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文化差异与可译性的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文化交流。各国、各民族之间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可译性的限度。译者(尤其是文学作品的译者)应该克服语言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酌情采用灵活的译法,再现原文的精神风貌以实现文化的沟通。可译性限度的客现存在为译者提供了再创造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译者隐形体现了现当代主流翻译理论的核心价值取向。在成功的名著译作中,译者必然是隐形的。译者隐形的成功名著新译更加“与时俱进”,因为译者隐形于幕后更能让读者体会到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的感觉,这种感觉犹如原文读者通过原语阅读原文,这样的译文因而更加受读者欢迎。  相似文献   

3.
《三体》是中国在海外最畅销的科幻文学作品,其英译版受到无数英语读者的喜爱。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以译者为切入点,以社会视域为评价视域,讨论译者行为与译文之间的双边关系。译者是意志体实践者,译者身份和角色决定译者行为。本文从译内行为和译外行为两个维度分析发现,刘宇昆的译文总体上偏向于求真,也兼顾了读者市场,契合了"求真为本,务实为用"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马婧秋 《海外英语》2012,(23):148-151,170
在翻译过程中主要存在三种翻译方法,分别是直译、释译和拟译。三种翻译方法各不相同,又各具特色,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文体。直译就是逐字翻译,即在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时,译者字对字地或者句对句地进行源语(SL)与目的语(TL)之间的转换和翻译活动。直译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一种翻译方法。释译和直译不同,释译的翻译有一定的自由度,无需字对字的翻译,在原文思想和作者观点不变的前提下,译者的翻译可以有所补充和解释。释译在英文中叫作paraphrase、free translation或者是libertal translation,即翻译有时可以是有一定自由度得翻译、解释说明行的翻译等等。拟译就是模仿翻译(imitation),译者运用这种翻译方法时有完全的自由度,可以在理解原文思想精华的基础之上,可以模仿原文的语言风格来重新翻译原文;甚至是完全抛开原文的语法形式、语言风格,用译者自己的风格重新改写原文(rewriting)。在不同语言的翻译活动之中,可以采用直译、释译或者是拟译,甚至是把三种翻译方法综合起来一同应用。译者需要采取哪种翻译方法主要取决于文体风格、文本思想内容以及作者所需表达的感情基调,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翻译方法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5.
口译任务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口译笔记。本文以Daniel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天津科技大学本科三年级英语专业口笔译方向的学生进行的实证研究,讨论了笔记的语言选择对英汉口译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英汉口译中,译者分别使用源语(英文)和目的语(中文)记笔记,口译任务完成情况存在着显著差异:采用源语(英文)记笔记对译者口译质量的影响是正面的,然而,采用目的语(中文)记笔记使译者口译质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6.
省译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省去原文或部分原文未进行翻译,它属于译者常用翻译策略之一。目前,鲜有研究关注省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的运用及其认知理据。本研究通过自建三个汉英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选择词和句子两类语言单位,以中文叠词和英文连词为研究窗口,考察省译在真实翻译情境中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1)省译在词和句子层面大量存在;(2)翻译中文叠词和英文连词时,译者均倾向于采用省译策略来翻译,分别占比58.23%和56.55%。理论上翻译需要传递源语信息,达到交际的目的,即是要“译”。然而,译者如此频繁使用省译作为编码方式来加工原文,可能是其认知系统受到内外因素的制约所致。  相似文献   

7.
《滨州学院学报》2018,(5):64-69
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还是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在推动我国文化输出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雅克·达斯(Jacques Dars)的法译本《水浒传》在法国取得了重大影响,成功地在法语国家传播了中国文化。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语境下,分析法译本《水浒传》中的俗语翻译实例,探讨译者面对中法文化差异,如何在忠实于汉语文本的同时,成功地把俗语背后的文化信息传递给法语读者。  相似文献   

8.
徐敏 《培训与研究》2007,24(7):118-119,96
本文在吕教授系列讲座的启发下尝试探讨译者主体性的问题。文中从译者在三种不同的译学研究范式中的地位和作用发掘译者主体性从蒙蔽到彰显的过程,指出只有在吕教授有限主体性的辨证思想的指导下才能科学地看待译者主体性的问题,从而克服前三种译学研究范式的极端和片面。  相似文献   

9.
邱明华  李霞  金基瑶 《海外英语》2011,(15):148-149,153
近年来,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在国内外发展很快,而将译者主体性运用在文学翻译时的翻译策略与自译作品结合研究的人并不多,该文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在文学自译作品中的体现——选用变译的翻译策略来分析探讨张爱玲在自译作品《金锁记》(The Golden Cangue)翻译中作为译者的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梁海波 《职业技术》2007,(2):109-109
本文拟从接受美学视角探讨古诗英译过程中文本与译者(读者)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古诗英译既要关注译者与原作、译文读者与译作之间的双向互动,又要处理好译者与原作者、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译者的创造性和自由度是辨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译者都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也备受争议,但在翻译实践中,尤其是唐诗英译过程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是不可避免的。本文以唐诗《宿建德江》三个译本中对格式塔意象处理的比较,说明译者创造性叛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对外宣传报道材料的英译越来越重要。但对这类文本的汉英翻译不同于纯粹的汉英翻译,译者要把宣传效果放在第一位。译者在进行此类翻译时要照顾译文读者对我们的宣传报道的接受性,灵活运用增译和减译的翻译方法,搬掉影响读者阅读的绊脚石,从而保证我们的对外宣传效果。本文作者就如何应用这些翻译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本文拟从接受美学视角探讨古诗英译过程中文本与译者(读者)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古诗英译既要关注译者与原作、译文读者与译作之间的双向互动,又要处理好译者与原作者、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译者的创造性和自由度是辨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14.
英汉两种语言在修辞手法方面大多相同或近似。然而,二者在相似之中又有各自的特点,尤其是在表达方式上存在许多差异。是否能忠实再现原文的修辞手法并产生和原文相同的效果给译者带来了巨大挑战。该文从可译性的限度方面分析了部分修辞的翻译相关问题,以提起译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在译界,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是长期争论的话题。受世界可知论的哲学观影响, 大部分译者在把可译性作为翻译工作的指导和前提时, 往往不承认不可译性的存在。文章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探讨不可译现象, 认为应该承认不可译性的存在, 同时引入“可译度”的概念, 以提高译者的积极性, 促进翻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广告是宣传企业,推销企业产品的最重要手段。成功的广告具有新奇性、简洁性和可记性。由于对应的认知语境发生变化,译文很难在接受、理解和反应三方面与原文等效,而常规的翻译方法往往难以奏效,因此,英文广告的翻译是令译者颇费心思的。本文通过实例,分析了广告语言的语体特征、词汇特点,探讨一种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套译法。  相似文献   

17.
可译与不可译性问题向来为译界所关注。由于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诸多差异,语言中确实存在有不可译者,尤其是在原语中某些独特的语言形式中,诸如字谜、双关、歇后语、回文等。但是不可译是可以经过变通而转化为可译的.此时不可译者,彼时或许可译。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诗词中含有大量文化内涵丰富的典故。李白《清平调》三首诗用了许多典故,诸如群玉山、云雨巫山、飞燕等,是难解难译的诗。本文运用韦努蒂的文化翻译策略,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六位译者对《清平调》中典故的不同英译,探讨不同译者采用的不同翻译方法和策略。通过研究发现大部分译文以异化翻译为主。这种翻译策略取向对汉诗典故的英译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英文产生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及文化传统等各不相同,因此在汉语和英语互译的时候,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可译的情况,特别是在两种语言的文学翻译中这种现象就更为明显。在翻译实践中,严复的“信”、“达”、“雅”翻译三标准一直是译者们信奉的标准,然而在文学翻译中存在太多“不可译”的现象,如果盲目地遵循严复的翻译标准,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就会变得举步维艰。在英汉互译时,文学作品中诸多不可译现象的存在说明绝对“忠实”的文学翻译是不可能的,“神似”翻译理念为译者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文学翻译中做到传神、达到“神似”才是译者们应该遵循的真正标准。  相似文献   

20.
不论是以"作者中心"为导向的传统译论,还是翻译文化转向之后的"译者中心"论,都较少考虑首译与重译、前译与后译之间的关系。重译研究对译本关系或译者关系的探讨多从以源文本为标尺的文本分析出发,特别关注译本的优劣以及译者翻译策略的好坏,而对译本之间的相互影响、译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不足。从一定程度上讲,首译问世之后的重译面对的不仅仅是源文本的权威,还要受制于前(首)译的影响。特别是当某译本一旦成为译语语境认可的经典,可以说该译本在译语语境中的影响力甚至能超越原作而成为更高的权威,重译者自此不得不面对该经典带来的影响焦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