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学界出于对新式教育形式的反思,开始探讨书院这一传统教育形式。此后,书院研究连绵不断。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书院研究走过了七十年,其间虽经曲折,但学者们在书院文献整理、书院史、书院制度研究、书院与文化研究等方面,依然取得了较多成果。尤其是近二十年来,受社会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理论的影响,书院研究推陈出新,在学术观点、研究方法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但从整体上来看,书院研究依然面临一些问题,需要引入社会科学理论,拓展研究视野,增强问题意识,以推进书院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2013年书院研究延续了近几年来持续攀升的态势。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出版书院类著作21部,发表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24篇、期刊论文344篇、会议论文2篇、报纸文章27篇。其中传统书院如何发挥其当代价值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从社会文化史等多学科视角考察书院的立体实态逐渐成为书院研究的主流趋向;随着现代书院的蓬勃兴起,对其开展持续性研究为当下所需;目前书院研究中选题重复、文章泛滥、良莠不齐的现象值得引起警示。  相似文献   

3.
在二十世纪末中国书院研究勃兴的过程中,陈谷嘉先生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主持和组织了全国规模最大的书院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为书院研究的兴起和书院学的建立奠定了厚实的资料基础;探讨书院研究理论,提出了书院学的概念,对书院的定义进行了辨析和论述;打破了以往教育史研究视角的局限,将书院置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拓展了研究的视野和方法;梳理以书院制度为主线的书院发展历史,深入研究书院的德育教育等问题,提升了书院学研究的理论水平;出版了书院研究的重要著作;积极探索传统书院现代化的道路,使古老的岳麓书院成为现代学术研究和人材培养的重要基地以及全国书院研究的中心。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书院肇始于唐,而发展于宋、元、明,至清代而达到鼎盛时期.在清王朝存续的260多年间,全国各地修复和兴建了大约5000所书院,这些书院分布在大江南北、白山黑水之问,遍及全国城乡,成为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教育及学术研究中心,为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及文化的传播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清代书院的发展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自乾隆以降,清代书院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新时期,逐渐形成了以官办书院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办学体制.  相似文献   

5.
樊利华 《陕西教育》2009,(6):125-125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自唐末开始萌芽的一种重要教育组织形式,它集学田、藏书、奉祀及关注时事为一体。我国书院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在众多的书院中白鹿洞书院被誉为四大书院之首。南宋淳熙年间,白鹿洞书院还被誉为“海内书院第一”。白鹿洞书院的前身是庐山国学,在白鹿洞书院的形成过程中李渤与朱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五代到现在白鹿洞书院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6.
北宋科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官学的长期低迷,促进了书院的快速发展。在北宋的众多书院中,以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最为有名,世人称其为"四大书院"。在这"四大书院"中,应天府书院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它的辉煌成就使其获得了"四大书院"之首的美名。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后形成了书院研究热。然而许多研究在书院研究上持双重标准,在界说书院时所持的是科学的标准,在研究过程中则放弃了这一标准,转而将书院等同于普通官立或私立教育机构。持双重标准的书院研究于书院研究无益,于借鉴书院经验进行教育改革无补。书院科学的界说当应有民间创办而非官办、承担着藏书、修书职能和高于蒙学诸要素;只有一以贯之地坚持这一标准,才是书院研究的出路,才可能取得更有价值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张莉 《辽宁教育》2013,(1):12-14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教育机构,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书院集修书、藏书、印书、学术研究和讲学授徒为一身,从传统文化中脱颖而出,又怀抱着传统文化走向新的发展。作为东北地区至今唯一幸存的书院——银冈书院,更是具有其独特的代表性和重要性。银冈书院的兴起与发展:不仅让我们知道东北地区当时的人丈面貌,更让我们窥探到那段历史的图像。银冈书院是其他书院无法替代的中国历史的见证者。  相似文献   

9.
郭旭 《教育文化论坛》2019,(2):126-129,140
《贵州书院史》以贵州书院与地方文化变迁为历史视阈,深入研究了贵州书院文化的发展和流变,深刻揭示了贵州书院历史变迁的动因、贵州书院时空分布及基本特征、贵州书院的讲学风采、贵州书院在近代中国的嬗变、书院文化对贵州社会历史发展和近现代教育发展的影响,为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贵州书院史和贵州教育史的研究奠定了相当的基础,是区域书院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史上,福建书院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与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福建书院研究的进展,因其文献整理的滞后而相对迟缓。为了拓宽与加深福建书院研究的视域与深度,全面系统地发掘、收集、整理福建书院文献,具有不可或缺的启示津梁、嘉惠士林的作用。明清福建书院文献是一座充满书香的巨大福建历史文化遗产,它集中而翔实地记录了福建古代书院的发展历程、生员规模、教育理念、授学方式、培养水平、藏书刻书等情况。不仅对还原古代福建书院的历史面貌与发展规律,揭示古代福建书院的教育成就与文化贡献,彰显古代福建的学术思潮、人文精神与社会风尚,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福建传统书院的复兴与新时代书院的建设,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岳麓书院是培养湖南人才的摇篮 ,人们在谈论岳麓书院著名弟子时 ,往往将黄兴名列其中。其实 ,黄兴从未进入岳麓书院读书 ,不是岳麓书院学生  相似文献   

12.
石介是宋初著名学者,对宋代文教事业有开拓性贡献。泰山书院是在石介的努力下开创的,在中国教育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石介既是书院的组织者也是该院的名师之一,他不仅为书院延揽名师培养大批优秀人才,也为宋初儒家文化的复兴及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他的教育思想和办学模式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作为对“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均产生过重大理论影响的思想家、书院教育家,李觏充满“庶民”特色的“礼”论以及他以“礼”论为基石的书院教育思想,在当时产生了重要的学术、政治影响,并且在教育价值取向问题上取得了理论上的突破,使庶民不再是单纯的“被教化者”,而在属于自身的教育需求方面有了真实的价值担当。这反映在他与胡瑗关于“民之于礼也”问题的争论当中,这一北宋书院教育史最重要的公案使得李觏与胡瑗以及后世理学家在教育价值取向上的理论分歧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受宋代书院之风的影响,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考中进士的邓符协在致仕后移居东莞县屯门镇桂角山下的岑田(锦田)村,眼见锦田虽然风景优美,但文化落后,教育欠发达,故创办了力瀛书院,首开深圳地区聚众讲学开了先河,在深圳地区培育了不少英才,发展了地方丈化教育。自力瀛书院后,新界各大小乡村纷纷设立大大小小的书院、馆、塾书室等学舍,令当地文风大盛。  相似文献   

15.
人们对书院的界定直接影响着一地书院数量的考证。池州历史上一切真实存在过的书院,无论其官办或是私办,抑或是个人隐居读书之处,对池州区域文化均产生较大影响,也为池州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6.
孔子弟子澹台灭明,学成后南游至江,居于楚,葬于豫章东湖之滨。历代儒家称其为:“刚方正大之士”。江西南昌儒学自其始。豫章城内向有东祠祀灭明。澹台祠亦称友教堂,明代建为友教书院,并有讲会之设,清初为江西四大书院之一,清末改为学堂。  相似文献   

17.
兰山书院设于甘肃省会兰州。本文介绍了该书院从1735—1906一百七十年的历史,包括屋宇、教官、藏书、学规、生员等情况。对吴镇、张美如、张澍、张国常等院长的贡献,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书院制度建立于宋代,历经元、明、清三代,不断完善、发展。贵德河阴书院是应政治需要,于清中叶建立起来的。清中叶时期,国力的强盛也为河阴书院的兴建创造了经济条件,并为贵德地区的教育带来一线生机。河阴书院的繁荣给当地的民族文化带来冲击,并使民族文化在与中原文化冲突中相融合,进而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9.
李治幼年在元氏县学读书,经历了金末元初改朝换代的社会动荡,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晚年隐居元氏封龙山,聚徒讲学,重建了封龙山书院,继承和保护了中原文化。  相似文献   

20.
书院和"学为己"的书院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大连图书馆创办白云书院。本文从对我国书院的情结,说到兴办白云书院的原因;强调“学为己”的书院精神,结合现今的实际,制订学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