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林 《新闻实践》2005,(4):F002-F002
人民日报新闻版今年以来改革力度很大,在前年、去年设立《视点新闻》、《体育》新闻版的基础上,今年又增加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块新闻版。这五个新闻版已经使人民日报的脸变了,变得更好看了。下面是对近期经济新闻版一组报道的版面处理作一评析。3月15日、17日,人民日报经济新闻版分别刊登了经济部记者彭嘉陵采写的《直面煤矿安全》上下篇文章。这是一篇针对性、启发性很强的文章,而编辑的版面处理尤为值得一提。编辑在版面处理上利用"下篇提示"和"上篇回放"的视觉形式(见版面一、二),融入了"推"意识。"推",有推动、推出、  相似文献   

2.
张诗婷 《东南传播》2016,(9):138-139
在经济新常态提出的背景下,人们有必要加强对经济新闻的认知。纵观经济新闻的发展,人们对经济新闻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拓展延伸,经历了一个从"经济事实—政治视角"到"经济事实—经济视角"再到"多元事实—经济视角"的叠变过程。在肯定经济新闻发展的同时,也有一些潜在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3.
一直来,晚报以"软些软些再软些"为风格,因此不少人认为"硬新闻"是晚报的大忌,晚报的经济报道也是如此。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硬新闻"成为晚报读者所必需。那么,在报道时,如对经济"硬新闻"进行软处理,不但不会影响晚报的风格,反而使晚报成为经济"硬新闻"的有效载体,从而也更有效地体现新闻报道的多样性特点。一、晚报经济"硬新闻"软处理的条件现有的条件表明,晚报已具备了经济"硬新闻"软着陆的起码条件。经济"硬新闻"已成为晚报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是采编人员素质提高。采编人员对经济新闻有了更敏锐的感觉,特别是新一代的采编人员,他们本身就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对经济现象和事件有着更深的体会,并具有一定的经济理论知识。因而由他们来操作经济"硬新闻",往往能与读者贴近。  相似文献   

4.
新年伊始,我们新闻摄影月赛栏目的编辑向广大新闻摄影工作者和热心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和美好的祝愿。新的一年,大家会有许多新的打算,也更想知道新闻摄影月赛栏目有何变化。我们说:既有变化也无可变。如果说变,那就是期期新闻照片的内容与质量要变,期望变得更丰富、更精采;所谓不变,就是我们同月赛栏目的热心读者和供稿者的友情和交流不变、不断。进入90年代,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也发展到了新时期,纪录伟大祖国深刻的变革、重大建设成就和时代  相似文献   

5.
New Journalism有译"新新闻学"或"新兴新闻学"的,也有译"新新闻写作""新新闻报道"或"新新闻报道文学"的."新集纳主义"是音译,是介于新闻和小说之间的一种写作体裁,意译以"新新闻写作"较好.本世纪60年代,美国文艺评论界流行过"现实与虚构混合"的理论,认为要真正反映现实,最好是用新闻的形式报道真人真事,但可以采用形象化的艺术手法,即用虚构的手法来写,于是兴起了"新新闻写作".这类作品的作者,被称为"新新闻记者"."新新闻写作"是用小说的技巧、文艺的笔法,报告所见所闻,既采用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题材,又允许作者在描写事实  相似文献   

6.
为什么现在有些经济新闻没人爱听呢?是听众不需要经济新闻吗?客观上似乎讲不通。因为经济新闻反映了人民直接从事的物质生产劳动,是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的一个主要方面还在于有些经济新闻在写作上平淡、呆板、枯燥无味。要把经济新闻写活,就必须有创新意识,把握住经济宣传特点,注意事物本身的特征,提高写作技艺,才能走出经济新闻写作创新的成功之路,才能变枯燥无味为形象生动,变艰涩难懂为简明通俗,变角度单一为角度多变。  相似文献   

7.
沈春华 《青年记者》2016,(32):34-35
传统译论下对新闻翻译的研究,多数停留在文本层面的技巧探讨上,忽视了"超文本"因素对新闻翻译的制约和操纵.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传统译论下"忠实"的概念受到了强烈冲击.上世纪80年代初期,勒菲弗尔在一篇文章中讨论了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作品的英译,在该文中提出了"折射"(Refraction)概念,指出"折射"就是为适应不同读者对作品进行改变.80年代中期,他又将"折射"变成"改写"(Rewriting).①《国际新闻翻译》(Translation in Global News)一书的作者比尔莎和巴斯奈特(Bielsa & Bassnett)对该理论大加赞赏,认为它为新闻翻译带来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这是一个全新的社会转型期,新闻传播随社会的转型而改变,其间新闻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生活化、平民化、深度化等特点."民生新闻"的兴起、经济新闻的崛起、时政新闻的新变、娱乐新闻的兴盛,构成此期的新闻报道新框架.这一时期新闻传播也发生了种种迷失.  相似文献   

9.
<正>从传播的情况来看,经济新闻在广大受众心目中所处的位置并不尽如人意。许多经济报道只是有关行业或单位的领导人感兴趣,广大群众对之则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美国著名记者威廉提出,新闻作品应该"不但能给读者提供信息,并能使读者对之感兴趣"。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我们的广大读者一方面抱怨经济新闻"没看头",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他们又在密切关注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关注着个人和家庭经济生活的变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新闻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但常规的经济报道大多乏味枯燥,很难吸引读者的眼光。本文从经济新闻有故事、深入采访挖故事、"硬中找软"讲故事等三个方面,阐述了用讲故事的方法写新闻,才会"有血有肉",也更能打动读者,从而起到广为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选角度,本是新闻写作的"老生常谈".正因为是老话题,才有必要"常谈",才更显得重要.缘由在于:现实生活千差万别,决定了新闻事实千姿百态,报道角度也必然千变万化.但是,不管怎么"变",总有规律可循.拙文想探讨巧选角度能出新的"门道".  相似文献   

12.
在媒体变革和不断融合的环境下,媒体的开放性和传播的自由化,使得人们的思想日趋多元化,其行为的差异性也日益增强。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各种观念相互碰撞,是当今时代的特征。新媒体时代,虽然新闻的表达方式有所转变,但新闻导向不能丢、不能变。传统媒体更要"坚持自己的坚持";社会舆论更需要有一个"主旋律"来定音,传递正能量;媒体从业人员,更应该坚持核心价值观,用道德和法律规范行为。  相似文献   

13.
宋竺军 《新闻传播》2010,(5):116-116
时代在发展,新闻信息传播渠道日趋多样,新闻采写工作也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不管如何千变万化,新闻工作者的根本诉求不能变,新闻工作者的本色不能变。新时代的发展更需要强化新闻工作者的过硬素质。  相似文献   

14.
孟祥红 《今传媒》2011,19(1):168
如何让经济报道更耐听、更耐看、更"亲民",成为经济报道记者一直都在思考探索的问题。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从保障和改善民生角度采写经济报道,做强做深民生经济新闻,应该是改变经济报道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根据许多读者、特别是市县报同仁的建议,本刊从这一期起开设<新闻讲座>专栏. <新闻讲座>讲的是新闻采编业务中的ABC."ABC"之所以还要讲,是因为今日的"ABC"与传统新闻学中的"ABC"已有了明显的变化.许多采编人员看到了其中的变化并付之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有的虽感到有变却不知为什么变,也有的则不知其变而囿于旧的方法.当然,还有的变是"变"了,但把一些应遵循的规律、好的传统丢了.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媒体的全球崛起,特别是互联网、手机的普及与广泛影响力,新闻的生产和传播逐渐转向全媒体化,这对高等新闻传播教育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诉求。细枝末节的调整已经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传媒实战要求,新闻传播学教育必须注入适应媒介融合的新内容和新方式。要凸显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特色,彰显职业导向、技能为本、应用优先的培养思路,必须结合媒介技术发展和媒介内容生产变迁的实际,确立全媒体的培养方向。这需要五个维度的探索:变分类为融合,打造"全时化"教学体系;变封闭为开放,强化"传媒现场"实训;变集体为个体,探索"个性化"培养路径;变单一为多元,建设"双师型"师资团队;变传统为现代,拓展"媒介化"教育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17.
杨德豫是我国著名的英诗翻译家,他不仅译作丰富,更有其独特的译诗技艺。本文介绍了杨德豫的生平,着重介绍了杨德豫的译诗风格,并从形式、音韵及注释三个方面,详细评论了杨德豫"以顿代步"的译诗方法。  相似文献   

18.
新闻传媒是社会的晴雨表,中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新闻报道视野空前开阔,经济新闻成为一枝独秀,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经济新闻摄影报道也成为各种传媒的重中之重.然而,长期以来,经济新闻摄影报道给人留下的印象都是枯燥无味,"经济新闻不好拍"成为业内不争的事实,许多摄影记者对经济题材感觉到无从下手.那么,怎样使新闻摄影报道更"可亲","可近","可爱",《深圳8.10股潮》或许能给我们启示.  相似文献   

19.
经济评论是经济类新闻媒体的旗帜和灵魂。近些年,各新闻单位高度重视经济评论工作,取得不小成效。然而,在社会思潮日益多元,舆论生态发生深刻变化的当下,新闻媒体的经济评论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让主流媒体的经济评论更有力量、更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念好"短、实、新"的"三字诀",在"适时"、"适度"上下功夫,从而真正引导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舆论发展。  相似文献   

20.
尹兴 《青年记者》2012,(32):7-8
"新闻媒介是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乃至社会生活等各个触角的最佳表现渠道。现代英语中,新词语的出现与这些领域里产生的新事物、新问题、新现象等无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①然而,在面对原汁原味的新闻英语词汇时,如何充分发挥译文语言(targetlanguage)的优势,成为新闻英语翻译中捉襟见肘、顾此失彼的最大误区。翻译中的"译语优势论"所谓发挥译文优势,"其成败关键,在于得作者之志,用汉语之长,求近似之效。不得作者之志,当然不可以自由;不可自由而自由,那是乱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