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智能手机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发展,使其成为最大的网络使用终端,而过度使用智能手机,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带来消极影响。简要分析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并论述学生手机成瘾的主要危害及教育策略,旨在有效解决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危机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智能手机使用理念。  相似文献   

2.
截至2019年6月,我国上网的青少年约有1.44亿,占总网民的17%。"人手一机"在青少年中已经成为常态,手机逐渐取代电脑成为青少年上网的首选媒介。然而,手机使用不当会使青少年产生手机依赖或手机成瘾。手机成瘾的青少年常常表现出不良的心理应激、睡眠障碍、较差的学业表现等症状,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探讨青少年手机成瘾的机制对预防手机成瘾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前,基本每人一部手机,甚至两部,中职学校,高频率使用手机现象到处可见,由此引发的中职学生手机成瘾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对中职学生手机成瘾危害、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期望中职学生能提高对手机成瘾的认识,提高自律能力,科学文明地使用手机。  相似文献   

4.
“逆反心理”是指一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干扰和障碍,致使目标无法实现或当需要无法满足时,产生的一种对抗情绪。一旦条件具备,这种情绪就会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心理反泄”。换言之,“心理反泄”就是“逆反心理”的外在表现。“逆反心理”在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它对学生的品德、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都有极其消极的影响,如任其发展,造成“心理反泄”,必将导致严重后果。一、“心理反泄”的成因1.生理因素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处于青春期的人,性腺功能显现,大量分泌的性激素,能增强下丘脑的兴奋度,使…  相似文献   

5.
《中国教师》2012,(1):22-22
<正>对于学生是否可以在校用手机的问题,绝大多数学生肯定倾向于支持,经常由于同学的手机铃声分心的学生可能会反对,同学经常拿高档手机炫耀而自身心理敏感的学生可能也会反对。开明的家长一般也不会干涉,不同意的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是近些年来社会及学校普遍关注的问题。学生在校期间不正当使用手机会给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身体健康造成诸多负面影响。正当使用手机对大学生的学习及全面发展至关重要,手机成瘾倾向的发生源于多方面因素。本文就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为改变大学生使用手机的习惯,学校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及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网络是把"双刃剑",在为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笔者根据我校对学生网络成瘾现状的调查,分析学生成瘾心理情况,探讨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8.
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功能的日益强大,占据了大学生越来越多的时间与精力,逐渐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未来。文章运用问卷的方式调查了扬州大学的学生手机成瘾、学习倦怠、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现状,结合津巴多时间心理学相关理论和Storm A.King的网络成瘾悖论,提出三种中介效应假设,并运用多元层次回归分析法验证中介效应,结果发现:大学生手机成瘾在未来时间洞察力和学习倦怠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在手机成瘾和学习倦怠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学习倦怠在未来时间洞察力和手机成瘾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对这三种中介作用的进一步分析显示,(1)手机成瘾有双重危害,既会导致学生学习倦怠,又会影响学生对时间的认知,玩物丧志;(2)未来时间洞察力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影响学习倦怠;(3)相较于未来时间洞察力,学习倦怠对手机成瘾的影响更大。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通过提高未来时间洞察力来降低学习倦怠和通过降低学习倦怠减少手机成瘾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网络是把“双刃剑”,在为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笔者根据我校对学生网络成瘾现状的调查,分析学生成瘾心理情况,探讨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0.
李守龙 《考试周刊》2009,(10):211-213
网络成瘾已成为中学生的一大心理障碍,也是令多数教师和家长感到很无奈的事。如何从心理层面对成瘾学生进行干预成为中学教育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网络成瘾的定义、危害、成因入手,论述了对中学网络成瘾者进行心理干预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岳瑛 《天津教育》2000,(3):29-31
青春期是人生最珍贵、最美好的“黄金时期” ,但同时也是人一生中生理和心理的重大转折期。这一时期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将产生巨大的发展与变化。对于青少年来说 ,面对这种巨大变化 ,会存在主客观不适应、不协调、不理解的各种矛盾 ,从而导致心理不适。如果这些不适不能及时得到疏导和排解 ,将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习 ,并且会给他们今后的理想、追求和事业成功带来不利的影响 ,甚至导致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一、青春期心理不适的表现青春期青少年有可能在以下几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不适问题。1.性恐惧。…  相似文献   

12.
高职学生上网成瘾心理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网络成瘾之含叉及其类型,网络成瘾之危害表现,引起部分高职生沉迷网络的主要心理原因.解决学生网络心理问题要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网络思想教育和网络文明建设,大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用心、用爱去关怀上网成瘾的部分学生,帮助他们重拾理想、信念的风帆.  相似文献   

13.
所谓网络成瘾是指由于个体对互联网的过分依赖,而导致明显的心理异常症状及伴随着生理、心理受损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下网后总念念不忘,总嫌上网时间少,一旦沉迷于网络虚拟空间就表现出精神抖擞,下网或减少上网时间,则焦躁不安。  相似文献   

14.
需要是个体行为的心理动力,是人的行为积极性的源泉。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包括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层次。当大学生的上述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借助网络加以实现,进而网络成瘾。防治措施有:创造条件,满足大学生合理需要;多方教育,引导大学生正视需要;强化管理,帮助大学生控制需要;施用药物,消减大学生不良需要。  相似文献   

15.
心理是人的内心世界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性格、能力等活动形式。心理发展的水平以及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构成一个人的心理品质。当心理发展水平无法与社会的发展变化相适应时便会出现心理失衡现象。如不及时对心理失衡加以调节就会导致心理疾病 ,破坏人的身心健康。妨碍事业发展。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历史教师心理失衡的原因是什么 ?危害有哪些 ?怎样调节 ?是值得探讨的现实问题。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 ,社会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 ,体制的变革、利益的调整使人们的观…  相似文献   

16.
罗广强 《教师》2014,(4):13-13
正1.关注心理健康,创造快乐人生中学是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学生生理日趋成熟,但社会阅历浅、心理稚嫩使他们不善于处理事情和各种关系,从而产生心理冲突。这些冲突如果不及时得以排解,就会出现心理障碍。学生有了心理困扰,表现出焦虑、压抑、烦躁、记忆力下降等现象。如果老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不闻不问,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从而导致行为怪癖,甚至走向极端。近几年  相似文献   

17.
化学教学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一些学生在长时间紧张学习之后,对本来能解决的问题,由于疲劳而无法解决。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中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疲劳可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生理疲劳表现为感觉迟钝、动作不协调、麻木等;而心理疲劳主要是由于心理原因如学习内容单调、没有兴趣、厌烦、心理压力大等所引发,常表现出注意力不能  相似文献   

18.
学生的学习疲劳是他们取得学业成就的大敌 ,本文着重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论述了学习疲劳的成因、表现及危害 ,并相应地提出了防治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章剑和 《中学教育》2003,(10):40-40,39
心理性疲劳 ,是由于心理上的弦绷得太紧而导致的 ,是人的主观体验的一种疲倦感。它的危害性 ,不仅会引起人的生理疲劳 ,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厌倦情绪。之所以产生心理疲劳从根本上说 ,是受到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三种节律运动规律的制约。当三种节律出现运动低谷时 ,人就产生生理或心理上的疲劳。因此 ,对三种节律有不利影响的因素 ,都有可能成为导致心理疲劳的原因。要想消除心理疲劳 ,光靠保证睡眠时间是不行的。心理疲劳严重的 ,还可能发展成心理变态 ,影响整个身心健康。所以 ,一旦发现学生经常处于“疲劳”状态时 ,教师应和学生共…  相似文献   

20.
闫颖 《教学与管理》2012,(24):68-69
一、心理危机的预测心理危机是个体运用惯常的应对方式无法解决所遇到的内外部应激事件时所发生的一种心理反应。虽然具有突发性、严重性、危急性等特点,但它是可以预测的,可以通过学生在生理、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的变化来测知学生是否处于心理危机之中。1.生理上的变化。部分学生因经验和阅历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