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智 《语文知识》2013,(1):44-45
文章选取《观世音应验记三种》中出现的"不肯"、"分"、"不觉"、"念"等四个词语在中古近代汉语中的某些特殊意义,订补了《汉语大词典》的释义和书证方面的疏漏,探讨了六朝小说《观世音应验记三种》在中古汉语词汇史方面的语料价值。  相似文献   

2.
罗海燕 《学语文》2012,(2):60-60
是"暗度陈仓",还是"暗渡陈仓"?字典家族中也出现了百家争鸣。为了弄清这一词语,我不妨做一回"书架上的老鼠",咬一咬嚼一嚼这个词!我查阅了30多部字典,有的是"暗度陈仓",如:《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有的是"暗渡陈仓",如:《汉语成语字典》、《中华成语词典》、《中华成语大词典》等。更有"度"、  相似文献   

3.
《汉语大词典》把"兔子"的第二个义项概括为"詈词",不够准确,可改为"被当作女性玩弄的男子,常用作詈词"。《近代汉语词典》、《红楼梦鉴赏辞典》等辞书的释义也不确或不全,当改写或补充。  相似文献   

4.
课程标准(原教学大纲)是指导各学科教与学的纲要性文件,在教学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林芝地区进行新课程改革之前,为了减少母语教学对第二语言教学的影响,笔者将《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高中段目标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四学段目标做了横向比较,发现两者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应用)学习"等目标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充分说明了汉语作为少数民族学生第二语言的特殊性。笔者认为,汉语教师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应该认真把握两种《课标》的异同,做到教中有数,并不断创新汉语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汉语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古俗字略》的主要工作是认同异体字,指明其间的"古"、"俗"、"通"关系。其中尽管有可取之处,但也存在不少疏漏。第二版《汉语大字典》对这些疏漏往往未加辨析就加以援引,由此造成了部分失误。举例分析并补正这些疑误,使其有益于《汉语大字典》的再次修订。  相似文献   

6.
《汉语大字典》与《汉语大词典》对于《楚辞章句》"皯黴黑也"的标点不同:前者在"皯黴黑也"中间没有断句,而后者在"皯黴"后点断。首先,因为要解释的词语是"颜色憔悴","皯黴"不应该是被解释的对象;其次,从古汉语修辞的角度看,"皯黴黑"当为同义连用,所以在"皯黴"后点断是错误的。作为一个编辑工作者,只有具备古汉语的基本素养,才能正确使用汉语工具书,甚至校正其中的错误。  相似文献   

7.
齐己诗中"钟陵"、"加餐"、"人群"、"减"、"日向"、"朗鉴"、"簇子"、"参差"、"依依"、"槎程"、"不能"等语词,《汉语大词典》等辞书或未予收录,或义项缺漏。尝试结合唐前及唐后文献进行考释,以补《汉语大词典》等之不足。  相似文献   

8.
考证近代汉语词语,"挣扎"、"扎挣"、"度用"、"明透"、"放开"、"事物"、"承担"、"解劝"、"添加"、"告禀"、"调教"、"考查"、"细心"、"心细"及"透明"15条。其中"挣扎"、"扎挣"、"度用"及"明透"5条《汉语大词典》未收,"放开"、"事物"2条《汉语大词典》释义不全,"承担"、"解劝"、"添加"、"告禀"、"调教""考查"、"细心"、"心细"和"透明"9条《汉语大词典》例证晚出。文中以详例指出,以供编者修订和读者翻检时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藏区高中目前使用的《汉语》教科书有些瑕疵,在此我指出来,和编者、教育战线的同行们共同研讨。高中第一册《汉语》第九课《荷塘月色》中有这样一句话:"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其中"楞"书上的注音是lèng",楞"在现代汉语中读léng,意同"棱",在这儿注音是四声,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读法。  相似文献   

10.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擐"读huàn音,有"贯穿,穿着"义。据《说文》之解释,据典籍之考辨,据合肥方言之旁证,认定"擐"古读为guàn,当是今所言"挎"之本字。又"擐"读juǎn音有"系"、"拴"义,据"擐"之字义源流,据书证及合肥方言,认定"擐"宜音guǎn,当释"绕,套,扣"。  相似文献   

11.
《马氏文通》作为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部汉语语法著作,一百年来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汉语语法学的发展,其开创意义早已为人们所认识,但其语法系统存在着一些矛盾之处。该文从"字类"(词类)、"词"、"位次"以及"句读"四个方面论述《马氏文通》语法系统的矛盾之处。  相似文献   

12.
《今昔物语集》的具格助词有四个"シテ""ニテ""ニシテ""ヲ以テ"。"シテ"前接具体名词,后续能动动词,表示工具。"ニテ"和"ニシテ"前接具体或抽象名词,后续能动动词,表示工具或手段。"ヲ以テ"前接具体或抽象名词,后续能动或使役动词,表示工具、手段、材料,用例最多且语义最为广泛。通过与汉语原典的比较发现,《今昔物语集》的具格助词用例所对应的汉语原典大都使用介词"以"字,由此可知《今昔物语集》具格助词的使用深受汉语原典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从"字起初作为动词产生,后来演变为介词,而"从"字的介词用法,在漫长的汉语发展史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本文尝试对介词"从"用法的历史演变做些浅显的探讨,主要对比"从"的上古、中古汉语用法和近代汉语用法。本文参考语料,上古、中古汉语是各时期文献,近代汉语以《红楼梦》为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陈雯 《文教资料》2009,(8):37-38
《老乞大》是古代朝鲜人学习汉语的一部会话书,是研究元末明初汉语的珍贵材料。本文以《老乞大谚解》为研究对象,对书中的语气助词"了"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收集,旨在展示元末明初人们对"了"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5.
《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汉语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是一种新的阅读理念,又是阅读教学实践的新形态。这种理念体现了阅读教学应从传统的讲解为主上升为"对话"为主。  相似文献   

16.
释“广”     
李湘 《现代语文》2010,(6):148-149
"广"在《说文解字》中本义是"依山崖建造的房屋"。然而"广"在不同时期出现过不同的读音,不同的读音又有不同的意义内容。本文选取三部有代表性的字典《说文解字》《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来诠释"广"字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7.
高迎泽 《语文知识》2010,(4):73-74,93
本文回顾了历代对《论语》中"老者安之"一句的几种代表性的解释,认为使动解释和被动解释都是不合理的,上古汉语中的"安"和现代汉语中的"安"在用法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不同之处是上古汉语中的"安"可以带原因或对象宾语,有及物动词用法。从句法的角度来看,古今汉语动词的价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8.
《汉语大词典》"调直"作单义项处理,曹小云先生《"调直"释义补正》增添了一义项。根据语言资料和方言用例,补充了"妥帖,完美"等义项,分列为五个义项。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據"字在《南部档案》中的不同表现为基础,对照《汉语大字典》和各种俗字典收录的"據"的俗体以及相关碑刻文献,勾勒"據"俗体演变的轨迹和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20.
《朴通事谚解》反映明清时期汉民族共同语的状况。其中意志类助动词"敢"、"肯"与敦煌变文和普通话相对比,可见它们的语义呈从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的趋势,其中引申意义变化较大,语法特征则与现代汉语更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