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根据生物技术和产业融合情况,将生物产业的发展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生物产业国内外发展水平和国外发展政策,分析与总结发达国家生物产业成功的发展经验,认为生物产业的发展是历史必然选择,发展中国家应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以造福人类为宗旨,加快其发展.  相似文献   

2.
李争 《科协论坛》2007,(5):87-88
以植物和微生物为对象的农业是现代生物技术应用最广、最具有产业前景的领域,而合理的制度与政策有利于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与壮大。本文通过对国外主要发达国家和我国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政策进行分析比较,探讨如何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政策支持,促进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3.
四川的生物技术产业面临着宝贵的机遇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仍不多,自主创新能力弱已是制约四川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瓶颈。提升生物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促进四川省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也是促进四川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广泛调研四川省生物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现状的基础上,文章指出影响生物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日臻完善,新兴生物技术产业迅速崛起,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世界约有3000多个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和生产的公司.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已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以DNA重组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首先在医药领域实现了产业化,生物技术的发展为新药的研制开发开辟了十分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5.
郑风田  辛本胜 《中国科技论坛》2007,(11):136-139,144
生物技术的产业化仅靠国家财力的大量投入是不够的,还应当为它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物技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以德国发展生物技术产业为例,对德国发展生物技术产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进行了系统的描述,探寻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以此为基础为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生物经济时代与新型农业体系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1 生物经济的概念1)生物经济的定义.生物经济(Bio-economy)的概念是由斯坦*戴维斯和克里斯托弗*迈耶(Stan Davis and Christopher Meyer)于2000年正式提出的,但他们并未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根据本人理解,生物经济是一个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态,是以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为基础的、建立在生物技术产品和产业之上的经济.  相似文献   

7.
生物技术产业特性和发展战略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继信息技术革命以后,生物技术及其产业能否引领世界经济增长,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我国已把生物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但如何才能按照生物产业的发展规律,选择出适合我国发展的重点和发展道路是必须给予关注的重点.本文在分析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变革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提出要把握生物技术发展规律,选择不同路径发展我国生物产业.  相似文献   

8.
由于生物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而我国在生物产业上拥有相当的技术积累,生物技术产业对我国而言至关重要.从创新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创新又是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本文在考察现代生物技术产业技术经济特点和我国生物产业技术创新状况的基础上,对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国家创新系统作了分析和探讨,阐明了构建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国家创新系统的实施重点和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
由于生物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而我国在生物产业上拥有相当的技术积累,生物技术产业对我国而言至关重要.从创新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创新又是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本文在考察现代生物技术产业技术经济特点和我国生物产业技术创新状况的基础上,对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国家创新系统作了分析和探讨,阐明了构建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国家创新系统的实施重点和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世界各国为抢占生物技术的制高点,纷纷致力于制定促进生物产业技术创新的各项政策。本文首先在理论上分析了政府介入农业生物产业技术创新的依据与作用,然后深入剖析了农业生物产业技术创新政策发挥作用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笔者构建了促进农业生物产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机制。  相似文献   

11.
郑风田  辛本胜 《科学学研究》2006,24(Z2):486-489
日本的生物技术产业从过去默默无闻到如今居世界前列,产业发展速度令世界震惊。通过描述日本为发展生物技术产业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制度改革,探讨日本生物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原因,揭示日本生物技术产业现存的问题,从而为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技术产业必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产业,其发展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面临大幅提升生物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机遇,并且当前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在影响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诸决定性因素中,我国在科学技术基础、投入力度与投融资机制、人力资源、政策、产业布局与结构等主要因素方面各具竞争优势与劣势。应当根据上述因素,借鉴生物技术产业发达国家有关政策和做法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制定相应政策,全面提升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促进创新型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当前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政策介入的理论框架,并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宏观分析证明了现有政策是有效的,但同时发现有效性是非常有限的。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选择了生物医药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上市公司作为考察对象,就其发展中财税政策的作用做了微观分析,发现政策效果因产业的异质性而呈现出异质性,从而找到了导致现有政策有效性不足的原因。据此提出,产业政策的介入要关注产业的异质性,进一步的从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区域政策四方面提出了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政策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邓心安  楚宗岭  程子昂 《资源科学》2013,35(11):2188-2193
美国发展生物经济有其独特的优势: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创新与综合集成、优越的资本市场和投融资手段、丰富的农业资源与农产品优势。系统考察美国生物经济发展的缘起、政策演进过程及政策措施,对于中国发展生物经济具有启发作用与借鉴意义。通过中美生物经济发展条件与态势的比较,分别从技术、经济、社会层面提出了技术系统集成、经济绿色转型、社会生态文明等3个方面的启示与建议。重点建议及其基本出发点包括:生物经济的前瞻性强,相关政策管理部门应尽快更新监管制度,以消除不适应时代之需或不必要的技术规制上的障碍;绿色经济为时代发展趋势,新兴的生物经济需要政府采购、税收减免等市场准入方面的优惠政策的扶持,从而促进农业、健康医疗、生物制造及生物能源、环保及生态服务等众多领域的绿色转型;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进步新的发展阶段,创新生物经济发展理念,并实施生物经济发展战略,依托与生态和民生最为密切的生物科技手段,从而促使生物经济成为改善民生与构建生态文明的内生驱动力。  相似文献   

15.
政府的政策制定与实施是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国内外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政策进行了比较分析,在基于现实和理论分析基础上,提出了调整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体系设计的基本构建。  相似文献   

16.
集成电路创新水平对于我国未来科技发展、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而集成电路创新政策则是推动我国集成电路创新能力的指挥棒。本文基于我国在1987—2020年间所出台的123份国家级集成电路的政策文件,利用内容分析法和政策工具理论对政策文本内容进行编码和内容分析,研究得到政策数量不断增加、结构不断完善的演化趋势,其中具体政策工具的使用以环境面政策为主;发现目标规划政策对政策整体数量和结构有着决定性影响。最后,本文以加强市场管理和加大自主创新两个方面从政策工具角度为我国未来集成电路产业创新政策的设计提供了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促进产学合作政策工具:英、美与中国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易兵 《科学学研究》2005,23(Z1):131-13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充分运用大学产生的知识基础,以促进产业创新与经济竞争力,成为当今政府的当务之急,而产学合作也成为创新政策工具中最主要的一环。本文针对各国政府所推动的各项产学合作方案,分析其对体制上、合作动机、合作障碍、合作机制运用的影响与实施成果。以个案研讨的方式,比较分析英国、美国产学合作的各项政策工具与方案的成效,并对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政策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政策间的有效协同有助于充分发挥产业政策体系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文章针对生物医药产业的特性,利用战略地图思维工具确定产业发展目标及战略实现的路径,为产业政策系统的逻辑划分提供依据;并结合系统动力学分析方法,明确政策子系统中各战略要素,对各子系统政策的协同作用机制进行系统分析。认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要始终依托于产业发展的目标与战略,政策间的综合作用与相互协调应受到监管者的足够重视。此外,应认识到只有产业自身的动力要素才能带动其发展的良性循环,政府过于直接的干预可能会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普罗米修斯》2012,30(2):277-314
There is a widespread feeling that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is unfairly acquiring for its economy the few really good tickets to prosperit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Foreign reactions to Japanese targeting have ranged from concern that such practices are unfair and inconsistent with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ystem and that Japan should be forced to eliminate them, to intense admiration and a hope the other countries can somehow emulate Japan. Understanding Japanese practices, particularly as they relate to high technology industries, requires an analysis not only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government and business in Japan, but also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government and education and between education and busi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 analysis of th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institutions, it is possible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 of the market distortions and market failures with which Japanese policy has sought to cope. It should also then be possible to assess whether other countries face a similar set of problems requiring similar interventions. These analyses will proceed with particular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i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相似文献   

20.
产业共性技术与区域产业集群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在辨析产业共性技术、产业集群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产业共性技术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形成,产业集群促进了产业共性技术的发展,并总结了在产业集群内促进产业共性技术发展的模式。最后.提出了通过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集群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