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知何时,一些老师渐渐习惯于一个电话或一个口信,就将学生家长召至学校。名之曰“校访”。“校访”的潜滋暗长,使“家访”有了淡出家校联系阵地的趋势。“家访”是什么?我们并不陌生,是凡当个老师或做个学生的,兴许都有做“家访”或被“家访”的经历,它曾被看作是实现家校沟通、优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以期达到“双赢”的重要教育手段。“家访”犹如一座“彩虹桥”,连接着学校与家庭,是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产生互动“共振”的一个有效平台。“家访”的功能不容抹杀,可现在为什么又被冷落呢?目前教育竞争日趋激烈,实施了教育布局区化调整…  相似文献   

2.
张佩红 《教育》2024,(2):27-30
<正>黎明小学2014年加入“新基础教育”研究,我们始终以“专家引领、自主发展、合作共生”为原则,坚持以“专题研讨、智慧传递、系统转化、校本增益”为学校推进策略,加强“新基础教育”智慧的分享增值,不断深入推进“新基础教育”研究。一、绘“文化传承创新”之美“新基础教育”指出:“学校文化精神是历史积淀、教育理念和未来期望融合后的结晶。”黎明小学在近20年的书法特色教育实践中,凝练了“恒实博雅”的校训,形成了“墨香满人生书法蕴人文”的特色教育主题,确立了“质量立校、精师强校、科研兴校、特色亮校、文化育校”的办学策略……但学校核心文化理念尚不清晰,整体实践体系还未形成。在校内开展多层面的调研活动,  相似文献   

3.
“涉校诉讼”是指含有涉及学校因素的各类诉讼。不论何种类型的学校都会在必要的日常事务中参与到法律关系中。依据学校参与法律关系种类的不同可将“涉校诉讼”分为三类。学校作为民事主体参加到民事法律关系中发生纠纷,进而参加的诉讼是“涉校民事诉讼”;学校作为行政管理相对人或因法律授权、行政委托在行使行政职权中发生纠纷,进而参加的诉讼是“涉校行政诉讼”;学校或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校外人员在学校涉嫌犯罪,学校参与刑事诉讼之中的属于“涉校刑事诉讼”。 我国各类学校有一百余万所,  相似文献   

4.
为了促进校本研究的深入开展,提高学校的学科管理水平,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学区(下辖16所学校)以学科建设为突破口,启动了“优质学科校”建设工程。根据学科类型,“优质学科校”又具体分为“语文优质学科校”、“数学优质学科校”和.“科任优质学科校”,其中,“科任优质学科校”是指除语文、数学以外的其他学科优质的学校。  相似文献   

5.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继续留在学校周围成为“校漂族”,人才的高消费、自我意识的增强和对学校的亲切感和归属感以及逃避竞争等是“校漂族”的成因。“校漂族”的出现有影响社会稳定、资源浪费、学校管理难、个人发展不利等不良后果。社会、学校、个人应该共同努力以消除校漂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促进文化繁荣,推进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德育实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学校优质特色发展有重要作用。正因如此,永荣中学确立了“文化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思路,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推进学校内涵发展、提高学校办学品质、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力开展“五色石”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课里,“笑”和“校”的音节一样,声调也一样,但是字意完全不一样。我记住了俞老师讲的话。我会用“笑”和“校”造句: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衣服,我笑了;早上,我去学校上学了。每当我笑的时候,就想到了“笑”和“校”。“笑”和“校”@金丹婷$杭州市西湖区古荡第一小学一(1)  相似文献   

8.
不知何时,一些老师渐渐习惯于一个电话或一个口信,就将学生家长召至学校。名之日“校访”。“校访”的潜滋暗长,使“家访”有了淡出家校联系阵地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四川教育》2005,(10):2-2
广东中小学“等级学校”评估今年将停止申报.全新的“规范化学校”指标体系将出台,义务教育“好校”、“差校”之分将缩小.择校风有望刹住……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校闹”事件频发,屡禁不止,严重影响到学校的办学秩序和正常的家校关系。学校纠纷化解机制的缺位和传统治理方式的刺激是“校闹”的直接诱因,此外,“校闹”的发酵还有其文化根源、法治根源和舆论空间。解决“校闹”问题,需要各方主体形成治理合力,实现综合治理,在完善学校纠纷化解机制、提高公众法治素养、加强校园安全立法、营造健康网络环境等方面下功夫,为学校办学安全托底。  相似文献   

11.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2):F0003-F0003
无锡市蠡园中学,一所坐落于江南山青水秀之区、无锡蠡湖新城之中的美丽的初中学校;一所关注师生生存状态、追求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学校;一所以“建设积极情态.追求高效学习”为办学核心理念.倾心打造“蠡中教育”品牌的学校;一所以让全体师生“高高兴兴上学,充充实实回家”为教改信念的学校;一所以“理念立校”、“管理兴校”.“文化育校”为总体办学思路的学校;一所倾情接纳和培育教育改革者的学校;一所十分注重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并将校园网当做教师精神寄居地的学校。  相似文献   

12.
目前,有两“副校”的学校不在少数,我校亦是如此,而我就是这副中之一。在原来每次上级检查的用餐圆桌上,我们两“副校”都要给“来宾”敬酒。只要副校长一出场,校长就会跟着介绍“,这是我的左臂和右膀,管理学校是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3.
吴江市高级中学在办学之初,就把“研究型学校”作为学校特色来建设。我们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努力构建“学习型学校”,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名师强校,文化润校”策略,扎实推进特色建设,追求学校可持续发展。我们努力构建和谐科研,基于学校,为了学校。从“一线”出发,服务教育  相似文献   

14.
我校是一所以教改实验立校的年轻学校。从学校诞生起我们就把“科研兴校”作为最基本的办学策略,努力遵循科学规律办学校,发展学校,并使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做到全员参与、全方位引入、全过程管理。先后进行了“学校特色建设模式研究”、“面向二十一世纪初中综合改革实验研究”等省级、国家级科研课题研究,使学校的内部管理改革、德育改革、教育教学改革都自觉地与科研结合。通过走“科研兴校”之路,提高了学校品位,提高了学校的整体教育  相似文献   

15.
仲小敏 《天津教育》2014,(19):85-85
众所周知,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轮岗”政策是解决当前教育资源均衡问题的关键所在。一般来说,农村校、薄弱校的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相对较少,这不仅是这类学校自身发展的问题,同时也与农村校、薄弱校的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存在向城镇校和优质校“单向流动”有关。所以,实行政府统筹下的“教师轮岗”政策就是要引导城镇校、优质校的骨干教师、优秀教师流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包括“刚性流动”和“柔性流动”两种,天津以保留轮岗教师人事关系在原学校不变的“柔性流动”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前,有两“副校”的学校不在少数,我校亦是如此,我就是这副中之一。在原来每次上级检查的用餐圆桌上,我们两副校都要给“来宾”敬酒。只要副校长一出场,校长就会跟着介绍,“这我的左臂和右膀,管理学校是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7.
<正>众所周知,特殊教育学校的德育工作难度比普通学校大。那么,特殊教育学校如何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呢?潜江特校在“悦文化”的引领下,实施了如下策略。一、“悦爱”文化筑根基潜江特校依托“悦文化”中的“悦”字,确定了学校教育的核心理念——悦爱·悦心·悦美。在此核心理念的引领下,学校确立了发展愿景:让每一个生命绽放光彩;让每一位教师享受教育的美好;让每一位家长收获教育的希望。  相似文献   

18.
“手拉手”这个名词如今在云南高校“两课”建设中也被运用起来。该省所有“两课建设优秀等级学校、达标等级学校都与州(市)教育学院和新办高职高专学校牵起了手,其目的就是为了缩小高校在“两课教学上的差距,促进校际交流,达到双向互动和共同提高。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在高校开展的“两课教育教学“手拉手共建活动,要求“两课建设优秀等级学校每校结对两所学校,达标等级学校每校结对一所学校。云南大学与云南医学高等专业学校、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结成了“手拉手共建单位。共建内容包括“两课教学单位建设,教学、教研、科研以…  相似文献   

19.
近两年来,兰炼一校的“立人教育”已经在兰州市教育系统深入人心.只要谈起“立人教育”,大家就知道这是兰炼一校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立人教育”注重对师生“仁、信、智、恒”的培养,通过立德立行,使每一位师生成为更好的自我.实施“立人教育”必须落到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当中,必须渗透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这样才会使每一位师生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获得长足的发展.在学校“立人教育”的指引下,学校的课堂教学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登陆网页”、发“EM AIL”、“编短信”,这些家校联系的“新生事物”悄无声息地成长了起来。特别在当前教师的工作负担、精神压力相对较重,难以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走出去的情况下,这些现代化手段渐渐成为老师们的习惯的做法。于是传统的“家访”有从家校联系的阵地上走开的趋势,在个别学校甚至已经消失多年。其实说到“家访”,可谓是众所周知。“家访”是传统的实现家校沟通、优化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产生互动“共振”的一个有效平台,曾经是老师们的一项“必修课”。许多人都有过甚至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