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8 毫秒
1.
民法与商法是调节市场关系的两项重要法律制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二者紧密联系的同时也相互区别。在区分民法与商法时,法律的调整对象是其重要依据之一,此外,另一重要因素便是立法价值取向的差异。民法与商法的最高价值取向不同,前者主要采取公平优先原则立法,后者主要采取效益优先原则立法。正确对待民法与商法价值取向异同,对我国法律的理论研究与立法实践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商法应当在现有的法典化形式基础上获得发展。商法要获得发展的第一个问题,是否是要处理好民法和商法的关系?关于民法和商法的关系,有学者指出,“民法与商法究竟是什么关系?在民法典之外是否需要制定商法典?对此,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即肯定说与否定说,前者为民商分立,而后者为民商合一。对于这一问题,我国学理上争论激烈,并均持之有故。我们不仅要问:民商分立是一个理性的选择,还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3.
论述商法部门独立地位的文献很多,但大都是采取法部门划分标准这一工具。以商法的历史发展为脉络,将会使我们更直观地看到商法地位的变迁一一从绝对的独立地位到其绝对独立地位的丧失,以及民法与商法之间关系的交锋与互动,地位上的此消彼涨与相互抗衡。我们将试着解释这种变迁及民法商法之间的关系,并得出商法是独立法部门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民法和商法是私法中的两大领域,两者关系十分密切,笔者通过对民商分立与民商合一两种商事立法体制的形成依据分析,推论出当代大陆法系各国商事立法的发展趋势和我国民法典采用民商合一体制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正在制定民法典,那么要不要制定商法典?反对声不绝于耳。但是历史传统采民商分立体制决不是偶然。11世纪欧洲商人阶层的出现、中世纪商人遭受的歧视以及商事规则难以为民法所包容使得商法典产生,商法在形式理性上不如民法典完美不是由于商法自身内在联系性不如民法强,而是由于形式理性源于《民法大全》,民法典可以汲取营养,而商法没有。中国商法的最佳归宿就是法典化。  相似文献   

6.
传统商法仅仅是历史上欧洲这一特定地区在缺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政治经济权力(利)分散于国王、封建领主、教会几大势力,封建割据长期存在这一特定环境下的独特产物,其封闭性和特殊性在纳入国家法的体系后逐渐丧失;但是学者的视野又没能拓展到民法、商法之外,这是后来民商合一与分立之争长期难成定论的历史根源与主要原因.经济法现象和思潮出现后,这一问题终于得到圆满解决:传统商法中民法不能容纳的部分正是经济法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商法从实质上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最终实现了由"民间法"向"国家法"的完全融合.在当代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商法"这一概念仅具形式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杨立新教授和台湾政治大学苏永钦教授都曾对《民法总则》中的亮点和创新加以肯定,称赞其为我国"百年一遇的法典时刻"。但美中不足的是,其中还存在着少许与商法产生矛盾的地方。鉴于此,据民法典编纂的背景下分析商事地位,以期能够构建一种合理的商事立法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8.
商法有形式商法和实质商法之分。商法的独立性表现在商法与民法在主体、取向、形式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与经济法、劳动法、行政法、刑法、国际法等存在着更多的区别。商法独立的相对性体现在:商法与民法同属私法;互联网使商法与民法趋于统一;现代社会不存在专门商人阶层;商法与民法在调整对象上具有不可区分性;在基本追求、调整方法上有相同之处;民法的基本原则、基本内容都适用于商法。我国不需要商法典:将实质商法总则归到民法典相应各篇中,将相对独立的实质商法放在民法典之外作为民法的特别法。  相似文献   

9.
我国法学界关于商法的立法模式历来存在着民商合一与民商分立之争,在对这两种商法立法模式的优劣进行学理评析的基础上,参考学者关于制定《商法通则》的观点,提出了我国应在制定民法典的同时制定《商法通则》的改进立法建议,以规范市场经济中基本的商事法律关系,实现立足现实和着眼未来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0.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规范商品经济关系,使商品经济关系规范化、法律化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关心的问题之一。而作为商品经济法律表现的民法、商法、经济法便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本文拟从民法与商法、民法与经济法的关系出发,探讨民法与商法之间、民法与经济法之间的异同之处,旨在为规范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关系提供不同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1.
商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民商合一与民商分立是商法的外在表现形式而非商法的内在实质。所谓的"商法公法化",只是将公法规范注入商法领域辅助商法进行调整,是商法贯彻国家干预的具体表现,并非否定商法的私法本质及其独立的法律部门地位,主张取消商法并将其归入经济法是缺乏理论与现实依据的空想。  相似文献   

12.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法理学史上至今没有定论的难题。自然法学认为二者存在必然联系,因此主张"恶法非法";分析实证主义法学认为二者无必然联系,因此主张"恶法亦法"。两家各有其片面性。道德与法律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共性在于它们都是关于社会行为应该如何的道德价值,道德是道德价值的道德表现形式,法律是道德价值的法律表现形式;区别主要在于法律有国家权力保障而道德则没有。道德与法律在社会中是一种交叉关系,既有相同的规则也有不同的规则,因此就会出现合法不合理或合理不合法的两难情形。在传统人治时代,由于二者都没有权威,对该问题的处理最终取决于统治者的意志;而在现代法治国家,法律具有至高地位,则应当在法律体制内解决该问题。  相似文献   

13.
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关系问题是国际法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这一问题的实质是国际法能否被国内法适用以及国家是否能够援引国内法来作为其不遵守国际法的理由。  相似文献   

14.
文章探析了在建构乡村社会法治秩序过程中,应着重考虑的因素及其路径选择。如何构建国家法与民间法的良性互动关系,是建构乡村社会法治秩序应考虑的关键因素。因此,文章着重探讨了在乡村社会中,构建国家法与民间法的良性互动关系及其具体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自然法是与国家制定的实在法相对称的法律,它在西方法治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孕育西方法治的思想渊源,是指引西方法治生长和发展的价值基础。本文正是通过对西方自然法的历史梳理与法治的辨析,从而揭示出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提出自然法是西方法治的生长点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受到日本学者目前关于法律体系构造理论研究的启发,从历史和法律角度对经济法在国际上的产生和演变加以阐发,认为作为公私法融合的经济法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互动的产物,是对民法的溢出与衔接,并非行政法发生分化才得以成立,对经济法与商法的关系从学理上进行了细致的梳理.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学界以婚姻法之属于民法、私法,作为婚姻法适用私法自治原则根据的现象,运用比较的历史的方法,在对婚姻法在中外法律体系中地位的历史变迁及其特征进行考察后,认为,婚姻法在理论上以及立法上是否归属于民法,与婚姻法是否贯彻意思自治原则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并进一步厘清了私法、民法以及私法自治等基本概念和提法,提出,婚姻法之回归民法,在考证清楚其理论源流权衡利弊之前应该缓行。  相似文献   

18.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看,国际法和国内法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它们的关系还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社会结构正在逐渐形成一个国家与社会并立互动的二元结构,这就为民间法的继续存在与发挥作用提供了社会条件。由于国家、社会二分而形成的大、小传统的阻隔为民间法的存在提供了文化土壤,在处理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上.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挤压与消灭,而是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对话与沟通。  相似文献   

20.
自法产生至今,习惯法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人类社会产生之初,习惯法的萌芽就已经出现,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习惯法也不断的发展完善。在当今社会,习惯法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必须厘清习惯法与制定法的关系,习惯法与制定法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位置与作用。习惯法与制定法之间存在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当习惯法与制定法发生冲突时,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必要时习惯法应当居于首要地位,优先于制定法的适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