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经济法的公私融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法具有公私融合性,是区别于传统部门法的现代部门法."法律部门应当由需要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多样性的客观存在决定,并不是仅仅由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现代国家顺应某种客观必然性或出于某种主观目的,紧紧结合传统法律规范和手段,统一调整某一社会活动领域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2.
刑法是保障法,是第二次保护的规范。刑法调整的不是一般的社会关系,而是经民法、行政法等其他法律调整过的社会关系即法律关系,因此,犯罪客体的本体应当是法律关系而不是一般的社会关系,具有广泛性、重大性、多重法律属性等特点。犯罪客体属于判断而不是概念的范畴,其内容是“行为对法律关系的破坏性”即行为的违法性。犯罪客体的实质是就行为的法益侵害性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3.
一、民族教育立法的概念立法是国家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活动。法律是国家对社会关系进行规范性调整的手段。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的社会规范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如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社会习惯、社团章程等都属于社会规范,对调整社会关系都起着一定的作用。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它所调整的是最重要、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例如:国家各机关、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关系,社会经济关系,社会劳动关系,婚姻关系等,都是最重要、最基本  相似文献   

4.
法律风险是指由于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整而给法律关系的主体带来的利益受限或受损的可能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法律风险已成为人们事业的潜在威胁。成人法律风险教育就是通过对成人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和系统的法律风险教青,使其在掌握一定专业技能进行创业和生活的过程中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以减少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整给其带来的利益损失。成人法律风险教育可通过成人高校教育、网络教育、社区教育和普法教育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法是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即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所决定的,它通过规定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定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这个定义反映了法的规范性、国家强制性、阶级意志性和物质制约性。法治乃是涉及法律精神、法律制度、法律技术的多层理性建构系统,科学有效的法律制度必须以民主的法律意识为基础,没有科学的法律观念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法治。(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颁布和施行规范了立法权限、立法程序,…  相似文献   

6.
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行为的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民族区域自治法律关系”是指依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自治的制度而发生的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提出民族区域自  相似文献   

7.
<正>一、法律规范的认知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国家法律规范治理国家。必须让未成年人充分认识法律规范的意义和内容。一是认识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这种规范告诉你什么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不能做,具有指引作用;二是认识法律规范是人们行为及其评价的标准,这种标准告诉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该如何做,具有标准作用;三是认识法律规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违反法律规范就是违背国家意志,要根据违法程度予以相应处罚,具有强制作用。对法律规范的认知,还包括对法律规范的体系认知,要知道国家有  相似文献   

8.
受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即为法律关系,受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即为刑事法律关系。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应是刑事法律关系主体双方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受刑法所保护的、被犯罪行为所破坏的社会关系,不应是具体的物、智力成果、行为。法理学、民法学、经济法学中均将法律关系客体界定为物、智力成果和行为,与刑事法律关系客体不一致。在理论上应将其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9.
关于教育法的地位长期存在重大分歧。笔者认为部门法划分有两个标准,一是法律调整的对象即不同性质的社会关系;二是该国法制建设状况即法律调整的现状。教育法并不等于调整教育领域的法,而是调整教育关系的法;教育关系并不等于教育领域的社会关系,教育法调整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和内容、法律调整的原则和方法具有区别于其它部门法的特殊性;1999年12月8日首次全国教育法制工作会议的召开,宣布了我国已经形成内容完备、结构合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法律体系,结束了多年来教育无法可依的局面,使教育法独立从可能变成了现实,也使“教育行政法”说从真理变成谬误。教育法现已独立而与行政法同属于宪法之下的一级部门法。  相似文献   

10.
法的功能是法对人们的行为及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发生的影响。经济法的社会功能在整体上表现为一种协调功能。这种协调功能决定了经济法的地位,即(1)相对于其他实体法律部门而言,经济法是一门具有独立性的边缘性学科。(2)相对于整个法律体系而言,经济法可以协调传统实体法律部门调整社会关系各领域所产生的冲突。  相似文献   

11.
以思想社会关系与物质社会关系作为分析工具来探询法律关系的性质,就必须正确理解思想社会关系与物质社会关系。思想社会关系是由意志行为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物质社会关系是思想关系背后的规律性联系。任何社会关系都应同时既是思想社会关系又是物质社会关系,法律关系也是如此。研究法律关系,微观上,应将法律关系作为权利的下位概念进行研究;宏观上,应以法律关系作为权利的上位概念进行研究。两种方法应互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第一章 一、判断题: 1、经济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社会意志的体现,以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 2、经济法调整的是经济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 3、经济法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一切经济关系。 5、经济法律关系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 6、企业内部的组织不是经济实体,不具有法人资格,因此不能成为经济法主体。  相似文献   

13.
“职教年”末话职教高奇1996年可以算作是“职教年”了,因为在这一年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教育法规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国家有效地控制教育,实现国家意志的重要手段;法律又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通过教育立法调整教育外部、内部各...  相似文献   

14.
第一章一、判断题1 .经济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社会意志的体现 ,以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2 .经济法调整的是经济方面的权利义务关系。3.经济法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4.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一切经济关系。5 .经济法律关系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6 .企业内部的组织不是经济实体 ,不具有法人资格 ,因此不能成为经济法主体。二、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一切经济关系。2 .经济法是调整所有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第二章 经济法律关系一、判断题1 .经济法律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2 .经济法律事实是指能够…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法律文化的现代化金毅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党的十四大确立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人们的价值观念、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社会关系等必将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型向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而改变,从而引起规范人们行为和社会关系的...  相似文献   

16.
社会关系影响着人生发展和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养成程度,从而决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社会关系不是杂乱无章的,社会的调整使之在公共生活领域具有有序性与规范性,突出体现在公共生活领域中形成以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为主要内容的维护公共生活的规范体系,相应地形成人们行为的准则。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教育法制建设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教育法制思想有了明显的进步。一、从法律虚无到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多少世纪以来,中国人规范自己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不是靠法,而是靠儒家的礼义。除了只对少数坏人有威慑作用的刑法外,人们一般与法无缘,对法不熟悉,也不感  相似文献   

18.
一、法律和经济学:"馅饼问题"的两个方面 我不是学法律"科班"出身的,对法律的理解,和常人一样,通过学校的相关教育、父母的言传身教、社会生活的经历获得基本常识,并由此引申出了对于法律的最基本的概念.我理解的所谓法律,它和其他制度类规范不同之处,就是通过强制力来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具有"强制力"的特殊性.那么,通过强制力来调整人们的行为,或者说规范人们的行为,是为了什么呢?通常的回答是,为了社会公正或公平.  相似文献   

19.
法律嫁接论是在村规民约研究中的重要启示。其内涵是将调整某一社会关系的规范 ,转换为调整另一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 ,并以此确立人们行为运作新体制的方法。它包括纵向和横向两类“嫁接”。实现成功的法律嫁接 ,以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素质提高为基础 ,以对国外法律和本土法律资源的研究和发掘为根据  相似文献   

20.
对学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的明确 ,不但是解决当前学校中学生伤亡与致人伤亡事故的基础 ,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然而法律关系的产生必须依赖于法律规范的形成 ,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社会关系只有通过法律规范的调整才能演变为学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从这个角度出发 ,我们不得不承认当前还没有具体的法律规范在直接调整这对关系 ,这就导致我们在探讨这对法律关系时 ,含有过多的推测与猜测 ,甚至于有牵强附会之嫌。随着学校与学生及其监护人之间法律纠纷的增多、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尤其是人们教育法律意识的增强 ,大家更是直接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