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丹扉,本名郑锦先,资深作家.1926年生于浙江宁波,毕业于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曾任语文教师、记者、仕女杂志总编辑、世界女记者作家协会理事.她的作品包括<幽默智慧语录>、<男人在我掌心>、<八千里路尘与土>、<丹扉大陆行>、<微雨轻尘集>、<丹扉幽默文集>、<叮当集>等30余部.早年的她,在作品里经常将自己的3个女儿比喻为"猫",大家都戏称之为"三猫之母",如今她也退休成云游四海的老猫.  相似文献   

2.
《大观周刊》2010,(47):26-26
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让原著作者、旅加女作家张翎走入公众视野,她的代表作《金山》日前却被网友“长江”在网络上发文指责为“搅拌式抄袭”,把多名加拿大华裔作家英文作品里的细节拿过来引用。  相似文献   

3.
《大观周刊》2011,(7):24-24
熟悉叶广芩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位“格格”作家,其代表作品《采桑子》、《全家福》等取材于家族背景、京味风情,勾勒了老北京的近现代史。她也是一位“黄土地”作家,其作品《青木川》、《老县城》等以秦岭深处的小城镇为描摹对象,  相似文献   

4.
国内首个针对畅销书作家和网络原创作家的“中国畅销书作家实力榜”隆重揭榜,共有20名畅销书作家和20名网络原创作家荣登两榜榜单。这份以图书销售数据来评估的作家榜显示,2007年,儿童作家是图书市场的最大赢家,成都作家杨红樱就因《淘气包马小跳》、《笑猫日记》两部作品,仅次于苏真、于丹荣登“中国畅销书作家实力榜”的第三名。  相似文献   

5.
女神林青霞是不老的——她曾以貌倾国,如今,更以文动人。继第一部作品《窗里窗外》获得好评后,她的第二部散文集《云去云来》也已上市。“别叫我美人,我现在是作家”,这是女神的宣言。她把写作当成下半生的事业来做,文字质朴而有情怀;用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的话说,《云去云来》最大的特质就是“真”与“善”,尤其是人物形象的刻画,十分动人。在她的笔下,张国荣、邓丽君似乎从未离开;那些恍若隔世的岁月,也可在某个午后的瞬间被找回。  相似文献   

6.
人类自从有了荷马,便有了荷马式的痛苦和感叹;自从有了伊索,便有了伊索式的幽默和微笑。幽默本身就是一种大智慧和大才华,它消解了严肃与正经,却因此获得了一种难得的亲和力。西方甚至有言:“只有幽默才是真正的民主。”以倡导和凸现幽默品质、游戏精神和快乐理念为己任的“中国幽默儿童文学创作”丛书,最近又推出“董宏猷系列”三种:《天上掉下个胖叔叔》、《老鼠为什么爱大米》和《快快乐乐写作文》。这三本书既是作家个人近年来一个重要的创作成果,也是中国幽默儿童文学领域里的一次新的收获。这个旋律来自“胖叔叔”这个喜欢唱歌和拉小…  相似文献   

7.
《中国男人》(China Men)的作者汤婷婷(Maxine Hong Kingston〕,是70年代以来崛起于美国文坛的一颗新星,这位华裔女作家的作品获得美国大众读者和专业评论家的一致好评,成为美国书市的畅销品,她于1976年出版的《女战士:一个女孩在群鬼中生活的回忆》,获当年“美国国家书评圈奖”,1980年出版的《中国男人》获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和“美国国家书评圈奖”,并获“普立兹奖”的提名,1989年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猴行者:他的伪书》获当年“美国笔会小说奖”,根据一些美国文学评论家的意见,汤婷婷的作品是“尚在人世的作家中作品在大学被讲授得最多的一位”。她的《女战士》被许多大学列为大学生必读材料,许多高中也在讲授她的作品。近些年来,她的作品不仅成  相似文献   

8.
“逸集”是一个目录学术语,不是指亡逸的集子。《逸集》是别集的一种类型,是指一个作家正集以外的其他作品集或学术著作集,其中作品与正集中所收作品的文体不同,或不属于当时通行的文学与文章体裁。《集》与《逸集》的关系,就如古书之分内、外篇。所以名《集》与《逸集》来区分部帙,是因为其文体、内容不同。《颜延之逸集》是颜延之别集的一部分,其收录内容,就是颜延之的注疏之作。  相似文献   

9.
严歌苓是海外文学中的“多产多奖” 作家。《天浴》、《少女小渔》、《扶桑》、《人寰》、《谁家有女初长成》……她创作的一系列作品,笔触细腻然而很大气。从舞蹈演员到作家,严歌苓身上集中了艺术家的敏感和博学,这位获英文文学写作硕士学位的旅美作家,如今正在进行双语写作,尝试着在中国与世界文学的对话上架起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0.
高剑芳 《新闻爱好者》2011,(14):139-140
周喜俊,一个从农村走出的女性作家,从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一路走来,成就斐然。至今,她已出版《辣椒嫂》、《周喜俊剧作选》、《周喜俊说唱戏曲集》等专著7部,在《中国作家》、《人民文学》、《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曲艺》等发表文学、戏剧、曲艺、电视剧等各类文艺作品600余万字,多部作品获省级和全国奖项。因创作成绩突出,她先后被评为河北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文联优秀青年文艺家等。2004年,由她编剧的电视连续剧《当家的女人》在荧屏亮相,好评如潮,成为当年重播率相当高的电视剧。随后,她创作了电视剧本《当家的男人》、长篇小说《当家的男人》和戏曲《七品村官》,反响强烈。  相似文献   

11.
周喜俊,一个从农村走出的女性作家,从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一路走来,成就斐然。至今,她已出版《辣椒嫂》、《周喜俊剧作选》、《周喜俊说唱戏曲集》等专著7部,在《中国作家》、《人民文学》、《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曲艺》等发表文学、戏剧、曲艺、电视剧等各类文艺作品600余万字,多部作品获省级和全国奖项。因创作成绩突出,她先后被评为河北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文联优秀青年文艺家等。2004年,由她编剧的电视连续剧《当家的女人》在荧屏亮相,好评如潮,成为当年重播率相当高的电视剧。随后,她创作了电视剧本《当家的男人》、长篇小说《当家的男人》和戏曲《七品村官》,反响强烈。  相似文献   

12.
十卷《蓝袜子》荟萃了世界上几十个国家的几百位作家的作品,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的只有两点:一是这些作家都是女性;二是这些作品主要表现女性意识。作家就是作家,女作家无非碰巧是女性的作家。人们并不称“男作家”某某,也不专门把男作家放在一起研究他们的男性意识,这种区别本身就很说明问题。相对男作家而言,女作家的“女人”部分和她的“作家”部分似乎有着更为密切的  相似文献   

13.
叶子 《中国广播》2007,(5):61-62
2007年是中国广播《小说连播》60周年的特殊年度,在一系列纪念活动里,首项启动的是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10家电台联袂制作播出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第一期制作播出的作品有六部,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是其中之一,演播艺术家李野墨担当了领衔首播120集《静静的顿河》的重任。这是他演播生涯中的又一精彩华章。  相似文献   

14.
文人的作品广告与推销史文贵《扬子晚报》1992年4月1日一篇文章《老舍为自家作品写广告》(原载《团结报》)称:“中国文人为自家作品写广告,老舍恐为第一人。”但在最近几年,随着商品大潮的冲击,勇于推销自己作品的人已屡见不鲜了:“某作家”或“某诗人”等“...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的一天,我送九岁的女儿上学,在车里听玛丽亚·卡拉斯在圣桑歌剧《参孙与达利拉》中的唱段,但女儿纠正我,那应该是“大利拉”,因为《圣经》里是这样译的。我更想不到的是,她接下来完整复述了这段爱情与背叛的故事。为什么读经典?打开卡尔维诺这本书时,我强烈希望找到答案,用以证明女儿在“大书”上过早耗费的许多时间并非虚掷光阴。六岁那年,她已读完全本的《伊利亚特》,但过多英雄的惨死使她对另一部荷马史诗再也提不起兴趣。她对麦克白痛苦的自我分析亦不以为意,反倒留连于三女巫熬练妖丹的方子。“这种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就是它本…  相似文献   

16.
范敬英 《新闻窗》2007,(5):69-70
近年来,网络“恶搞”现象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自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幽默讽刺的手法对原作进行淋漓尽致的戏弄和颠覆开始,“恶搞”作品在网上受到热烈追捧,如脍炙人口的《吉祥三宝》,其“恶搞”版本形形色色;“恶搞作品”《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在吸引了无数网民的同时,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赵宁 《中国编辑》2006,(3):31-35
几年前,我在工作之余的一次闲谈中,向为《中国妇女》(英文月刊)润色稿件的美籍专家司丹先生问起:“怎样才能把我们这样一本从事对外传播的女性期刊编辑好?”记得司丹先生当时一脸严肃,扳着手指头一遍一遍地重复着“Internet”这个英文单词,左手扳完了又接着扳右手,以他特有的幽默对我强调了驾驭信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康乐 《新闻传播》2006,(11):46-47
王作龙,哈尔滨日报农村部主任,高级记者,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作品《用热血亲吻祖国的土地》1985年7月5日在《黑龙江日报》发表后,获全省优秀通讯员好新闻一等奖。 作品《榜样的力量》1989年12月22日在《人民日报》发表,后被选入全国高中二年级语文补充教材。 《酒神曲》获1991年“龙江跃马报告文学一等奖”。 《90亿公斤,检验了什么?》获2004年度黑龙江好新闻一等奖。 《农民的好医生战胜军》获中宣部2005年先进性教育优秀新闻作品奖。 出版双城籍作者丛书散文集《悠悠故乡情》、北方记者丛书通讯集《青山遮不住》、散文集《感谢痛苦》、长篇纪实文学《血战双城堡》。[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很多人都知道。丁玲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作品是《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而她有生之年一直孜孜以求的姐妹篇《在严寒的日子里》却最终没有完成。这是她一生中最大的憾事。”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闻周刊》2005,(13):72-72
话剧《红尘》改编自作家霍达的同名小说,作品以典型的“京味”语言展示一个弱女子在1966年至1976年10年间艰难的心路历程。朱媛媛饰演的主人公德子媳妇,曾是个不幸沦落风尘的“青楼女子”,解放后过上了幸福,详和的日子。“文革”中的一场诉苦会改变了她的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