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7册第11课《绝句》一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作品,作者以清新活泼的笔触描绘出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景色,情感含而不露,韵味质朴而隽永,如果从审美的角度去分析它,那么其中具有三种突出的“美”: 一、和谐的色彩美清代诗评家施扑华曾评说杜甫的景物诗善“着色”,此话不假。杜甫写诗喜用调和色,笔法明快而轻柔,色调鲜艳而高雅,使人读其诗犹如欣赏一幅雅淡滋润的水彩画。在《绝句》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几笔疏疏的翠绿中缀两撇黄  相似文献   

2.
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春,杜甫因严武再次镇蜀而重返成都草堂.诗人经过一段较长时的东川漂流,想不到又能重归草堂,心情比较愉快,但因长在外奔波,毕竟触物多感,遂将所见所感,随意收入诗篇,这就是杜甫初归草堂时所写的一些绝句诗.其中的《绝句四首》,清人杨伦在题下释之曰:“此皆就所见掇拾成诗,亦漫兴之类.”(《杜诗镜铨》卷十二)所谓漫兴,就是触景生情,随遇所感,似漫不经心也.现在,我们来看《绝句四首》:  相似文献   

3.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簿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一首描绘浇花溪草堂前明媚春光和祖国壮丽河山的优美诗篇。诗中色彩艳丽,情境优美,是美育的好教材。然而学生学习古诗起步不久,学习上有一定难度。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通过投影画面的情境再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挥想象,体会诗句的意境美,从而较深刻地理解诗句的含义并体会诗中用词、构思的巧妙,激起学习、欣赏古诗的兴趣,进行美的陶冶。在教学安排上,我采取整体一局部一整体的学习方法,先运用课文配乐录音和自制的复合投影片整体显示…  相似文献   

4.
教材简析及教学建议: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3课《古诗两首》中的《绝句》是杜甫《绝句四首》中的第三首,内容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描写的是公元759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整首诗虽只用28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妙的画,一幅春天的画,一幅有声有色的画,一幅动  相似文献   

5.
上元二年写作于草堂时期的《戏为六绝句》是杜甫最重要的论诗著作,在《戏为六绝句》中杜甫提出了“亲风雅”、“当时体”等观点,“亲风雅”、“当时体”等主张对杜甫草堂时期诗歌思想的多样化和艺术形式的升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使杜甫的草堂诗体现出了“诗史”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一瞬间的感受。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杜甫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为总题。语文五册35课《绝句》,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是从他家里的窗口摄取的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表达了他宽阔的胸怀和悠闲愉悦的心情。这首诗是杜甫重返成都后在他的草堂中写的。他这段生活比  相似文献   

7.
教材简析及教学建议: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3课《古诗两首》中的《绝句》是杜甫《绝句四首》中的第三首,内容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描写的是公元759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整首诗虽只用28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妙的画,一幅春天的画,一幅有声有色的画,一幅动静结合的画。字里行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执教本课,以美为线索。  相似文献   

8.
安史之乱后,杜甫回到了成都草堂,看到草堂外一派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想到战争平息,人民生活即将安定,他的心情特别好,于是写下了《绝句四首》这组即景小诗。尤其是《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更是洋溢着作者压抑已久的心情终于得到释放的快感。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目标 1.识记:掌握过、具、鸡黍、合、斜、轩、就、但、度等文言词的用法;背诵并能默写这两首诗;掌握绝句与律诗的一般格式。 2.理解:诗作的思想感情,《过故人庄》质朴、自然、恬淡的风格特色及《出塞》的用典(以古喻今)。 3.运用:朗读的感情与节奏的把握;绝句与律诗的识别;把《过故人庄》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可做适当的补  相似文献   

10.
钱谦益《草堂诗笺》云:“作诗以论文,而题曰《戏为六绝句》,盖寓言以自况也。”这里说明了本诗所重在一“戏”字。又说明“戏”的缘故是“寓言以自况”。杨伦的《杜诗镜铨》又有进一步的说明:“庾信、四杰,特借作影子,非谓诗道以此为至也”。发明题中“戏”字,深入文人用心。 钱氏接着又引韩愈《调张籍》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锐:“然则当公之世,群儿之谤伤者,或不少矣。故借庾  相似文献   

11.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的这首《绝句》,是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好诗。通过对草堂周围美丽景色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  相似文献   

12.
吟诗、作画、写文章,是我教学杜甫《绝句》一诗的三步曲。  相似文献   

13.
杨万里于淳熙十四年(1187)作《荆溪集序》自叙其学诗过程说:“予之诗,始学江西诸君子;既又学后山五字律;既又学半山老人七字绝句;晚乃学绝句于唐人:学之愈力,作之愈寡。”本文拟就其学半山、学晚唐问题作些粗浅探索: 第一章 一、浅谈杨万里学习王安石的问题 杨万里喜爱王安石诗。他在《读诗》一诗中说:“船中活计只诗编,读了唐诗读半山。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  相似文献   

14.
人教社大修订版小学语文教材选入了苏轼的题画绝句:惠崇《春江晚景》。对于这首诗的题名,亦即是“晓景”还是“晚景”,各家版本并不一致:《唐宋诗举要》、《苏轼诗集》等题为《春江晚景》;《绝句三百首》、《宋诗选注》(钱钟书先生编)等题为《春江晓景》。一“晚”一“晓”并非  相似文献   

15.
新理念下的古诗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模式教学时间教学过程课题教材分析《绝句》(唐·杜甫)《枫桥夜泊》(唐·张继)本诗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所写,描绘了一幅明丽的田野风光图,表达了诗人安适愉快的心情。本诗写了作者于深秋之夜在苏州城外的一条小船上的所见所闻,抒发了孤寂忧愁之情。“三步训练”阅读教学模式“质疑漫谈”阅读教学模式1999年2003年一、激趣感知,初步训练1.看图说话(一)。(1)课件出示图片,认识黄鹂。黄鹂:身体的羽毛是黄色的,头部、翅膀、尾巴上有些黑纹,叫声很好听,吃森林中的虫子。(2)看动画说话:在上。2.看图说话(二)。(1)课件出示图片,认识白鹭。白鹭:…  相似文献   

16.
孟浩然的绝句《春晓》和王维的绝句《鹿柴》分别选入小语六年制教材第四册和第九册。它们同是盛唐对期的山水田园诗,同是诗人的晚年隐居之作,而且都是写的眼前常景常境,摄取自然界的生机和意趣,诗句清新可爱,情景交融,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美的境界。但是细读这两首诗,却发现它们的艺术风格迥然不同,各有千秋。一、《春晓》跳动而《鹿柴》闲静孟浩然的笔下是一幅明媚优美的春晓图:夜间的春雨,晓来的晴空,温和的气候,歌唱的小鸟,遍地的落花,景色清丽而荡漾跳动,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充满着青春的活力。  相似文献   

17.
每首诗的产生,往往有其特定的背景,是诗人对这一特定背景感受、领悟之后的有感而发。了解一首诗产生的背景,不仅能够明了诗人写作的意图,理解诗的含义,而且往往能够引起读者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应该把交代诗歌创作的背景放在重要位置,让学生在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的前提下,更深一层地领会诗意。比如,在教学杜甫的《绝句》时,  相似文献   

18.
杜甫《绝句四首》是官军平叛后,杜甫返回成都草堂创作的即景组诗。这些诗充分表露了诗人当时的情绪心境,其诗语更是妙悟创造的呈现,体现了这组人工制品与自然环境、个人心绪的和谐。解析诗歌结合研究诗人的创作意图,可以纠正偏颇的读解,开放并细腻地找到诗歌的审美意指,回归文学本质。  相似文献   

19.
五年制小语教材七至十册,选编了34首古诗。高年级的古诗教学,应该经历理解、体会、欣赏三个阶段。首先要指导学生弄懂古诗中一词一句,理解诗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懂得诗人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丰富的内容和情感的,让学生认识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和富于表现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下面谈一点自己的体会。理解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是各年段古诗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到了高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查字典初步弄懂古诗中一些字词的意思,关键在于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规律与学习方法: 1.抓诗题与诗句的联系高年级课文中34首古诗除有3首用《杂诗》《绝句》  相似文献   

20.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诗人杜甫住在成都草堂时写下的《绝句四首》中的第三首。《语文知识》1997年第1期发表的一位作者写的《杜甫<绝句四首>之三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