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拉绳实验”是这样的:把被试分成二人组、三人组和八人组,要求各组用尽全力拉绳;之后,要求这些被试单独用尽全力拉绳。不管是分组拉绳还是单独拉绳,都用灵敏度很高的测力器分别测量各组和每个被试的拉力。测量和比较的结果是:二人组的拉力只是这两人单独拉绳时拉力总和的95%,三人组的拉力只是这三人单独拉绳时拉力总和的85%,而八人组  相似文献   

2.
梁万明 《教育文汇》2003,(12):18-18
法国工程师格曼曾设计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拉绳实验:把被试者分成1人组、2人组、3人组和8人组,要求各组用尽全力拉绳,同时用灵敏度很高的测力计测量其拉力。结果2人组的拉力只有单独拉绳时2人拉力总和的95%;3人组的拉力只是单独拉绳时3人拉力总和的85%;而8人组的拉力则降到单独拉绳时8人拉力的总和的49%。  相似文献   

3.
法国某工程师曾经设计了一个“拉绳实验”:把被试者分成一人组、二人组、三人组和八人组。要求各组用尽全力拉绳,同时用测力器分别测量其拉力。结果,二人组的拉力只是单独拉绳时二人拉力总和的95%,三人组的拉力只是单独拉绳时三人拉力总和的85%,而八人组的拉力则降到单独拉绳时八人拉力总和的49%。  相似文献   

4.
法国工程师林格曼曾经设计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拉绳实验:把被试者分成一人组、二人组、三人组和八人组,要求各组用尽全力拉绳,同时用灵敏度很高的测力器分别测量其拉力。结果,二人组的拉力只是单独拉绳时二人拉力总和的95%,三人组的拉力只是单独拉绳时三人拉力总和的85%;  相似文献   

5.
王立平 《宁夏教育》2003,(12):23-23
法国工程师林格曼曾经设计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拉绳实验:把被试者分成一人组、二人组、三人组和八人组,要求各组用尽全力拉绳,同时用灵敏度很高的测力器分别测量其拉力。结果,二人组的拉力是单独拉绳时二人拉力总和的95%,三人组的拉力只是单独拉绳时三人拉力总和的85%,而八人组的拉力则降到单独拉绳时八人拉力总和的49%。这个结果对于如何挖掘人的潜力,搞好人力资源管理,很有研究价值。在班级管理中也常常出现1+1<2的情况:学生单独担任一项工作,就竭尽全力;到了一个集体,则把责任悄然分解到其他人身上,造成工作、学习效率的降低。就拿本班的值…  相似文献   

6.
拉绳运动问题是物理问题中比较常见、非常有用的物理模型.对拉绳运动中的速度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可以加深对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内涵的理解,进而提高对此类问题的解题速度和技巧.  相似文献   

7.
校保青 《湖北教育》2004,(14):62-62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把被试人分成1人组、2人组、3人组、8人组,要求各组全力拉绳,并用灵敏的测力计分别测量其拉力。结果2人组的拉力只是单独拉绳时2人拉力总和的95%;3人组拉力只是单独拉绳时3人拉力总和的85%,而8人组拉力比例降到了49%。这一实验充分说明人与生俱来都存在惰性。据观察,在我们的  相似文献   

8.
拉绳运动问题是物理问题中比较常见、非常有用的物理模型.对拉绳运动中的速度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可以加深对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内涵的理解,进而提高对此类问题的解题速度和技巧.  相似文献   

9.
管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拉绳实验:把被测试者分成2人组、3人组、8人组,要求各组尽全力拉绳。测试的结果是:2人组的拉力是2人单独拉力总和的95%,3人组的拉力是3人单独拉力总和的85%,而8  相似文献   

10.
浅论弹力     
弹力是力学中常见的一种类型的力。根据弹力的表现形式或作用效果又区分为:拉力、推力、压力、支持力、张力等。学生在认识上述弹力时,往往过于注重它们的表现形式或作用效果,而忽视对弹力产生原因的分析,因而对弹力产生了片面的、甚至错误的认识。或把某种特征的弹力看作是一种类型的力,或将某种特征的弹力(如压力、支持力等)视为不随外部条件变化的恒力。  相似文献   

11.
弹力分析涉及到弹力有无的判断、弹力方向的确定、弹力大小的计算等方面.要对弹力进行正确的分析,一方面要深刻理解弹力的产生条件;另一方面需要把握产生弹力的常见载体(如轻绳、轻杆、轻弹簧等)的特征,这样才能抓住问题的根.  相似文献   

12.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把被试人分成1人组、2人组、3人组、8人组,要求各组全力拉绳,并用灵敏的测力计分别测量其拉力。结果2人组的拉力只是单独拉绳时2人拉力总和的95%;3人组拉力只是单独拉绳时3人拉力总和的85%,而8人组拉力比例降到了49%。这一实验充分说明人与生俱来都存在惰性。据观察,在我们的不少教师身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惰性,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三种:一是办事拖沓,“拖拉机”式的工作作风贻误了不少教育良机。二是懒于学习,不善于总结。消遣娱乐多,读书看报少;固步自封多,请教别人少;夸夸其谈多,动笔总结少。三是懒于思考,满足于应付,困惑于创新,管理无特色,工作无起色。  相似文献   

13.
贵刊2002年第3期中陈玉青与孙霞两位老师的《并非作用与反作用力》文章,分析了如图1所示天花板下细绳悬挂一小球,其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小球拉绳的力与细绳拉小球的力;细绳拉天花板的力与天花板拉绳的力,这两对力都符合“甲对乙”与“乙对甲”的形式,具有相互性,都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当然它们也具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的特点。而  相似文献   

14.
[第24题(p.23)]如图1所示,质量m=60千克的人站在与滑轮组连接的吊架上,吊架重力不计,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80%。这人利用自己拉绳的方式使吊架升高s=2米。 (1)若是吊架匀速地升高,则拉绳的力是多少? (2)如果使吊架以a=1米/  相似文献   

15.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3分,1共.如2图1分1所)示,人沿水平方向拉牛,但没有拉动。其中说法正确的是()。A.绳拉牛的力与牛拉绳的力是一对平衡力。B.绳拉牛的力与地面对牛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C.绳拉牛的力小于牛拉绳的力。D.绳拉牛的力小于地面对牛的摩擦力  相似文献   

16.
弹力是力学三种性质的力中经常碰到的一种,在物体的受力分析中,常常要通过分析弹力产生的条件来判断弹力是否存在,从而解决力学问题。在对弹力产生条件的分析上,教材中有不一的表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教材也有了不同的说法。虽然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不给弹力下定义,主要是通过实例说明什么是弹力,并说明弹力产生的条件,但由于如何表述和分析弹力的产生条件涉及学生能否正确理解和把握弹力,因此有必要对不同的表述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7.
认识弹力     
弹力知识点涉及到弹力的产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弹力的实验探究。虽然弹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但是因为它并不直观,我们面对弹力问题时常常会出现错误判断。因此,我们对于弹力的产生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如果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的大小、形状会发生变化,这叫形变,如图1所示。有些  相似文献   

18.
力和机械     
第一讲弹力 一、快乐点击 知识要点1:弹力(重点) 1.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如压力、拉力、支持力等. 2.产生弹力的必要条件:首先,两个物体互相接触;其次,接触处必须发生弹性形变.  相似文献   

19.
甲乙两队拔河比赛,设甲队拉绳的力为F甲,乙队拉绳的力为F乙。如果甲队获胜,则谁的拉力大呢?(答:无论匀速拉动还是加速拉动都有F甲=F乙)这个题目在练习中或比赛试卷中常常会出现,有相当一部分考生把握不准,往往答错。笔者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具体的分析说明F甲=F乙及乙  相似文献   

20.
弹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分析对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初中时他们主要是应用二力平衡来分析弹力的大小和方向。他们接触最多的就是弹力与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久而久之,结论被规律化,脑海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看到弹力的第一反应就是N=G,而对弹力的方向,总有无从下手之感。所以要让学生学会正确分析弹力,首先得学会正确确定弹力方向。为了让学生理清思路,经过教学摸索,我选择在引入牛顿运动定律后再专门给学生上一节确定弹力方向的专题课,效果良好。因为很多弹力的存在以及方向的确定需根据力学原理来确定。所以在原理明确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