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释“粪”     
陈裕鸿同志在今年七月一日《学语文》第四版发表文章,指出把“粪土当年万户侯”解释为“把万户侯看作粪便和泥土”,这是不妥当的。“粪”应作何理解?《说文》:“粪,弃除也”。段玉裁注:“古除秽污日粪”。“粪”又写作“(扌粪)”,本义是  相似文献   

2.
安平泰: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有一句“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一词,课本注为“这里借指大军阀、大官僚”。很多有关毛泽东诗词鉴赏的书也大多如此注解。我认为,这个注解不够准确。万户侯是汉代的封侯,食邑万户,后借指功名富贵。这里的“万户侯”也应该是这个意思。并且,在这里把军阀、官僚看作是粪土,在道理上也讲不通。军阀、官僚怎么是粪土呢?更为重要的是,从语法上说,“粪土当年万户侯”是一倒装句,按照正常语序应是“当年粪土万户侯”。意思是,毛泽东和他的少年同学,“风华  相似文献   

3.
独立寒秋《沁园春·长沙》中“独立寒秋”的“独立”,“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粪土”,“激扬文字”的“激扬”,典出何处,颇有争议。现就此三者谈谈我的看法。《沁园春·长沙》开头三句,一向被解释为在深秋季节,诗人独自一人旧地重游。照字面讲,这样解释并不算错,然而经此一解,诗的意境便泯然不见了。如果了解了“独立”一词的出典,再读这三句,便会觉得诗意盎然。  相似文献   

4.
高语第一册选收了毛泽东的词《沁园春&;#183;长沙》。对“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课本注解说:“意思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粪土,作动词用,视……如粪土。”课本和教参都没有具体解释“粪土”是何物。翻阅了几部比较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发现它们对“粪土”一词的解释都是“粪便和泥土”。《现代汉语词典》:“粪便和泥土,比喻不值钱的东西。”《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粪便和泥土;比喻没有价值的东西。”《新华词典》:“粪便泥土。比喻不值钱的事物。也指鄙视某一事物,把它看作粪土一样。”  相似文献   

5.
一《孔雀东南飞》中“逆以煎我怀”句,课本注释为:“想到将来,我心里象煎熬一般。逆,逆料,想到将来。”《辞海》释这一句中的“逆”作“违背,背叛”。我认为《辞海》的注释才恰切,因为这样讲,“以”字的介词意义有着落了,介词后置的  相似文献   

6.
《说文解字》设立亦声部首“句”,并辖“拘笱鉤”3个亦声字。有人认为“句”部不当立,因为部首只表义,而亦声部首有表音功能,不该设为部首;有人认为“句”因其形义特点,难以归入它部,只能自成部首。实际上,“句”的确难以归它部且有从属字,因此必单立一部。从“句”诸字中除“句亦声”的“拘笱鉤”3字外,另有1个“句亦声”的字“雊”,它与“拘笱鉤”3字分归两部,有人认为这是《说文》属字归部的混乱,有人用字义所重说作为归部理据。实际上4字分归两部并不是归部混乱的现象,且字义所重说过于片面,应当着眼于字与字的关系,用“以类相从”的原则才能正确解释“句亦声”4字“拘笱鉤”与“雊”分归两部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狼》文“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一句中的“隧”字,课本解释为动词用法,作“钻洞”讲,我认为这是不妥的。因为上句既已明确“一狼洞其中”的“洞”作“打洞”讲,那么,下旬中“洞”的同义词  相似文献   

8.
《鸿门宴》中有这样一句话:“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文下注释“之”指代“咸阳”。我认为不妥。郭锡良等人编的《古代汉语》选文《鸿门宴》,在讲到这个“之”字时,注释为指代“先破秦入咸阳者”。根据句意分析此句的“之”若指代“咸阳”就讲不过去。这个“之”应指代人较符合句意。  相似文献   

9.
诸葛亮《出师表》,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全文共用二十三个“以”字,其中“先帝不以臣卑鄙”句的“以”字怎样讲解?有些参考书解释为介词“为”,我们认为此解不尽妥当,宜解释为动词“认为(以为)”。首先,从词语的组合结构看,“以”作动词“认为”讲,充当句中的谓语动词,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构成一个否定型的谓语格式,“不”字否定动词“以”字,否  相似文献   

10.
《木兰诗》中“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句,各家注本多释“理红妆”为“梳妆打扮”。讲析者多以全句意思为: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梳妆打扮;并认为这样表现了姐姐的兴奋心情。我们以为此解未必妥当。句中的关键是“理红妆”三字。妆,《辞  相似文献   

11.
喻欣同志的《“欲以客往赴秦军”注释异议》(载《中学语文》一九八六年第九期)一文对“欲以客往赴秦军”中的“以”解释为“带领”提出了异议。喻文认为句中的“以”应解作介词,作“凭借……身份”讲。笔者认为“以”字当作“带领”讲。第一,把“以”解释为“带领”,在文言中不乏其例。例如: ①既陈,以其属驰秦师,死焉。晋师从之,大败秦师。(《左传·文公二年》)沈玉成《左传译文》  相似文献   

12.
《鸿门宴》(高二册)一文中,我们认为有以下六个问题需要探讨。 一、“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这句中的“则”字,课本里没有作注,在教学参考书中译为“就”。其实,这句中的“则”字不能作“就”字讲,它是用来表示对比的。在古汉语中,常常是两个“则”字连用表示对比。如《荀子·正论》:“内则百姓疾之,外则诸侯叛之”,表示在国内如何,在国外如何;“则”也可以  相似文献   

13.
方苞《狱中杂记》中“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此疫作也’”一句,有两个“作”字,教学中常被第一个“作”字难住。对这个字,课本注为“起”字,有的教师把“起”讲为“站起来”,把“作而言曰”译成为:“站起来说道”。这就完全离开了文章的原意。 我认为这个“作”的本意是“始”的意思,引申为“最先”“开头”讲。如“维二十八年,皇帝作始,端  相似文献   

14.
《语文之友》199r7年第二期发表了刘正祥老师的文章《“士卒多为用者”中的“为”字读音辨正》,刘老师在文中认为,苏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中《陈涉世家》一文,对“士卒多用为者”一句中的“为”字注作“wéi”音不妥,句中的“为”该  相似文献   

15.
小语第十二册《早春》一诗中有“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句。其中的“处”字作什么讲呢?“教参”上没有明说,只是对“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句作了这样的解释:“这句意思是,这是一年春景中最好的时光”。如一一对应起来  相似文献   

16.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有“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一句.其中对“迷花倚石忽已暝”的理解,教材(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释为: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暝,天黑、夜晚。笔者认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首先,这样解释,“忽”字未体现出来,不可能释为“不觉”,如释为“忽然”,而“暝”作“夜晚”讲,那么本句  相似文献   

17.
《小学教学研究》一九八三年第二期的《难词难句解》一文中,将陆游《示儿》诗中“死后元知万事空”的“元”定为“原”的通假字。我认为这两个字并非通假,而是同义词的运用。古字通假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在句子中按借字的词义去理解句意根本讲不通,必须按本字的词义去理解。如果那个词本身就具有那种义项,就不能算通假。  相似文献   

18.
《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版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其注释存在三处值得商榷的地方。“敢以烦执事”中的“敢”字,课本注解为“怎敢”,其实应译为谦辞“冒昧地”。“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中有两个“封”字,对第一个“封”字,课本注释为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意为“以……为疆界”,但“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粪土”,可译为“以……为粪土”,却是意动用法。原来判断是否为意动用法,关键要看有没有主观上的分析判断。在“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中,“阙”的读音有三种看法,分别为jué、quē、què。笔者认为,应读为quē。  相似文献   

19.
教学参考书在“练习说明”中将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一句中的“于”字解释为“被”,这似乎令人有些费解,而更多的老师和同学认为此句中的“于”字应解释为“从”。  相似文献   

20.
伟人毛泽东也是一位诗坛巨匠,其诗词篇篇都是振聋发聩之作。主席笔下喜用“万”字:“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粪土当年万户侯”,一首词中就用了三个“万”字(《沁园春·长沙》),“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井冈山》),“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