企业的研发强度。这支持了“促进论”的观点;(2)税收优惠政策对港澳台投资企业的创新活动增加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这是“促进论”中成本效应发挥的重要结果;(3)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研发强度与政府直接补贴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意味着“抑制论”中挤出效应的作用机制使政府直接补贴对企业创新活动了负面作用。本文的政策含义是政府在实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各项公共政策中,应该以对内外资企业都统一的公平的税收优惠为主而减少直接补贴的使用;在利用直接补贴对企业研发提供支持时,应以对内资企业补贴为主,减少港澳台和外资企业的直接补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