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李旻 《高校教育管理》2001,23(3):111-117
马相伯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爱国民主人士,先后创办了震旦学院和复旦公学.其教育目的是为了救国,教育内容注重科学,教育方法重在培养学生的自由研究、演讲等能力.这些思想对今天的教育事业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复旦大学的前身是复旦公学,而复旦公学的原名是震旦学院。一九○二年冬,马相伯创办震旦学院于上海徐家汇,他酝酿多年的办学宿愿,终于实现。一八九四年冬,甲午战败,外御无策。有识之士提出要废科举,兴学堂。马相伯“概清廷外交陵替,一不知公法,二不习制造”,有意为国家培养翻译人才。一八九六年,梁启超来沪办《时务报》,就近向马相伯、马建忠兄弟学习拉丁文。戊戌变法时,梁启超报请设立编译学堂,特邀马相伯主持其事,旋因变法失败而止。  相似文献   

3.
文摘     
“复旦”之名,取之于《尚书大传·虞夏》“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其寓意是颇堪回味的;而“复旦”之名的直接来由,又意味着“复我震旦”之义.1903年,马相伯以徐家汇老天文台为校址建立了震旦学院,但学院创办未久,法国教会便攫夺校政,这使马相伯愤慨至极,他怒而辞职,同学们也搞下校牌,  相似文献   

4.
马相伯(1840年-1939年)是中国近代史上在教育、宗教、政治等领域都有卓越贡献和重要影响的人物。作为教育家,他是震旦学院和复旦公学的创始人,公教大学的主要设计。他还联合章炳麟、梁启超等人,以法国阿伽代米(L’Academie Francaise)为参照对象,发起创建了中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函夏考苑。作为一位天主教教徒,他是宗教改革家和中国教会自主运动的先行。  相似文献   

5.
《山东教育》2003,(26):61-61
学校的成立与创始人现行“复旦大学”校名四字行草,是毛泽东题词。“复旦”两字,取自《尚书》“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之名,是马相伯的助手于右任选出提议并被采用的。复旦大学礼堂名为相辉堂,以纪念学校创始人马相伯、李登辉。1902年,马相伯捐出巨额家产———松江、青浦良田300O亩,在上海徐家汇创办震旦公学,但不久该校就被法国在华教会势力所控制,学生愤而全体退学。在全校师生及严复等社会名流支持下,于1905年在上海吴淞镇创立复旦公学,马相伯为校长,李登辉起初为总教习,后来为教务长。马相伯出身于世代天主教家庭,通晓多种外语,爱好数学…  相似文献   

6.
1905年9月4日,复旦公学开学。复旦公学是复旦大学的前身。“复旦”二字由创始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选定,本意是“恢复传承震旦公学”之意,后取《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中“复旦”二字之意,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  相似文献   

7.
周文 《现代教学》2009,(5):F0002-F0002
上海市复旦中学是一所历史名校,与复旦大学同根同源。学校前身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马相伯创办于1905年的复旦公学。学校经历了“复旦公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复旦中学”三个历史发展时期。孙中山先生曾经是学校的首席校董,严复、于佑任、邵力子等著名学者和政治家是复旦中学的创校先贤。多年来,复旦中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文化名人、名师,培养了十多位院士,输送了数以万计的国家有用之才。  相似文献   

8.
走近复旦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复旦"两字由学校创始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从《尚书大传·虞夏传》名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中选取。1917年复旦公学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内迁重庆北碚,并于1941年改为"国立"。1946年学校迁回上海江湾原址。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复旦成为文理综合性大学。此后,学校  相似文献   

9.
《河北自学考试》2011,(2):58-58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复旦”二字由创始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选定,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  相似文献   

10.
论马相伯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活跃于宗教、政治、教育三重领域的马相伯,是中国近代三所大学(震旦学院、复旦大学和辅仁大学)的创始人和发起者。他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长期探索,以及由此而深入思考的近代大学理想、教育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等问题,均对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一考定终身"的高考特征助长了课外辅导市场的繁荣,更衍生了学生和家庭负担过重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因此,韩国教育部不断深化高校入学制度改革,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多元化评价学生。在此过程中,政府还持续优化制度、人力、实践和意识驱动策略,基于此,以"学生簿综合招生"为主的自主招生制度逐步得到推广。尽管该政策推行后暴露出教育公平问题依旧堪忧、大学获得"伪自主权"、学生和家长负担依然沉重等问题,但是此项政策有利于优化高校招生制度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力量是学校,学校建设的重点任务是推动有效学校的持续改进。传统学校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教育发展形势的需要,推进学校管理制度的变革成为时代之急需。学校管理制度和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紧密相关。学校管理制度变革的前提是通过大力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切实保障学校法人的办学自主权,让学校真正成为办学主体,让政府回归监管者本位。学校管理制度的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主体从复杂系统的方法论视角对学校系统进行全方面的组织再造,以提高学校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孟二冬精神与大学生职业理想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孟二冬精神和大学生职业理想内涵,论证新形势下高校发挥孟二冬精神的育人功能,加强大学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时代意义和主要内容,并以宿州学院孟二冬文学院为例,阐述加强大学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4.
大学自治在促进西方大学独领风骚和昌盛不衰的同时,也对中国大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高等教育法》规定了大学一系列的自主权利,亦为大学自治奠定了法律基础。文章从法理学的角度阐述了大学自治的合理性,有助于加深对大学自治这一基本的大学制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高等师范院校在校师范大学生,作为未来教师主体,对随班就读特殊儿童的接纳态度是影响随班就读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问卷调查,对泉州地区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各专业在校师范大学生接纳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态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在校师范大学生对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态度较积极、正面,但局限在特殊儿童上;不少师范大学生对随班就读缺乏深入认识,态度更倾向于消极;随班就读相关课程的学习对接纳态度没有显著影响。通过访谈,重点探讨泉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在非特殊教育师范专业开设特殊教育课程的成效与不足。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直接影响到微观教育活动的效率和宏观教育格局的平衡,还间接影响到其他社会子系统的协调发展。大学教育资源配置的主导力量为政府力量、市场力量和大学力量,三者相辅相成,具有不可替代、功能互补和相互制衡的作用。要实现大学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应制订科学的发展规划,构建大学教育资源约束制度,实现教育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增强大学办学自主权和提高大学的办学效益。  相似文献   

17.
在对英国开放大学、美国凤凰城大学、印度英迪拉·甘地开放大学、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等四所典型远程教育高校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国际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的特色,提出了对中国特色开放大学建设的借鉴,即:加强开放大学的立法研究,做好开放大学的大学定位,落实开放大学的办学自主权以及建立第三方的质量保障体系等。  相似文献   

18.
在南方科技大学办学思路的分歧中,"规律论"者们所拟遵循的规律,不是大学上位的应该拥有自治权的规律,而是下位或中位的具体如何办学的规律。"国情论"者们所顺应的国情,是行政权力干预大学事务的习惯或传统,而这正是南科大创办时意欲克服的弊端。其与自己初衷相悖的现象,表明大学制度的改革极其艰难。南方科技大学"内忧"的启示为:让大学成为完全独立的教育和学术机构,让教师和学生成为大学中真正的主人是大学改革的真正方向。  相似文献   

19.
课外阅读是大学生课堂学习之外的"自留地",文章对温州大学瓯江学院的大学生课外阅读倾向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对了解和掌握当前高校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倾向,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校教师入职培训必要性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高校新进教师的入职培训非常必要,本文从三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从"高校学生"到"高校教师"的转变来分析我国高校新进教师的职业准备状况,二是从"职前教育"到"职后发展"的过渡来分析高校新进教师的入职期特点,三是从"精英高等教育"到"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分析我国高教质量建设面临的挑战,三个维度的分析都说明我国高校新进教师的入职培训必要且任重道远,值得关注,急需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