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江苏高教》2012,(4):156-158,4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坐落于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历史文化名城南京,隶属于江苏省旅游局,是专业培养旅游人才的公办全日制高职院。其前身是南京旅游学校和金陵旅馆管理干部学院,分别成立于1978年和1989年,被业内誉为"中国旅游人才摇篮"和"中国酒店业黄埔军校"。2001年两校合署办学,成为江苏省旅游业最主要的人才培养基地。2007年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并报教育部备案,正式转制为南京旅游职业学院。  相似文献   

2.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应用越南语教学团队”成立于2000年,该专业是广西高职高专院校中开设越南语最早的专业,团队成立至今坚持以服务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建设为目标,突出跨国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培养了近800名应用型越南语人才。  相似文献   

3.
<正>创新改变一切一切皆有可能江苏省镇江中学前身为镇江知府王仁堪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创办的南泠学舍(书院),曾在相当长的时期被誉为"古润最高学府"。学校秉承"一切为民族"的校训,以"培养有深厚文化教养的现代中国人"为办学宗旨,坚持"科研兴校、特色立校、名师强校"的办学思路和"创新改变一切、一切皆有可能"的学校精神。如今,依托"以人的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初步形成了动手实验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两大特色。  相似文献   

4.
纵观中外古今历史,对于人才的重要作用早有共识。进入新世纪,人才正成为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国家之间的竞争正日益演变为人才的竞争,人才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因此,2003年12月19日——20日,中央召开了新中国成立54年来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把人才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揭示人才与国家富强的内在联系,可见,人才对于当今快速发展的中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清朝思想家、教育家颜元,从1658年开始设学执教,到1704年逝世于习斋学舍,其教育生涯长达47个年头。40多年的辛勤耕耘,颜元不仅培养了大批学生,成就了一个学派,更为重要的是,他开创了中国教育的新纪元,使中国的学校从“理学教育”和“科举教育”中解放出来,成为培养实用人才的基地。  相似文献   

6.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位于江苏省省会南京,隶属于江苏省旅游局,是专业培养旅游人才的公办全日制高职院校。学院前身是江苏省旅游学校和金陵旅馆管理干部学院,分别成立于1978年和1989年,素有"中国旅游人才摇篮"和"中国酒店业黄埔军校"的美誉,在我国旅游业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1年获江苏省政府批准,两校合署办学  相似文献   

7.
北镇市高级中学是辽宁省首批重点中学,是辽宁省示范性高中。学校成立96年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有着"兴贤育才,状元摇篮"的美名。近几年,新一届领导班子在郭云峰校长的带领下,归纳传统经验,探索发展方向,整合现有资源,提炼办学思想,在办学特色和管理中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以人为本,文化引领"的办学理念。学校在北镇市创建辽宁省教育强县(区)工作中,立足  相似文献   

8.
学校概况 北京联合大学是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北京市属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其前身是1978年北京市依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0多所高校创建的大学分校,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紧紧围绕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建校以来,学校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为北京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应用性人才,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了"办学为民,应用为本"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宗旨和"面向大众,服务首都,应用为本,争创一流"的办学定位,以及"学以致用"的校训.  相似文献   

9.
一、越南高等教育的历史概况越南高等教育深受中国、法国、前苏联及美国的影响。自1986年“杜梅”政策出台以来,越南的高等教育开始建立权力下放、自主办学、私人办学和开放办学的新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越南的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为满足...  相似文献   

10.
在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正日益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历经十年的发展和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找到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即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实现了本科教育在发展模式和办学理念上的创新。作者结合自身所在学科,阐述了对于"构建研究型教学环境、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这一模式的理解,并就如何实现这一模式提出了相关对策,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探索了研究型教学环境中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求学湖南一师五年半、工作两年半,接受了现代的民本主义教育。毛泽东还主办工人夜学、担任湖南一师一附小主事、创办自修大学和湘江学校,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毛泽东早期的求学、教育实践对中央苏区的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中央苏区开展教育工作时,毛泽东等领导人根据早期的教育实践经验以及苏区实际情况,坚持群众路线而勤俭办学,坚持因时因地因校因人制宜而灵活办学,使得中央苏区教育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2.
1964-1965年是越南战争的关键性时期。美国在约翰逊的领导下实现了越南战争由“特种战争”向“局部战争”的转变。当时,中国作为越南民主共和国盟友高度注视着美国的每一步行动。对中国来说,它既不能容许自己的意识形态盟友遭受美国的侵略,特别是直接的地面军事进攻;又不愿在越南再与美国进行一场朝鲜战争式的较量。为了防止这两种局面的出现,中国对美国采取了威慑与克制并用的政策,基本上达到了自己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以其毗邻越南的特殊地理位置,在中国援越抗美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援助活动的前沿,在中国援越抗美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形成了其独特的面貌和特点。随着越战从特种战争、局部战争到战争"越南化"的逐步变化,云南也经历了战争初期的率先援助、战火重起时期的重点援助以及战争"越南化"和战争结束后的援助历程。  相似文献   

14.
华中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创建并发展起来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战期间,日伪不仅加紧对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封锁。而且还猖狂地进行各种走私活动,企图弱化我根据地军民的抗战力量。为保持根据地军民抗战经济力,华中抗日根据地政权非常重视反走私斗争,主要是针对粮食、毒品、货币和食盐等物资的缉私。通过强化缉私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健全缉私规章制度、构建高效廉洁的缉私队伍等一系列举措,有效地遏制了走私活动的泛滥,增强了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抗战实力。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缉私工作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其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省政府为了抢救战区学校,保存湖北教育的基础,将湖北战区各类公私立中等学校合并,组建“湖北联中”,统一迁往鄂西,鄂北后方各县。这是抗战时期湖北中等教育的一次重大战略转移和战略调整,也是湖北近代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本考察了这次内迁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经过。分析了其历史成效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6.
1862年英国人在香港成立的中央书院(Central School),不但对香港教育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对中国的人才培养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中央书院能够培养出这么多推动中国现代化的人才,与其独特的学制有很大的关系。论者多以为中央书院的学制是依据当时英国的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制定,这一论断并不成立。其实中央书院在中国和香港本地的特殊文化因素的影响下,自有一套独特的学制。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鉴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美、苏、中三大国的对外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推行尼克松主义,实行海外收缩,其重要步骤是对苏联缓和、结束越南战争和打开对华关系大门;苏联的勃列日涅夫则以缓和为手段,同美国展开争夺;中国为化解苏联在北部边境形成的威胁而准备打开对美关系大门。三国对外战略的调整使冷战出现了缓和的特征。在越南问题上,美国采取了边打边谈的策略,并诱使中、苏对北越施加压力。中国坚持原则,力促美国早日撤军。苏联为与美国作交易,对越南施压。美、苏、中三国在冷战中的互动作用是越战结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中央苏区的社会教育,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领导工农群众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教育实践,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新型教育,带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是为革命战争服务的教育,带有鲜活的战时特征;是以广大的工农劳苦大众为主要实施对象的教育,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它启示当代社会必须重视社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群众路线;必须灵活多样,勤俭办学。  相似文献   

19.
R.H. Tawney (1880–1962), a leading English economic historian and prominent socialist, was vigorously involved in educational reconstruction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For Tawney, the war was a war for social democracy. His ideals of social democracy formed a basis for his case for Public (independent) School reform and free secondary education for all. Despite thi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awney’s ideals and his perspectives on educational issues has not been addressed fully by historians and thus there has been a lack of a proper explanation for his often criticised sympathy for the public schools and his indifference towards the multilateral school. Hence, this paper aims to re-examine the link between them in greater depth. It concludes that, according to Tawney’s ideals of social democracy, the abolition of the public schools was not necessary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democratic educational system. Moreover, Tawney did not launch an attack on the tripartite system proposed by the Norwood Report of 1943 since it was not against his ideal of equality as long as different secondary schools were equal in quality and status. Equality, he believed, must be advanced through the raising of the school leaving age to 16 and the abolition of fees in all secondary schools. Thus, he laid more emphasis on the school leaving age and tuition fees than on the multilateral school. In brief, on various issues pertaining to secondary education, Tawney’s opinions and actions were deeply grounded in his distinctive ideals of social democracy.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越南战争期阃,中美苏三国的关系随着国际形势和国际利益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中国抗美援越是继抗美援朝后的又一次与美国进行非直接的军事较量.但在这场战争中.中国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处理外交事务.维护国家安全利益.本文拟以越战为背景来审视中国外交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