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一、儿童朴素物理理论[1]的基本观点1.儿童对发生在其周围的各种物理现象有着他们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些认识和理解具有理论的性质。2.儿童的这些认识和理解是朴素的,很可能不同于成人的认识和理解,不同于科学的理论。[2]儿童在用语言表述这些“理论”时,往往存在比较大的困难。正是因为如此,儿童的朴素物理理论常常被人们忽视或误解,这就导致他们很少有机会表达、交流他们的“理论”。3.儿童的朴素物理理论至少可以从儿童对物理现象的解释和预测上体现出来。比如,他们会为“滚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提供理由(解释),也会对“用同样大的力…  相似文献   

2.
儿童有着他们对世界的理解,这便是儿童的理论。这些理论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理论、成人意义上的理论有着区别,因而仅仅是一种朴素理论。儿童认知的发展变化,实质上是儿童朴素理论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3.
儿童有着他们自己对世界的理解,这便是儿童的理论。这些理论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理论、成人意义上的理论有着区别,因而仅仅是一种朴素理论,儿童的朴素理论也称之为天真理论、直觉理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学前科学教育中普遍存在将科学教育等同于科学知识的传递,以及未能充分尊重儿童发展的特殊规律与需要的现象。事实上,儿童有着他们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这便是儿童的朴素理论。本文拟从儿童朴素理论的三个核心领域入手,对儿童朴素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探讨其对学前科学教育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5.
繁殖是生命科学领域的核心概念之一,儿童关于繁殖的朴素生物学理论是儿童对生物繁殖概念非正式、朴素的理解。本研究参照既有的典型测验检测了48位3~5岁儿童对生物繁殖的本体区分、解释和预测能力,并结合儿童访谈分析了学前儿童对繁殖现象的因果解释机制。研究发现,儿童朴素生物学理论的形成与领域熟悉度有关,相比动物和人,儿童对植物繁殖概念的认知欠缺科学性,4~5岁是幼儿关于繁殖的朴素生物学理论形成的关键期。访谈发现朴素生物学理论的形成和转变是内源性和外源性学习的共同结果。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在充分理解幼儿认知特征的基础上为儿童提供自我学习的机会,以支持性回应、信任性指导培养儿童积极的科学学习态度,进而提高幼儿园科学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6.
孩子们带着“朴素理论”走进幼儿园,教育需要教师理解、接纳、挑战幼儿的“朴素理论”,课题研究表明:1.幼儿有他们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朴素理论”,需要我们成人尊重;2.我们知道儿童所有的思维并非都是具体形象的,儿童对于很多抽象的概念也有自己的考虑;3.课题研究让我园建立了能有效促进教师发展的园本教研机制,营造了浓厚的崇尚...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接触朴素理论,以为是培养儿童勤俭节约的教育,细细品味,原来是一种承认儿童已有的对世界的认知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儿童有着对世界的独特认识,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朴素理论,而且随着自身经验的日趋丰富,会不断地发展变化。它强调概念间的相互  相似文献   

8.
在对儿童进行科学教育时,我们不得不考虑这样一个事实:儿童是带着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朴素理论)来到幼儿园的,这些认识与科学认识(概念)之间通常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在接受科学教育之后,儿童是固守原有的认识,还是接受科学道理,或者建构处于两者之间的一些过渡概念,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观察到的是什么。在进行科学教育时,教师不应一味强  相似文献   

9.
习得性无助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理论,它揭示了一个人由于连续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或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处境不利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儿童群体,这个群体所拥有一些特点使他们更容易遇到习得性无助现象。通过分析处境不利儿童习得性无助的产生机制,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现象学为基础,以儿童对炫耀的行为体验为逻辑起点,分析儿童炫耀行为背后的自我发展,得出以下结论 :儿童因为天性使然的个体本能和正向偏见而表现炫耀;儿童采用朴素的自我展示策略—通过炫耀展示自己的能力;儿童由于外部奖励与物质自我发展的动机驱使而炫耀;炫耀是儿童驱除自卑感的方式或者是其高自尊的表现。根据儿童炫耀折射出的意义,教育者应走出成人立场,进入儿童意义世界去理解儿童的炫耀行为。  相似文献   

11.
帮助儿童学会反思——来自心理理论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朴素理论的一个核心领域,儿童心理理论研究是目前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前沿课题之一.研究表明,儿童不仅能发现人是有心智的,是由各种心理状态构成的,而且能发现可以通过影响一个人的想法而改变他的行为.教育者应该把儿童看成是拥有各种心理状态的、会思考的个体,在教育过程中提供相应的教育策略,帮助儿童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能思考、会反思的人.  相似文献   

12.
杨恒  李霞 《学前教育》2009,(6):44-45
声音是儿童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儿童对声音的来源、传播等问题也充满好奇,虽然儿童的“朴素声音理论”很可能不同于成人的认识和理解,不同于科学的理论,但却能折射出儿童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特点。笔者以5~6岁儿童为访谈对象,预设了5个有关声音的问题,力图探讨儿童的“朴素声音理论”及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让儿童拥有漂亮的歌喉──儿童嗓音训练及保护呼和浩特市第二职业高中谢月春时常听到一些人说:“我小时候嗓子特别好,后来把嗓子唱坏了”。虽说他们的说法不一定完全正确,但说明一个问题,没有得到正确的歌唱训练,把一个本可以唱得很好听的嗓子毁掉了,在他们遗憾的同...  相似文献   

14.
能拿笔的儿童就能画画,在儿童没有学习文化知识以前,他们就能拿起笔在纸上涂鸦了。画画是儿童的一种天性,绘画是儿童喜欢的一种抒发方式,是他们的无声语言和心理需要。绘画可以让儿童发泄情感、缓解紧张,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原生态"是随意涂在墙上的画面,是让大人们捉摸不透的画面。"原生态"儿童绘画具有朴素的自发性、瞬间的愉悦性,儿童作品表现的是儿童天然的朴素与纯真,是儿童视觉感受的自然流露,是一种无意识再现,是儿童表现内心世界的一种载体。  相似文献   

15.
薛秀华 《教师》2011,(31):100-100
第一次接触“朴素理论”,以为是培养儿童勤俭节约的教育.细细品味.原来是一种承认儿童已有的对世界的认知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儿童有着对世界的独特认识,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朴素理论”,而且随着自身经验的日趋丰富,会不断地发展变化。它强调概念间的相互关系.能对某一特定领域的经验产生预测和解释,以完善自我建构。结合新纲要的学习,在“了解儿童、尊重儿童”这些字眼面前,  相似文献   

16.
科学家对颜色的研究为人们找到了美化生活、保障健康的有效手段。学会巧用颜色,将使你受益匪浅。颜色与智力在一项长达3年的研究中德国科学家发现,颜色可以影响人的智力:一些颜色有益于提高智力,一些颜色则会使人智力下降。例如,淡蓝色和黄绿色可使儿童智商提高;白色、黑色、褐色能导致儿童智商下降;橙色可改善儿童的社会行为,振奋他们的精神,使他们学习专心。  相似文献   

17.
杜威与皮亚杰是教育史上两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杜威从教育学的角度划分儿童的教育发展过程,皮亚杰从心理学的角度划分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前看重儿童的生活与经验,后看重儿童的认知与机能;在教学方法上,杜威强调“问题法”,皮亚杰重视“活动法”。他们的理论在教育实践中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而且人们对之时褒时贬,但他们对儿童教育的影响则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阅读》2007,(12):50-51
生活中,人们常常发现,总有这样一些“调皮”儿童:他们似乎有无穷的精力,玩起来不知疲倦;“鬼点子”多,喜欢做“恶作剧”;在幼儿园里,注意力常常不能很好地集中,上课时做小动作、随便说话是常有的事;在与家庭成员和伙伴的相处中,他们常常表现出霸道、攻击性强等特点,影响了与其他人的关系。父母和教师往往对这些孩子束手无策。该怎样管教这些“调皮”儿童呢?  相似文献   

19.
大作家来到儿时的校园,希望捕捉到一些童真,发掘一些人性中最美丽的东西。他铺开纸,拿起笔,他首先想描写的是他们朴实的外貌。“他们穿得极为朴素,虽然衣服已经洗得发白,却总是干干净净的……”大作家根据自己的想象描写着。因为在他心目中,学生们应该如此。可是,当他走出房间一看,他吓了一跳。他们的衣服一个比一个流行,超短裙、露脐装、低肩服、嘻哈韩版裤……这里一个带黑皮眼镜,弄个蓬头的;那边一个染着黄毛,弄个男生短发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儿童朴素理论认为,儿童原有的观念与科学理论之间有着相似性与内在的一致性。这些是在儿童早期观察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存在于在大脑中的原始性的表象与思维。这一点对儿童日后的学习,特别是小学阶段概念性知识性内容的学习相当重要。现在教育界十分强调概念的“内化”问题,就是说,任何概念性的内容不是一下子进入儿童的大脑的.而是需要大量的与此内容相关的“知识背景”作支撑,是一个逐渐“构建”的过程。这当然涉及到儿童大脑中那些原始性的“表象”与“思维”。以下就从“角的认识”(人教版二上)进行分析,谈谈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