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课的突出知识点有:秦长城的修建过程;秦、明两时期的长城起止点;长城的长度;长城的重要关口及长城具有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斗争史。上述的这些知识点,也是学生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还要使学生认识: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体现等基本观点。鉴于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对本课教学可作如下设计。  相似文献   

2.
秦长城西端起首地问题,是困惑史学界的一个老问题。《史记·蒙恬列传》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史记·匈奴列传》和《汉书·匈奴传》中,亦有秦长城“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的记载,说明“临洮”是秦长城西端的起首地。战国时的临洮,史籍中注释为今之岷县,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认为今之岷县,就是秦长城起首地的临洮。但是,在岷县境内迄今没有找到秦长城的遗迹,相反,在今临洮县东,渭源县北,多处发现了秦长城的遗迹,并载诸方志,使人们对秦长城起于今岷县之说产生了怀疑。建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出版,交通条件的改善,为秦长城的考察与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甘肃省不少史学家和文物工作者,率先开展了秦长城的考察与研究。临洮县的孙益民、王楷,西北师范大学陈守忠教授等及定西地区的文物工作者,先后对甘肃境内的秦长城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取得了卓著的成果。大量的事实证明,秦长城是从今临洮县城北三十里铺(墩)开始,沿洮河东岸的黄土山梁向东南,至  相似文献   

3.
一九八五年八、九月间参加长城考察队,对秦汉长城进行实地考察之后认识到,西汉王朝所修缮和新筑长城约有二万里。我国历史上的秦长城和明长城都超过一万里而著称“万里长城”,其实汉代长城以其长度冠各代长城之首。过去汉长城在人们的认识中是零散的,模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必修1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中讲到"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时,会提到巩固统一措施——筑长城,涉及秦朝疆域的四至。其中关于秦长城西端起点的争议颇多,历史教师理解也各不相同,这就使得学生对秦长城西端起点的认识模棱两可。教学中我将其作为培养学生质疑精神的重要着力点,试图引导学生就"秦长城西端起点"进行深入探究,用教师的质疑精神点燃学生质疑的火花。  相似文献   

5.
长城是战国时期列国间为防御邻国入侵的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它最早出现在战国前期,具体地点则是在内地,如齐国为防御三晋而修建的齐长城,魏国、赵国、中山国所筑的长城及燕南长城等。到战国后期,始有北边长城的修筑,乃是位于西、北方向的赵、秦、燕修筑的北边长城,其目的是防御北方游牧族胡人的侵袭。这三个国家的长城连成一线,正适应了我国华夏民族构筑共同地域的需要。由于我国华夏民族最终形成的时间是在春秋战国之际,这几个国家北边长城的修建亦正构成了我国华夏民族的北部边界。  相似文献   

6.
回原境内战国秦长城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过调查发现,回原境内现存长城主体28段,总长24199.5米,其中敌、墙台152个,沿线烽燧23处,城障14座,城堡、关城5座。  相似文献   

7.
长城     
<正>我是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我自西周时期开始修筑,延续不断修筑了两千多年,屹立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我凝聚着中华民族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你知道我的成长也分几个时期吗?秦朝的我,西起甘肃临洮、东至辽东,长万余里,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修建万里长城;明代的我,东起鸭绿江,连接秦长城,然后西至嘉峪关,气势恢宏,是世界上一个伟大的奇迹。作为伟大的防御工事,我主要由关隘、城墙与楼台、烽火台三部分组成。关隘,一般由关口的方形或多边形城墙、城门、城门楼、瓮城组成,有的关隘还有罗城和护城河。  相似文献   

8.
修筑直道是秦王朝拓边活动的重要步骤。从文献记载和考古调查的结果来看,秦直道可能不是秦王朝全新开辟,而是通过对前人道路的拓宽和改造而成。修筑长城和直道主要依靠蒙恬的三十万军队。秦长城和直道工程规模浩大,而劳役人员不足、工期过于紧张为长城和直道的修筑造成困难。这也从侧面证明秦直道是重修前人道路而成的。  相似文献   

9.
课题:长城     
课堂背景:课前布置预习,提出问题,主要有:1.我国长城全长是多少?2.长城东西两头各指什么地方?3.长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4.长城是谁建筑的?导语:长城是我国古代的宏伟建筑,它是中国古老文明的象征,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古长城从战国开始修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才得以完成,历时二百多年。当时全长2300多里。后经历代继续修建。现在我们见到的长城大部分是明朝修建的。它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平均高8.5米,宽6.5米,全长12000多里,故有万里长城之称。下面我们就结合课文中插图学习文章......结束语:…  相似文献   

10.
修筑直道是秦王朝拓边活动的重要步骤.从文献记载和考古调查的结果来看,秦直道可能不是秦王朝全新开辟,而是通过对前人道路的拓宽和改造而成.修筑长城和直道主要依靠蒙恬的三十万军队.秦长城和直道工程规模浩大,而劳役人员不足、工期过于紧张为长城和直道的修筑造成困难.这也从侧面证明秦直道是重修前人道路而成的.  相似文献   

11.
如果把历史上的东北分为二个文化区域的话,南北的分界线就在松辽分水岭。燕国、秦朝、汉朝、明朝都修长城,长城成为南北文化区域的界限,而长城就在松辽分水岭上;辽、金、元时期不修长城,实际上南北文化区域的界限也在松辽分水岭上。什么原因导致修长城和不修长城南北文化区域的界限都在松辽分水岭上?地理环境是个重要因素。因为松辽分水岭南部的人口主要为移民,来自中原的移民要寻找与家乡相似的环境,而松辽分水岭以南恰好符合这个条件。同时社会因素,来自南部的人口压力和北部部族力量的"顶托"也是维持这条分界的重要原因。清朝中期,来自南部压力加大,来自北部部族"顶托"力量的消失,移民向北推进,东北文化区域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边墙”是明清两代对长城的普遍称谓。明代修筑南长城的背景,是在“动分彼此”的情况下,为了消极地对付湘黔川三省边境苗族人民的起义斗争,封固疆围,更有效地做到“来则致截,去则不追”的。清代南长城的修复最先由铜仁的松桃开始。乾嘉苗民起义后,统治者在湘黔边境大修边墙、广设碉卡,企图“遏苗之来,截苗之归”。南长城虽然是封建统治者隔绝汉族人民和苗族人民联系的一个硬件设施,同时也是汉族人民和苗族人民源远流长的民族融洽史的一个历史铁证。  相似文献   

13.
古代中国生态环境的破坏是长城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秦汉长城中段位于阴山山脉,西段延伸到罗布泊。秦汉以后,由于森林破坏、毁草开荒及战争,长城中段南部大面积草原沙化,其西段河西走廊地区多处绿洲被迫废弃。其结果是秦汉以后的长城位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汉长城相比,明长城中段向南退缩500千米,东段南迁100至300千米,西段则向东缩短了大约600千米。  相似文献   

14.
西汉王朝从汉武帝至汉宣帝期间,修筑了约两万里长城,其中绝大部分修建于汉武帝时期。汉长城不仅防外,同时防内,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是西汉王朝修筑和戍守长城的意图。汉长城对匈奴而言,主要表现在军事上的围困和经济上的封锁,达到了削弱匈奴的目的。汉长城对中原而言,产生了耗费巨额财力和破坏内地人民和平生活的不良影响,迫使汉武帝下罪己之诏。庆幸的是长城不能把互相连着的经济关系断绝,成为草原和中原的分界线,反而成为南北不可分割的见证物留给后世  相似文献   

15.
汉长城预警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长城是一个集预警系统、驻军系统、屯田系统、后勤保障系统、邮传系统为一体的综合性防御体系。然而由于其防御对象——匈奴骑兵超强的机动性、灵活性,汉长城防御体系中预警系统的地位骤然上升,因为尽早发现匈奴人之动向,并做好防御准备是减少损失的最佳方法。汉长城预警体系的隶属关系为郡、都尉、候、部、燧;预警方式有战略预警与战术预警两个层次。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识别航测地形图若干地物符号的过程,通过对陕北榆林市长城之南约80平方公里范围内黄土高原上22个墩台的考察研究,发现它们是秦王朝王朝在上郡(长城)内的:(1)公元前324年的疆堆-占五星占,占月台,占日台,太白占狼弧星台;(2)公元前221年祭参虎星台;(3)公元前215年新增疆堆-占毕占昴星台。  相似文献   

17.
明初,元朝势力北撤塞外草原,史称"北元"。北元欲图恢复中原,明朝为加强边防,修筑"边墙"(长城),建立卫所。明朝在与北元保持对峙格局的同时,不断加强北边防御体系建设。洪武二十九年正式设置开平卫指挥使司,将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后东、西两面的防御体系正式联结起来,构成一道外围防线,标志着明洪武朝北边防御体系的建成,也成为明与北元的基本疆界。  相似文献   

18.
自有明确献记载以来,东胡、林胡、楼烦、匈奴等游牧民族活动于包括内蒙古在内的我国北方地区,燕、赵、秦等国通过战争迫使游牧民族北迁或将其打败,中原诸国进入今内蒙古,筑长城,置郡,对内蒙古部分地区实行管辖。战国时期,古代不同明不同民族在内蒙古碰撞外汇,历史上的内蒙古地区一直是游牧明和农业明交互影响、彼此吸收、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19.
在“齐桓公伐楚”这一历史事件中,楚国大夫屈完从容应对齐桓公的一番话语为人们所乐道。但对其话语中的“楚国方城以为城”之“方城”,自古及今,众说纷坛。章在列举诸家之说并进一步论证后,提出应从肖华锟先生之说:方城,春秋时期楚国所筑长城,北起今河南南召县,经今叶县、方城县、泌阳县境内,南至今唐河南。  相似文献   

20.
从全国的长城分布来看,山西拥有从战国到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遗址,属于长城资源较多的省份之一,以山地、贫困地区为主要分布区。从山西境内长城分布的地理区域和旅游资源等因素入手,充分挖掘长城的边塞文化、军事遗存、农牧发展和贸易往来等历史元素,凝练爱国主义、民族融合主题,通过长城板块旅游产品体系的构建打造,推动长城沿线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方位发展,力争使山西成为世界级文化遗产旅游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