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位”作为量词,是专用于人的,这一点大概无人不晓;但有一点确实有不少人不晓的,那就是“位”还表示敬意。只有在需要表示尊敬的时候才称“一位”,否则大可不必。报刊文章中常见不分褒贬,不分长幼,也不分称人自称而一律用“位”称之的,仅举数例析之。  相似文献   

2.
《新闻战线》1991年第1期《一月谈》栏目中刊登了凌大同志的《何以“一稿三用”?》一文,编者加了按语,表示赞同。我读后感受颇深,但却不愿苟同。说感受颇深是自己也曾有过同样的看法,不愿苟同是因为现在的认识与凌文的观点大相径庭。其一:凌大同志文中说:“凡署名文章,一般情况规定不得一稿两投(两用)或多投(多用)……”平时经常有通讯员问我:“你们新闻单位为什么规定不能一稿多投?”说实在的,对这条不成文的规矩我真讲不出多少理由,常常以这是“规定”搪塞过去。平时还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个通讯员写的稿子被几家新闻报刊采用,就有入不解地问:“你们新闻单位不是规定不准一稿多投吗?一篇稿拿几次稿费?”在一  相似文献   

3.
《新闻战线》1991年第1期《一月谈》栏目中刊登了凌大同志的《何以“一稿三用”?》一文,编者加了按语,表示赞同。我读后感受颇深,但却不愿苟同。说感受颇深是自己也曾有过同样的看法,不愿苟同是因为现在的认识与凌文的观点大相径庭。其一:凌大同志文中说:“凡署名文章,一般情况规定不得一稿两投(两用)或多投(多用)……”平时经常有通讯员问我:“你们新闻单位为什么规定不能一稿多投?”说实在的,对这条不成文的规矩我真讲  相似文献   

4.
在H市的出版界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令人费解而又不费解的事情:一家刚到“学龄”之年的小出版社(下称“小弟弟”),在一本书的竞争中,居然以绝对的优势,战胜了年过“而立”的一家名牌出版社(下称“大哥哥”), 从而使这位“小弟弟”在出版界里赢得了较好的声誉。“小弟弟”是怎样战胜“大哥哥”的呢? 事情是这样的——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以后,H市的这两家出版社同时各抓了一本辅导学习《决议》的读物,并且几乎是同时出了书。比较这两本读物,有如下异同:  相似文献   

5.
我们单位有位年轻党员,谈及如何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时,提出要“岗位成才”,意即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许多同志听了后,点头称好。岗位成才,我认为是非常实际的,值得倡导。目前在一些新闻单位里,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或专业培训的同志还相当多,这些同志怎么来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素质?脱产进修,当然是个渠  相似文献   

6.
我们单位有位年轻党员,谈及如何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时,提出要“岗位成才”,意即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许多同志听了后,点头称好。岗位成才,我认为是非常实际的,值得倡导。目前在一些新闻单位里,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或专业培训的同志还相当多,这些同志怎么来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素质?脱产进修,当然是个渠  相似文献   

7.
“光顾”,《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敬辞,称客人来到,商家多用来欢迎顾客。”(修订本469页)从这个释义中,我们当能明确:第一,“光顾”者(即句中“光顾”这一动作的发出者,亦即“光顾”的主语)应是被“敬”之人;第二,“光顾”者不能是自己(谁会称自己为“客人”呢);第三,“光顾”的场所应是某个具体  相似文献   

8.
今年1月16日的上海某报,在一篇关于巴切莱特“有望成为智利首位女总统”的报道中,用了这样一句话“:巴切莱特一生都是一个社会主义战士”。无独有偶,仅仅隔了13天,即1月29日晚,北京某电视台的一个娱乐类节目中,主持人在谈及一位目前仍在写作并兼当某大学教授的著名作家时竟称“:××一生写了××部武侠小说。”这两家媒体对“一生”的乱用,令人不寒而栗!最新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对“一生”的释义是“:从生到死的全部时间。《”辞海》对“一生”的第一项释义是:自生至死为一生。亦称一世《。晋书·阮孚传》“:孚性好屐……或有指阮,正见自…  相似文献   

9.
用“衡”、“看”、“想”的办法筛选材料,即:衡量一下报道对象是属于哪一条战线、哪一个方面的人物、事物?看看他(它)所归属的那一条战线、那一个方面当前正在解决的问题、矛盾是什么?想想在自己已掌握的素材中有些什么与解决那个问题、矛盾密切相关?这同记者素养的重要方面——“情况积累”有相通之处。 “情况积累”或曰“积累情况”是指记者知道各行业实际工作存在的问题,明白自己所分工报道的  相似文献   

10.
“你觉得你学习好,就把自己当成‘夜郎’了.夜郎自大,谁佩服你?”这是笔者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其实,“夜郎”是“国”不是“人”,这句话中,错把“国”当成“人”了. “夜郎自大”是个成语.汉代班固的《汉书·西南夷传》:“滇王与汉使言:‘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  相似文献   

11.
爬格子,说“爬”、不说“走”或“跑”,可见其艰难不轻松。有位邻居见我常发表文章,不无羡慕地说:“你业余双休时间给报刊爬爬格子,既扬名又有稿酬,倒也不错。”岂知,这“格子”是那么好爬的吗?!乡间务农的母亲见我常常深夜伏案写作,桌子上堆着如山小丘的方格稿件,心疼地说:“这么多格子,哪天能爬完?你这么下去,早晚得累倒在这方框格子里……”母亲因爱而生愁。“爬格子”,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实则是辛苦用大脑  相似文献   

12.
开始练写文字称“试笔”。文章开头称“起笔”。不假思索、随意写出称“信笔”。文章改动处称“改笔”。受人嘱托写出的文字称“嘱笔”。亲手作的文章或亲手写的字、画的画,强调是真迹,称“手笔”。高才作家的作品赞称“大手笔”。著名人士的作品赞称“名笔”。绝妙文章称“生花之笔”。写得极佳如有神助的作品赞称“神笔”。作品达到常人意想不到的境界,赞称“仙笔”。书写非常流利称“走笔”。故意离题而不直写其事的手法称“曲笔”。在名人专家面前写文字或绘画谦称“弄笔”。比喻自己或别人不高明的写作能力称“秃笔”。谦称自己的文字…  相似文献   

13.
开始练写文字称“试笔”。文章开头称“起笔”。不假思索、随意写出称“信笔”。文章改动处称“改笔”。受人嘱托写出的文字称“嘱笔”。亲手作的文章或亲手写的字、画的画,强调是真迹,称“手笔”。高才作家的作品称赞“大手笔”。著名人士的作品赞称“名笔”。绝妙文章称“生花之笔”。写得极佳如有神助的作品赞称“神笔”。作品达到常人意想不到的境界,赞称“仙笔”。书写非常流利称“走笔”。故意离题而不直写其事的手法称“曲笔”。在名人专家面前写文字或绘画谦称“弄笔”。比喻自己或别人不高明的写作能力称“秃笔”。谦称自己的文字…  相似文献   

14.
“做”与“作”两个字常常在我们的书刊报章上用错。这两个字不但含义相近,而且在普通话(北方话)中读音也一样,都读zuo因此,很多人分不清,有时候就混着用。实际上这两个字是有区别的。在南方一些地区,这两个字读音不同:吴语地区(上海一带),“做”读上声,“作”读入声。所以南方人一般不会用错;从意义上说,这两个字意义虽相近,都包含有下列几种意义:1.从事某种工作或  相似文献   

15.
有位曾在国际上获奖的发明家,他的成果推广以后,为国家创造了几百万元的财富。他所在单位分配他两间住房,作为奖励。一家大报在报道中,说是给了他“重奖”。不少读者对这个“重”字不禁议论开了: “别说是在国际上获奖的发明家,为国家创造了那么多财富;就是普通居民,无所建树,分两间住房,也算不上什么‘重奖’。”“在他本单位,也许算‘重奖’,但在发行全国的报纸上称‘重奖’,就欠妥了……”显然,这条消息的宣传效果被上述评论冲淡了。要是“奖”字前面不加“重”字,就不会有上面那些议论了。在我们家乡,人们把对事物的本来面貌说到十分以上,称“超说”;说到十分,称“满说”;说个八九分,称“欠说”。从人们承受心理来看,对“超说”是反感的,对“满说”是有保留的,对“欠说”是容易接受的。上述报道中的“重”字,就有“超说”之嫌。而在我们的许多报道中,“超说”远未绝迹,“满说”普遍存在,“欠说”却遭冷落。例如,在“努力”前加“非常”,“优秀”前加“特别”,“科学”前加“十分”……几乎到处可见,好象不加副词或形容词,就  相似文献   

16.
脾在哪里?这恰如问幸福在哪里,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你可能马上就会反问:这脾脏不就在左肋下吗?客观存在,一清二楚,有什么不容易回答呢?真的很不容易!真的!因为你说的是西医的“脾脏”,我问的却是中医的“脾”。按习惯,对于我们正说到的“这一个”,西医称它为“脾脏”,中医称它为“脾”。推而广之,凡五脏,不加个  相似文献   

17.
语气助词“呀”、“哪”、“哇”,常有被误用的情况。例如: “这是结什么婚呀?”(《作文》1984年第12期《表姐的婚礼》) “她是去找你的嫡亲侄儿,我的表弟杨炎呀!”(《传奇·传记》第3辑82页梁羽生《绝塞传烽录》) 这两句的“呀”都用错了。为什么呢?请看下文。这“呀”常用在句末表示感叹或疑问的语气。例如: “我是怎样的思念你呀!”  相似文献   

18.
《西安晚报》八月五日一版刊登一篇题为《车上智擒走私犯》的通讯中称:火车到三门峡后,有几个青年肩扛几个大提包上车,列车员朱书民问:“带的啥?”“鸡蛋。”鸡蛋岂能用肩扛?小朱起了疑心,经查看,原来是出土文物。经  相似文献   

19.
倪玉 《军事记者》2003,(4):63-63
“千言决不重说,千篇决不一律”,这是一位普通记者成才后谈的体会。品味着这铿锵有力的言语,笔者在情不自禁为这“两不”叫好的同时,也想问问我们身边的作者:“两不”你敢吗?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位记者的答记者问:问:“你写新闻有什么诀窍?”答:“用脚底板写新闻.”问:“你最初的新闻理想是什么?实现了没有?”答:“一开始想当大记者、名记者,没想到跑了11年社区,成了百姓口中的‘胡同记者’,这不但是新闻理想的实现,更是新闻理想的超越.”问:“如果有年轻人想要做记者,你会对他说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