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作为域外环境与公共决策领域普适性公众参与制度的公民陪审团制度,在其运行逻辑中,蕴含着抽选公民陪审员和遴选专家证人、专家证人小组接受公民陪审员的询问等基本程序。公民陪审团兴起的制度背景在于社会理性对技术理性的纠偏与协调,以及代议制民主向协商民主的转变趋向。从中可以得出的启示在于,自上而下地推动实现公众与政府的有效协作和互信,以多种形式的公众参与方式相互印证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以随机抽选的方式保证参与者的代表性,以交互性的质询和讨论方式保证参与质量,充分的程序和制度保障保证参与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当前在“双碳”目标实现路径方面,仍缺乏系统探究政府与公众联合减碳效应以及区域协同治理机制,因此,从政府与公众联合碳减排的本地效应和溢出效应双重视角出发,基于2004—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观察政府、公众以及政府与公众协同对区域碳排放的直接影响与空间溢出效应,并基于联合减排空间视角检验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公众参与对碳排放的联合管控与治理效应,以促进我国构建减排区域协调机制和地区间共同发展、协同管理的减排联合治理格局。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减碳的政府治理手段存在显著的本地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公众单独治理行为作用有限,政府与公众协同治理可降低本地区碳排放强度,但主要在东部地区作用效应显著;中央政府监管力度的加强有利于提升地方政府与公众的联合减排效应。由此,提出强化政府主导作用、疏通公众参与渠道、加强中央政府监管力度和完善多元低碳治理政策等促进碳减排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庞祯敬 《科学学研究》2017,35(6):816-823
研究在解构转基因技术议题中公众对政府信任的内涵、结构维度的基础上,通过预置模型、问卷调查,结构方程探索了基于政府信任的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理性决策路径。研究发现,在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传播权力"重心"下移的情势下,"信任-感知-态度"的场域成为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形成的路径依赖,在转基因技术议题中,公众对政府的契约型信任、合作型信任和制度型信任,能显著作用于以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为基础的个体理性决策机制,从而影响转基因技术公众态度。  相似文献   

4.
汤志伟  宋丽 《科技管理研究》2014,(5):217-220,230
运用系统力学工具Vensim对个体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进行建模与仿真分析,得出人们对危机事件的风险感知主要受个体自身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爆发危机事件时,政府除了对公众实施急救措施外,还应该与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并将公众的风险感知纳入风险分析及政府决策中。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工智能的井喷式发展,其涉及的伦理风险,也从科幻作品中走进现实,成为众多主体热议的话题。本文以技术接受模型及风险感知理论为基础,以信任为中介,构建了公众对于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的感知与其参与风险治理意愿的研究框架,并通过实证检验了相关假设。结果显示:人工智能伦理风险感知对公众参与意向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其中公众对科研机构和政府的信任在人工智能伦理风险感知与公众参与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该结论为构建“政府主导、专家引领、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治理新格局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新兴技术实现科技向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地方频发的重大建设项目事件折射出项目决策过程中公众参与环节的严重缺失与薄弱,其根源在于社会公众参与项目决策遭遇着重重困境与障碍,突出表现在参与主体的范围受限、参与时间和阶段的滞后、参与方式的流于形式、参与过程的信息公开不足、参与结果的反馈缺失等。迫切需要采取完善制度设计、规范信息公开、扩大参与主体范围、前置参与时间和阶段、开展实质性的多元参与方式、加强参与结果反馈等一系列措施保障和推进项目决策中的公众参与,以切实尊重和维护公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和表达权,促进重大建设项目决策合法性、民主性和科学性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地方频发的重大建设项目事件折射出项目决策过程中公众参与环节的严重缺失与薄弱,其根源在于社会公众参与项目决策遭遇着重重困境与障碍,突出表现在参与主体的范围受限、参与时间和阶段的滞后、参与方式的流于形式、参与过程的信息公开不足、参与结果的反馈缺失等。迫切需要采取完善制度设计、规范信息公开、扩大参与主体范围、前置参与时间和阶段、开展实质性的多元参与方式、加强参与结果反馈等一系列措施保障和推进项目决策中的公众参与,以切实尊重和维护公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和表达权,促进重大建设项目决策合法性、民主性和科学性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8.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由中央政府委托地方政府监管审核食品企业实施,在这种监管模式下,地方政府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由于我国地方官员GDP导向的政绩考核制度,道德风险的发生概率非常高,可能造成地方政府与食品企业合谋,使食品安全监管失效。通过建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食品企业—媒体防范契约模型,以防范政企合谋为目的,设计最优防范机制,解释了引入媒体参与监管的制度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表明:严格审核食品企业的市场准入,降低媒体参与监管的交易成本,提升媒体的监管地位可以有效防范政企合谋。  相似文献   

9.
公民对政府的信任下降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现象,电子政务作为一种能更方便地沟通信息和提供服务的工具,在客观上搭起了政府与公众互动的桥梁,有效地促进了政府与公众的沟通。通过对电子政务的使用能否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进行研究,期望能更好地发挥电子政务在改善政府与公众关系方面的作用,促进地方政府加快建立“服务型政府”的步伐。  相似文献   

10.
电子政府的发展可以从两个方面简单概括:其一是政府部门内部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其二是政府部门利用网络信息平台与用户(企业和公众)充分进行信息共享.提高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能力、强化公众对政府的监督、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以及促进政务公开等。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电子政府的发展与演变,我们可从将电子政府的发展阶段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相似文献   

11.
徐顽强  杨敏 《现代情报》2014,34(6):48-51,55
政府的高效运行迫切的需要公民的监督,这既是实现公民政治参与权的需要,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在新时代,新媒体异军突起,为政府监督的重要力量,新媒体信息碎片化有利于督促政府追求真理、扩大舆论场域、推动公民参与式治理,但是碎片化也带来了碎片信息孤立无援、过度娱乐化、去中心化的困境,我们要培育公民意识、利用信息技术和加强信息监管来克服碎片化信息对政府监督的阻碍,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政务信息发布服务作为政务服务的重要环节,对其质量评价的研究有助于发现工作不足并为其服务改进提供指导。[方法/过程]本文梳理了国内外政务信息发布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在分析PZB差距理论与其衍生模型SERVQUAL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政府信息发布工作的实际情况,创新评价维度与评价指标,构建了包含5个维度和17项指标的政务信息发布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结果/结论]通过面向公众的实证研究,本文明确了公众对政务信息发布服务的服务质量感知,即当前的服务质量尚未达到公众期望,应从发布平台建设、政民交互技巧、信息内容服务以及宣传推广等方面提升其质量。  相似文献   

13.
风险社会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舆情表达体现出许多新特征,尚未完全适应此种变化的政府回应时不时地陷入困境。只有通过理顺政府内部关系、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等,才能有效解决政府回应困境,建构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政府信息服务主要有政府主导型、市场引导型和公众参与型3种基本模式。其中政府主导型包括常规作业、咨询决策、贡献利益、应急处理4种模式;市场引导型包括特许经营、用者付费、委托代理3种模式;公众参与型包括政民互动、社区自治、个人自愿、第三方参与4种模式。  相似文献   

15.
李悦  王法硕 《情报杂志》2021,40(4):179-186
[目的/意义]邻避事件中,非利益相关公众在网络空间"借机"宣泄负性情绪而导致的舆情,可能放大当地利益相关公众的负性情绪和风险感知,致使邻避事件的冲突激化。对非利益相关公众这种负性情绪在政府回应前后的变化及其与信息转发意愿的关系进行探讨,是网络时代舆情治理的重要议题,但目前鲜有研究涉及。[方法/过程]采用2(情绪性:高负性情绪、低负性情绪)×2(回应透明度:高透明、低透明)组间设计,以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政府回应对个体负性情绪变化状况的影响,同时通过回归分析探讨个体的负性情绪在政府回应前后对其信息转发意愿的影响以及政府信任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结论]研究表明:在政府未回应时,非利益相关公众的负性情绪感受越高,对非官方信息的转发意愿越强,而在政府回应后,负性情绪感受越低,对官方回应信息的转发意愿越强;政府未回应时,对政府的信任能够减弱负性情绪对非官方信息转发意愿的正向影响,政府回应后,对政府的信任能够增强负性情绪对官方回应信息转发意愿的负向影响;政府回应尤其是高透明的回应,能够显著降低非利益相关公众的负性情绪感受。  相似文献   

16.
单洪颖  张亚男 《情报科学》2007,25(4):506-510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政务建设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树立以民为本的建网理念,以社会公众为主要服务对象是国内外政府门户网站发展的主要经验。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电子政务和政府门户网站发展的现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了建设我国公众服务型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吴蜀红 《情报科学》2005,23(10):1509-1511,1520
本文通过对我国“信息公开第一案”的分析,探讨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现状和特点,重点阐述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立中存在的问题。文章在此基础上对建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进行了思考,提出立法模式选择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构建的基础,同时也需要相关具体制度的配套协调以及公众的参与。  相似文献   

18.
应急质量管理是地方政府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保障。本文以PDCA 理论为基础,探讨地方政府应急质量管理的基本框架,针对当前地方政府应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质量观念重塑、制度完善以及运行机制再造等方面,提出提升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质量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9.
基于信息效果的政府机构网站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政府机构网站电子政务不同组成部分的特点,分析了信息发布、政务处理和公众参与三个部分对信息传递效果的不同要求,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信息效果的政府机构网站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体系的构成及指标间的关系与指标度量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是当今社会重要的传播方式,强化对新媒体环境中网络信息的引导,对于提升政府公信力及政府形象意义重大。新媒体环境下,我国政府对网络舆情管理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政府形象塑造的瓶颈。因此,政府要积极引导新兴网络媒体,完善新媒体舆论引导的治理结构,拓宽新媒体舆论引导的实现路径,健全网络舆情引导的处理机制,实现政府与社会公众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