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村级换届选举是农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村民自治的前提和关键。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农村团员青年对村级选举有较高的政治认知水平和比较积极的政治态度,政治参与行为趋向理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服从性参与比例较高,委托投票现象较多;政治冷漠隐性存在,法治意识尚待加强;政治参与过程中团员意识不明显,团员政治特征隐性淡化等。这表明,进一步加强村级换届选举的程序化建设,推进青年委员专职专选的制度构建,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多形式多渠道培育农村选举文化和法治文化,创新新形势下的团员意识教育,是我们今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村委会选举作为村民自治的核心和基础,对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然而实践中仍存在着种种问题。观察普洱市思茅区第三届村委会换届选举,政府介入、精英动员、利益主导是解读选举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3.
本对一个村庄的选举过程进行了描述,认为选举是村庄政治场域建立最为集中的表现。选举过程中包含规则竞争和策略运用两个方面,前一个国家占有主导权,后一个则是村治精英的主要角逐场。本指出,村庄性质的判断前置于村庄政治研究,是对村庄治理研究丰富性的一种化约,不利于村治研究进程。因此在国家中心主义、社会中心主义和制度中心主义三种范式中,抽取策略作为研究中心,以观察其最后导入制度抑或回归事件,是引入场域作为研究框架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村民选举中的竞争:对浙江个案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村委会选举中的竞争程度是政治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本以浙江为个案,从村级选举的激烈程度、竞争方式以及影响等方面,论述了椟选举相对城市各种选举来说,更具有真实性和现实意义;并通过对村民选举竞争激烈性的探讨,认为乡村民主化确定在农村逐步落实和扎根。  相似文献   

5.
村“两委”是村中国共产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自治委员会的简称,习惯上前者简称为村支部,后者简称为村委会。目前村“两委”选举仍然面临很多问题。通过在河北省M村进行访谈,笔者将M村中的具体现象与换届选举联系起来,了解选举、人员以及制度方面存在的困境,厘清村“两委”选举困境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探讨解决村级换届选举所存在的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三年一届的村委会换届选举已进行了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的实际状况究竟如何?以池州市第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为例,笔者认为,农村民主选举从形式到实质内容、从观念到具体运作,获得了实质性看得见摸得着的进步.民主选举已成为乡村社会生活的部分,成为中国民主政治的生长点和田野希望.必须及时总结换届选举经验,加强和完善选举的制度安排,科学规范和指引选举操作,把村委会选举一届一届扎扎实实地搞下去.  相似文献   

7.
浅析西方国家选举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举制度是中学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制度是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有合理成分,也有存在的问题。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与中国选举制度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修改前,我国农民政治权益保护存在着诸多问题,新选举法最大的亮点就是删除了农民在选举权上的"四分之一"条款,一步到位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修改后的选举法首先在2011年到2012年的县乡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中得到实施,它的实施无论是对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还是对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推进都有重大意义,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如何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完善选举制度,更好地保护农民的政治权益,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实行后,村治精英和村民都获得了法律赋予的治理村庄的政治资源,成为决定农村治理成败的重要因素。村治精英是村民选举产生的带头人,主导村庄发展的方向,村民是实施村庄治理的决定力量,在实现村庄治理目标中发挥主体作用。本文通过对村庄治理的动态研究,从精英权威和民主参与关系的视角,探索精英主导与村民参与有机结合的村治模式。  相似文献   

10.
选举作为重要的政治现象,在几千年的人类政治文明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是较早践行真正民主选举的政治力量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局部执政的选举实践。当前学界对苏维埃政权时期选举实践和选举运动的研究已取得些许成果,然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忽略的视角却有很多。研读此时期的相关历史文献,对苏维埃政权时期的选举运动进行深入探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我国选举制度的源泉与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1.
随着村民自治的深入,农村利益分配模式的转换,村委会选举牵连着诸多利益。与此同时,破坏村委会选举现象也日趋严重,并呈现出贿选数额巨大、暴力手段猖獗等特征,并有愈演愈烈之势,直接威胁到基层社会的稳定。然而,现行法律框架体系对此的惩罚力度明显偏轻,难以产生威慑与教育作用。为此,刑法应该积极介入,将破坏村委会选举行为犯罪化,并配置相应的刑罚。  相似文献   

12.
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是我国农村民主自治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监督机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目前在农村基层选举过程中还还存在着不足。本文从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现状入手,针对目前农村基层民主现状进而提出完善相关法律、加强多方监督、正确选拔村官等完善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有力措施,为完善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村组合并背景下组合竞选制的张力与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组合并一定程度地改变了村委会选举的政治生态。不同村委会选举模式的适应性和承受力不尽相同。相比较而言,村委会"组合竞选制"更具张力弹性。为了适应村委会选举生态的改变,村委会组合竞选制在提名、候选人的审查、组合等环节和程序上需要进行调适和改进。  相似文献   

14.
选举文化产生于选举实践,成为选举政治的文化基础和历史图景,对选举发挥重要的影响;中国社会主义选举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具有先进性、人民性、创新性特征;构建中国特色选举文化是新时期建设和谐社会的使命与责任,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和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推动选举观念的培育传播和选举制度的完善实践,稳控选举文化的多元融合和渐变进程。  相似文献   

15.
我国选举制度改革三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不断改革选举制度,制定了1979年选举法,并对其进行了四次重要修正。同时,还对村委会选举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通过改革,我国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选举制度,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政治文明,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不断改革选举制度,制定了1979年选举法,并对其进行了四次重要修正。同时,还对村委会选举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通过改革,我国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选举制度,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政治文明,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村民委员会竞争性选举中,"贿选"现象愈演愈烈。农村选举中存在的"贿选"问题,妨碍了农村优秀人才的选拔,败坏了农村社会风气,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农村民主进程,已成为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一大障碍。"贿选"问题倘若处理不当,极易形成危害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村委会"贿选"主要有地域差异性、形式多样性、主体团队性、手段隐蔽性等特征,文章通过分析"贿选"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治理"贿选"的对策,认为从法律界定、理顺乡镇府与村委会关系、规范村委会民主选举程序等方面采取措施可以有效遏制"贿选"现象的蔓延。  相似文献   

18.
乡村选举是乡村社会中既有的多重力量互动的过程,包括政府组织的运作、党组织的意图、村干部的人情关系、村民的偏好等要素都影响着乡村选举的产生、变化和结果。乡村选举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候选人的产生,候选人的海选推举、票决、提名到最终确定牵涉了前述的多重力量的互动,候选人就是在这个复杂互动的网络中产生出来的。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了乡村选举的政治性内涵。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选举制度的确立,以1953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颁布为标志。从研究新中国第一次全民普选入手,是深化对这一制度认识的一个途径。照顾少数民族选举权,规定中共党组织、民主党派、选民或代表的联合提名权以及选区划分、选民登记、代表候选人提名、投票与计票制度等选举运作程序与环节的规定,基本上为1954年宪法所确认,而且大都沿用至今。1953年选举法及其实施为新中国选举制度的确立及发展创造了初步的历史经验,无疑对于今天的选举实践,尤其是整个国家基层民主建设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