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雪芹使用俗语常常加以改造,使其更适合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教养,可以看出曹雪芹的确是运用语言的大师,他把俗语提升到新的层次.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造成喜剧性的重要因素。在小说《红楼梦》中,人物的语言具有喜剧性。这些语言既源于生活.又经过了作者曹雪芹的精心提炼,密切配合了小说中人物的个性特征和情节发展,增添了小说的喜剧色彩。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的语言代表了我国古代小说语言的顶峰,其人物语言描写个性化价值体现在塑造了生动形象的人物塑造和曹雪芹独具慧眼的创新与突破精神上。《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是全书发展脉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其中代表封建礼教的典范人物以及最后的悲剧命运,都更加深刻阐释了《红楼梦》。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的对话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的对话写作祝兆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对话描写是曹雪芹刻划人物最主要的方法。这不仅由于人物的对话在《红楼梦》描写语言总量里占了最重大部分,还由于作者赋予了全书四百多个人物──上至王公侯伯、贵妃宫监,下至三姑六婆、市井无赖──以独特的个性语言...  相似文献   

5.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的众多文学名著,莫不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来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读罢《红楼梦》,薛宝钗、王熙凤、林黛玉、晴雯等等便都活生生地浮现在你的脑际,挥之不去。曹雪芹是用什么办法把人物塑造得如此栩栩如生呢?曹雪芹用他那如椽巨笔,像拍电影的导演,调动了语言、动作、环境一切手段,让人物自身演绎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他一般  相似文献   

6.
左宏图 《考试周刊》2011,(80):20-21
在文学作品中,语言性格化是人物的阶级、出身、社会地位、生活阅历、文化素养、为人嗜好诸方面形象本质的再现。《红楼梦》里,四百余人之所以能有其独特的姿态,性格,就在于曹雪芹以客观的态度,给每个人物一种个性,让他们说出他们自己的话。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现存文本中,作者曹雪芹通过书中主要人物的诗词创作引用杜甫诗之语典、书中人物对话语言称引杜诗名句以及借宝钗、黛玉诸人之语评价杜诗等三种方式,将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名篇巧妙融入小说创作之中,不仅体现出作者曹雪芹对杜甫的推崇和对杜诗的熟知,在客观上反映出清代士人对于杜诗的接受程度,同时,对杜诗的传播也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曹雪芹和张爱玲都对小说中人物肖像描写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一方面,他们巧用工笔、对比手法及人物视角勾描人物肖像,彰显出人物肖像描写语言之同;另一方面,张爱玲又淡化主观评价,灵活运用意象.从而凸现出自己在肖像描写语言方面的独特构思与创造。  相似文献   

9.
曹雪芹是北京人、北京作家。这个认识意义重大。北京的"帝都文化"是《红楼梦》一书的文化渊源。不了解18世纪中叶的"帝都文化"就无法真正读懂《红楼梦》。曹雪芹倘若没有回到北京这段生活经历,今日我们所读到的《红楼梦》,极可能就真的是一本《风月宝鉴》或是一本《情僧录》。在语言文字方面,曹雪芹熟练地运用了含有广大北方地区语言中方言土语的北京话,使《红楼梦》中的人物语言雅俗相融、生动鲜活、字字传神,从而使这部小说脍炙人口、雅俗共赏。所以说,《红楼梦》是一部京味十足的小说,而且是京味小说中的典范之作。红学中的一些问题争论不休,恐怕是与不熟悉或没有考虑帝都文化背景有关。"帝都文化"问题,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论《红楼梦》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及其英语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人们熟知的人物。曹雪芹用他的生花妙笔传达了人物的情感、性格、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世情百态。王熙凤作为书中的主要角色之一,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而她的语言更是独具特色。文章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分析译者是如何传达原作风貌,再现人物形象的。  相似文献   

11.
一 引人入胜的生活画面 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在其光辉巨著《红楼梦》中塑造了一系列典型人物,并通过他们来反映当时的社会。书中虽人物众多,然而他们性格各异,栩栩如生,可以说达到了呼之欲出的程度。作者成功的原因很多,其一是他很少对人物进行静止的描写和理性的分析,而是用高超的技巧去描写人物的行动、语言和心理,并善于通过生活画面的描绘完成人物的塑  相似文献   

12.
1920年,胡适鉴定李祖韩藏所谓王绘"曹雪芹小像"时,指出画像上的人物不是曹雪芹.1950年,当这幅"小像"被作为曹雪芹的画像到处发表时,胡适首先出来做了辨伪的工作.从此,围绕"小像"上的人物是否为曹雪芹,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而大多数研究者也不再相信这幅画像是雪芹画像.研究"胡适与‘曹雪芹小像'"这一论题,更重要的是努力学习胡适的治学精神.  相似文献   

13.
1920年,胡适鉴定李祖韩藏所谓王绘“曹雪芹小像”时,指出:画像上的人物不是曹雪芹。1950年,当这幅“小像”被作为曹雪芹的画像到处发表时,胡适首先出来做了辨伪的工作。从此,围绕“小像”上的人物是否为曹雪芹,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而大多数研究者也不再相信这幅画像是雪芹画像。研究“胡适与‘曹雪芹小像’”这一论题,更重要的是努力学习胡适的治学精神。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 ,曹雪芹的《红楼梦》塑造了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 ,人物之间的关系完美而复杂。其中贾宝玉、贾兰、薛蟠实际上是一个互相参照的阅读体系 ,即贾宝玉是“中间人物” ,而贾兰、薛蟠是两个极端。作者曹雪芹于此三人上着墨不均 ,但因为有了互相参照进行阅读的可能 ,从而使三个人物 (尤其是着墨较少的贾兰、薛蟠二人 )都得到了很好的性格表现  相似文献   

15.
关于《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语言艺术大师曹雪芹,在黛玉初进贾府,刚入贾母房间,就把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组织进一片哭的海洋之中。其中有贾母、黛玉、宝玉的一类哭,有王夫人等和王熙凤的一类哭。作者用简约的文字、通俗的词语,把各类人物的哭写得各具特色,言简语约、入木三分地揭示出各个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而且显示着不同的内蕴。从文中关于哭的这种“言浅而意深,用常而得奇”的描写,足见曹雪芹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当中的一朵耀眼仙葩,《红楼梦》中包含着作者曹雪芹丰富的文学理论观点。这些观点在《红楼梦》中以多种方式展现出来:作者代人物所做的诗作,借人物之口直接表达,作者匠心独具的构思运笔。小说中林黛玉和薛宝钗不同体裁和风格的诗作与林薛二人的性格气质有着内在一致性,贯彻了曹雪芹文如其人的观点;人物对"师古"和创新的看法直接体现了曹雪芹的文论观;此外,小说中还体现出曹雪芹对文学创作中"灵性"、天赋与学养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利用中国汉语表达含蓄的优势,把一些想说而又不敢说的字眼很模糊的表达,来传达他的思想,就以人物命名为例,应该说曹雪芹为人物命名费尽了心思,他既要考虑人物的性格、身份,又要涉及人物的命运。他让登场人物的名字和名字蕴涵的意味运用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塑造了众多娇美多姿的少女形象,薛宝琴就是这个芳香美丽女儿群中一个特殊的人物。在众女儿“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悲剧中,宝琴算是悲剧色彩很淡的一个,是一位集天地之精华、万物之灵气,有独特性格魅力的聚合了大观园中各出众女儿优点的女子,是红楼世界中唯一接近完美的人物。在她的身上体现了曹雪芹关于至善至美的人的最高体悟,表现出曹雪芹的审美理想,她是曹雪芹在缺失里营造的完美。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人物的命名,是中国人命名的艺术地再现。它既遵守中国人命名的规范,同时又有作家曹雪芹的艺术创作上的需要,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曹雪芹通过《红楼梦》人物的命名取号,选姓定宇,为小说人物涂上了艳丽夺目的色彩,成为全书艺术构思时不可缺少的艺术细胞。  相似文献   

20.
焦大是《红楼梦》里的一个特殊人物,明确作者曹雪芹对其人物设置的匠心之处,对理解、感悟《红楼梦》背后的人生哲理大有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