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的人性抒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篇小说《母亲》是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之一,描述了母亲及其五个子女的生存状态和人性的蜕变。面对底层劳动人民生存中的苦难,作家并没有止步于对人性恶津津乐道的描写,而是从此间超拔出来,直面现实,通过对人性恶的描写,探求精神救赎之路,表达了对人性善的肯定和渴望,表明了坚定的人道主义信念。  相似文献   

2.
方方是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优秀小说家之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方方曾以世俗立场“原生态”地描写普通百姓粗鄙化的生存现状,以及僵化庸俗的现实对人的愚弄、迫压和异化而享誉文坛,成为“新写实”派代表性作家。在新世纪小说创作中,方方实现了对自己的超越,体现为叙事的变化,即从描写入的生存困境和人性异化到表现“人的生存命运”、“人性之困”和“人道主义”等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3.
张婷 《林区教学》2011,(10):44-45
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秉承俄国文学人道主义传统,他用笔尖创造了世界上最具有艺术魅力的艺术形象——安娜。本文主要对安娜的悲惨命运进行分析探究,并透析出安娜感人的爱情悲剧不仅与她自身的精神困惑和意愿有关,也蕴涵着作者对人性、社会及二者关系的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王达敏先生的《中国当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史》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一部非常重要的理论著作,通过“十七年文学”人道主义思潮、启蒙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和世俗人道主义文学思潮三个不同阶段代表性作家作品的研究,掀开了当代文学中蕴含的人道主义思想面纱,在善与爱中生发出对同情人道主义的准确阐释,完成了对当代人道主义文学的全新解读。这是第一部中国当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史,它的面世,必将对当代文学研究与作家创作产生重要影响,定当会引领一代人文价值潮流。  相似文献   

5.
台湾的小说中,出现过很多卑微的小人物形象,可以说底层小人物代言也承载了伤痕累累的台湾所经历的历史苦难。黄春明作为台湾第二代乡土作家的杰出代表,具有着人道主义的关怀,对底层人民的生存和人性有着深切的关注。《苹果的滋味》正是寄寓了作者对小人物“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愫。  相似文献   

6.
汪曾祺小说中的维扬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属于一个地域性作家,他的小说显示出浓郁的维扬文化意蕴。自然景色显示出典型的水乡特点,人文景观呈现出维扬文化归趋世俗、崇尚自由的精神特质,而风俗生活与维扬这块自古疏离政治而又经济繁华的土地密切相关。另外,汪曾祺小说刻意表现一种不拘礼节的人性自由,可以看出作者受到维扬文化崇尚自然人性的诗意精神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广西少数民族作家梁志玲在其小说中塑造了众多底层女性形象。通过分类可以发现她笔下的底层女性形象具备底层性与命运苦难性的共性。梁志玲以女性作家的细腻笔触表达了对底层女性的理解与悲悯,透露出人性的温暖。  相似文献   

8.
"五四"是一个呼唤"人"的时代,胡适、鲁迅、陈独秀、周作人、梁实秋等在文学创作中都曾旗帜鲜明地举起人道主义大旗。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贯彻"双百"方针的活跃背景下,文学中的人性、人情、人道主义思潮崭露头角,但不久就受到猛烈的批评。20世纪70~80年代,文艺界再次提及"十七年文学"期间曾讨论过的"共鸣说"、"真实说"和"价值说"等,从不同角度为文学表现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立论。20世纪90年代,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文化精神的冲突和都市消费文化的兴起,理论界开展了"人文精神"与"世俗精神"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壮族作家陶丽群多年来执着于底层写作,其小说关注的是身边一群“被生活所遗忘”的人。她的叙述方式与一些“极力穷尽苦难”的作家有着实质性的区别,她善于在平实的苦难叙事中展现底层人物对生命的珍爱与人性的向善,既彰显了作者底层叙事的独特性,也体现了作者对现实苦难的反思和关怀弱者的道德立场。  相似文献   

10.
《第四病室》真实地再现了苦难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的生存状态。作品在对生命个体生存困境赤裸裸的观照中,传达出作家对生命的追问及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而这人道主义情怀又难免遮蔽了作家对人生、人性真实性的思考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文学人道主义复活的大背景下,在西方人道、人本主义思潮的诱发下,根据中国的精神现实和生存现实,新写实小说应运而生;同时,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扩展了人道主义的范围并以隐性的叙事策略呈现出作家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市民立场为核心的世俗叙事俨然成为文坛主潮,但却一直被某些批评家贬斥为“缺乏深度”。张爱玲、池莉都是奉行世俗叙事策略的典型作家,在世俗叙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以两人为中心,剖析都市世俗叙事如何借市民立场这一平台来寻求深度品格,以期能有助于正确认识世俗叙事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杨志兰 《鸡西大学学报》2013,(11):113-114,117
新世纪以来,随着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的迅速勃兴,日常生活和世俗幸福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肯定,日常生活叙事成为短篇小说创作的主潮。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作家在日常生活叙事中,不断融入新的思考和探索,他们在短篇小说写作中,主要通过对人间烟火的悉心描画尽显时代面貌,在世俗幸福的娓娓叙述中细数岁月人生,在民俗民风的描画、民间人物的塑造和民间道义的扬弃中,来构建日常生活中的诗意与神性,这显示短篇小说创作中,一种新的关学原则——“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原则的兴起与确立。  相似文献   

14.
以许地山的《缀网劳蛛》与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为例,探讨两位作家作品中所体现的人道主义追求与社会现实的邪恶、圣女与“贞女”以及世俗化的人生观照与宗教化的人生归宿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人是一种价值存在。在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物质明和精神明的发展这一“永无止境”的过程中,人精神和人关怀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树立现代教育发展观念,坚持教育公正和教育人道主义,强化教育崇善和民主意识,增强教师自身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16.
生命叙事是以生命为主体的叙事,它从对肉身的关怀逐步推进到类似宗教的精神境界。生命叙事是对生命现实的沉痛反思,它把对人类心灵意义的叩问并且力图给人类的心灵以慰藉和照耀作为自己的使命。生命叙事既要切入又要超越个体的生命体验,达到一种对人类的现实境遇以及人类生存本身的苦难与意志的同情和超拔,其最终的目标是催发、振奋人的蓬勃强健的精神力量。生命叙事应该成为“人学”小说最基本最重要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7.
同为知青作家,张承志和史铁生虽然都高扬人道主义理想的旗帜,探寻生存的意义,力图以宗教精神来凝聚涣散的民族精神。但是他们的宗教观却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8.
泰戈尔是印度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他的短篇小说创作代表了印度近现代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其影响仅次于他的诗歌。他学习并接受东西方文学传统,创造性地运用非人物的灵幻叙述方式,灵活采用多种叙述者类型,运用了不同的叙事视角,使小说的叙事艺术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征。泰戈尔以独特的叙事技巧揭露社会严峻的现实问题,赋予小说浓郁的悲剧精神,把印度短篇小说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这体现了作家自觉的叙事艺术探索精神以及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文本具有丰富的精神内蕴,但其意蕴又呈现出矛盾性,具体表现在作品所承载的政治性意蕴、伦理性意蕴、审美性意蕴、情性意蕴等方面。《红楼梦》意蕴的矛盾性非指由于创作过程漫长或第一人称回忆叙事方式、记忆差错、笔误等原因造成的人生世事在时空方面的差池现象,而是指呈矛盾性的意蕴双方都是文本潜在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0.
对欧里庇得斯悲剧《美狄亚》中美狄亚"悍"之成因,评论界多停留在社会因素层面和伦理道德层面上。联系美狄亚所处的历史环境分析,其"悍"之成因有三:第一,与古希腊时期世俗人本精神的张扬有关;第二,与古希腊时期尚武的价值取向有关;第三,与作家推崇"酒神型"审美观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