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清刘熙载所著《艺概》,多角度地探讨了文艺内部的规律性,是一部近乎纯艺术的“艺论”专著。它“举此以概乎彼,举少以概乎多”,论述问题多中肯綮,是晚清艺术理论的高峰。《艺概》由《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六部分组  相似文献   

2.
《艺概》是近代经学家、文论家刘熙载(1813—1881)谈艺的著作.其写于同治癸酉(1873年)仲春的《自叙》中说:“余平昔言艺,好言其概,今复于存者辑之,以名其名也.”据此,我们不但可以明了《艺概》书名的来历,还可断定此书撰定于刘氏晚年,是他生平谈艺的言论汇辑.《艺概》一书包括《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六个部分,是文艺通论的总汇巨著,包含有一系列关于文艺的基本原理的精湛论述.  相似文献   

3.
清代文艺评论家刘熙载《艺概·赋概》论及司马相如赋时说:“相如一切文皆善于驾空行危。其赋既会造出奇怪,又会撇窅冥,所谓‘似不从人间来者’此也。”所谓“奇怪”“窅冥”云云,无非是说相如之赋运用了奇丽梦幻的神话素材,写的是非人间的仙界神境,故武帝谈其《大人赋》,竟“飘飘然似游天地之间意”。早在汉代的司马迁也说相如之赋“多虚辞滥说”,晋人挚虞《文章流别论》也批评相如赋“假象过大”,说的都是艺术夸  相似文献   

4.
《艺概》一书是清末学者刘熙载(1813—1881)谈文论艺的汇钞,撰定于他的晚年,凝聚着他多年从事学术研究和写作实践的心血结晶。全书包括《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和《经义概》六个部分,虽各自独立成章,却又珠联玉缀,妙理相通,大都直接或间接地论及了写作问题。《经义概》是专论治经和八股文写作的,就其整体内容而言,已没什  相似文献   

5.
刘熙载有一部著名的文艺与美学的理论著作《艺概》。《艺概》分为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六部分,刘熙载对于杜诗的评论,在《艺概·诗概》中。杜甫生前,他的诗歌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他死后,韩愈、白居易、元稹.对他的作品高度评价。但全面考察中晚唐、杜诗还是颇受冷落的、十种唐人选唐诗,只有韦  相似文献   

6.
清人刘熙载的《艺概》,虽然因以中国古代文论常用的诗话词话体裁来谈文论艺而显得似乎零散,但在另一方面,又须看到,此书“对于文学艺术(包括书法)的特点和规律,作了很有益的探索,书中精辟之论,所在多有。”也正由于《艺概》在谈文论艺时存在着既零散又精辟的特点,所以,本文不拟全面论述《艺概》,而仅对主要由《艺概》一书中《诗概》部分体现出来的刘熙载的诗歌思想略作探讨。本文认为:刘熙载在这部分中,围绕着诗歌是情感表现的艺术这一核心,论述了有关诗歌创作的一些基本特征和规律,颇应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7.
北宋大家周邦彦的词作,就其思想内容来看,常为人们所诟病的,主要是其风月相思部分。清人刘熙载在《艺概·词概》中就说:“周美成词,或称其无美不备。余谓论词莫先于品,美成词信富艳精工,只是当不得一个贞宇,是以士大夫不肯学之;学之,则不知终日意萦何处矣。”当今一些最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认为:周邦彦“只能写些‘玉艳珠鲜’和‘柳歌花亸’的艳词,以娱乐当时的统治阶级。”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干脆把周邦彦指为“宫庭词人”。这些说法,都有以偏代全之疵。因为,  相似文献   

8.
清代学者刘熙载在其《艺概》中提出:“凡论书之气,以士气为上。”这里的“士气”指的是什么?论者解释五花八门,莫衷一是,甚至出现一些可笑的观点。从刘熙载的《艺概》原文入手,对此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论述,站在书法欣赏的角度去理解,将“士气”解释为军事术语的“士气”更为贴切。  相似文献   

9.
各种版本的教材中,大多数认为《拿来主义》“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一篇文章”。这一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也有根据。由唐弢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认为:“在《拿来主义》里鲁迅又从批判与继承的关系作了进一步发挥。他把遗产比作一所祖传的大宅子,认为重要的首先是把它‘拿来’!”结合当时社会历史现状,纵观全文内容和结构,《拿来主义》中的“拿来”,当指“融合新机”,以“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即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而不是“继承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通变”一词在刘勰《文心雕龙》一书的《议对》、《通变》和《知音》三篇中运用了“观通变于当今”、“通变则久”、“通变无方”、“乃通变之术疏耳”、“可与言通变矣”、“通变之数也”、“三观通变”等7处,其含义虽因具体语境的不同而有细微的区别,但基本上都是“继承与革新”的意思;在这个意义上说,“通变”也就等同于《通变》、《明诗》和《物色》三篇中的“因革”。正因任何成功的文学创作都是处理好了继承与革新的关系的结果,所以刘勰才在《文心雕龙》一书中专列一篇《通变》集中论述“通变”问题。  相似文献   

11.
赵树理(1906-1970)作为“文艺讲话”的体现者以及“人民文学”的代表作家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处女作《小二黑结婚》(1943)、《李有才板话》(1943)和《李家庄的变迁》(1945)等,这些40年代的代表作都受到了当时共产党文艺工作干部周扬等人的热烈赞扬。可是赵树理建国之后的作品频繁地在各种政治风波中被批判,直至文化大革命中,他的作品被定为“毒草”而遭到全面否定,赵树理本人也于1970年9月在文革的风暴中死去。赵树理的荣辱一生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个矛盾体,从80年代末以来“重写文学史”的研究以及重新开始的“通俗文学”研究中,他在各个角度都受到了反复论及。不过,对他的评价主要还是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上,对他作品进行细致入微的读解和分析的论文尚不多见。文章试图通过分析赵树理在1950年代发表的小说《三里湾》(1955),来探寻他重视“通俗文艺”的一些痕迹。这本小说由通俗读物出版社于1955年出版的时候增加了数页插图。除了这本最早的单行本以外,据笔者所知还有4种版本。经过仔细的调查,发现这五种版本中插图的位置,画面都不统一。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别,或者说为什么有插图顺序的调换呢?从这个疑问出发,考虑到各个版本出版的过程和社会背景,笔者试图探寻作者和插图画之间的关系以及赵树理对通俗文艺的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文中藏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传统技法之一。清人刘熙载说:“文家皆知炼句炼字,然单炼字句则易,对篇章而炼字句则难。字句能与篇章映照,始为文中藏眼,不然,乃修养家所谓瞎炼也。”(《艺概·经义概》)从这一段话里,很可以看出古人对于“文中藏眼”的重视和讲究。刘熙载在《艺概》一书中,曾先后多次谈到了“眼”,对这一问题,可以说是进行了专门的探讨,颇有一些精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理趣诗浅谈     
诗的理趣,是指一首诗通过一定的艺术形象表达某种哲理,使人从中受到启示。如杜甫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既表现了诗人将登上泰山绝顶的情景,又揭示了居高才能临下的道理,说明立脚点高,看问题才全面。古代的一些文艺评论家对诗的理趣也早有理论。清刘熙载《艺概·赋概》:“以老、庄、释氏之旨入赋,固非古义,  相似文献   

14.
李秉鉴 《语文知识》2002,(1):47-47,46
清人刘熙载在论及绝句的曲折婉转表现方法时说道:“绝句取径贵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艺概》)其实这几种“贵深曲”的方法并非只限于绝句,而是通  相似文献   

15.
苗小利 《课外阅读》2011,(1):190-190
词,曾经被称为“诗余”,只不过是“娱宾遣兴”的伎艺,难登大雅之堂。北宋之前,词的题材脱离不了送别、男女恋情之类,于是便有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苏轼的出现,在突破词的韵律束缚的同时,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将山川景物、纪游咏物、农舍风光以及感旧怀古等大量写进词里,“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使词从“樽前”、“花间”走向较为广阔的社会人生,由娱宾遣兴的工具成为独立的抒情艺术,提高了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正因为苏轼的“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成就了苏轼词风的多样性——豪放、婉约、清旷、充满理趣。  相似文献   

16.
王芳 《语文天地》2011,(18):37-38
王安石并不以词著称,词作数量也不多,今存约二十余首,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艺术性很高。前人评价其《桂枝香·金陵怀古》足堪"颉颃清真、稼轩"(《艺蘅馆词选》),《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叙史论史、以史托今,《千秋岁引(别馆寒砧)》"意致清迥"(《蓼园词选》)。这三首词不仅艺术价值高,且真切地反映了北宋当时的社会现状,更鲜明地展示出王安石不同时期的人生抱负与命运。  相似文献   

17.
点染,本是指画家挥笔作画的一种笔法,是在有些处加点,有些处渲染。后来,文艺理论家们把它转借到诗文写作中,并将“点与染分开”。如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相似文献   

18.
由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主编的《马列文论研究》已经创刊。创刊号内容有:《马克思思格斯论文艺的批判继承》(李思孝),《济金根辨》(李中一),《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特点》(王向峰),《文学的真实性与倾向性》(王世瑜),《托尔斯泰学说的性质问题》(李希贤),《马克思论“掌握世界的方式”》(邹贤敏),《试论“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朱立元、  相似文献   

19.
白居易为准备科举考试而作的《策林》,从中唐的现实需求出发,推崇尚俭务清、与民休息的施政观;在继承与革新的问题上,提出了鉴古观今、损益有时的历史观;其哲学观突破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体现出旨归民生、人强胜天的特质。  相似文献   

20.
我国清代的文艺批评家刘熙载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完成的《艺概》以评点式的方法分条论述问题,评论作家作品,看上去零言碎语,实则编排有序,自成系统。它涉及到艺术创作中的某些规律,接触了文艺理论中一些重大的问题,在许多问题上具有独到见解。本文仅就他对文学批评的一条基本原则,即“诗品出于人品”加以论证,谈些体会,不足之处,敬请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