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作为艺术活动的基本规律,艺术审美超越是人的超越性本质力量在艺术活动中的对象化,主要包括对审美客体的超越、对审美主体的超越、对审美主、客体所处的物理时空的超越以及对实用功利价值的超越。但是,艺术审美超越又不是超越一切的绝对自由,它必须以现实为依据,最终必然要受到现实生活的制约。  相似文献   

2.
趋功利与去功利作为一组两歧性的矛盾不断纠缠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就业观中,对现实利益的追逐催生了"趋功利"的倾向,然而理想并未完全丧失,而是以一种反思的姿态彰显出"去功利"的倾向。分析大学生就业观中这一思想矛盾的生成与交锋的过程,并主张通过一种理性审度的方式来划定两者的合理性尺度,从而达成统一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3.
自有"艺术"这个概念诞生以来,艺术自律与社会功利这两个问题总是纠缠在一起的.艺术的社会功利一般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或者说艺术的社会功利有两种表现形式,即:一方面,艺术可以通过表现和反映社会道德、政治生活直接作用于社会,以此来达到社会功利目的;而另一方面,则是艺术通过间接手段来影响社会达到社会功利目的,这就是强调艺术的自律、为艺术而艺术,通过改变人们的审美习惯而形成的社会影响,从而影响和改变大众的审美倾向以及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4.
用无功利美或审美界定艺术并不符合艺术发展实际,也是对康德"审美无功利"思想的误读、误用。审美无功利主要集中在审美主体的态度上,侧重自然美,并非艺术美。康德曾较为明确地指出了艺术美属于"依附的美",并非"自由美",并且认为"依附的美"才是"美的理想"且高于"自由美"。康德对"美的艺术"说明和划分及其对无功利审美原则的应用,只是一种类比和尝试,并非成熟的艺术理论。  相似文献   

5.
艺术观察的关键,是要“超越”在场的存在物而观察到不在场的存在物。“超越”的根本在于摆脱功利追求,拉开审美“心理距离”。而完成这种“超越”则离不开想象。  相似文献   

6.
从人类学视域出发去探索美与审美在不同文化情境下的具体呈现样态,不难见出在审美判断中常常夹杂了太多的现实的功利的考虑,审美判断标准与相应的文化背景有着难以斩断的紧密联系。由此,对美学界习见的"审美非功利"论以及争执不休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问题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教育出现了偏重功利价值的取向,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负面效应.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要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应试教育体制中寻求答案外,绝不能忽略文化传统的影响.文化传统中的官本位思想、功利儿童观和整体性思维方式也是导致教育功利价值取向的重要渊源.  相似文献   

8.
从"功利性"角度谈语文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平 《保山师专学报》2007,26(1):103-105
针对当前高中语文不受重视的现状,探寻语文在学生功利心理中可以使之成为值得重视的学科因素;分析和强调语文学科所具有的显性功利和隐性功利,以彰显语文学科的本原性意义,试图找到语文学科的出路,让语文教学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艺术强烈冲击着传统艺术创作方式,召唤着接受者以自身的实践方式和行为方式建构作品,追求"此时此刻"或"身临其境"的"在现场"的审美体验,主要表现为"在场"和"临场"两种形式。考察新媒体艺术的"在场"性和"临场"性艺术体验及其实践,窥见新媒体艺术的"现场"审美特征,这一新的审美特征消解着传统的艺术审美方式和审美观念,彰显着深刻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针对人们在审美鉴赏时,过分强调审美的超功利特征而对其社会功利目的漠然视之现象,提出审美功利性与超功利性是相互统一的.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在对中国传统“文以载道”美学观的批判和对西方康德“审美无利害”、席勒“游戏说”以及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哲学美学观的借鉴基础上,提出了非功利的美学观。非功利说是王国维整个美学理论的核心,它强调文学的独立的审美价值,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文学批评去政治化策略之一就是从“语言转向”来探索文学的形式美学,逐渐摆脱“文革”时期的政治功利和新时期初的社会功利,突破以工具论语言观为基础的语言分析,走向以本体论语言观为基础的语言审美批评,完成了从文学的政治性向文学的语言性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3.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的终极追求,体现了古代中国独特的文化观和宇宙观。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结合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等经典论著,通过对"心物关系"的艺术心理特征和"得意忘象"的艺术心理过程的逐层剖析,探析中国古代艺术家"天人合一"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4.
先秦道家老庄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生态美学思想。道家的和谐思想以道论为其理论基础,“道”是老庄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基本特征就是和谐。道家的“和谐”生态美学思想主要包括“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自然和谐之美、“自然无为”的社会生态和谐之美、“复归于补”的自然人性境界和谐之关、“万物齐一”的平等共生和谐之美。和谐是道家美学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5.
处于轴心时代的柏拉图与墨子,可以说分别是中西方“乌托邦”思想的肇始者。虽然二者处于不同的立场,但都是以功利性为出发点服务其政治目的的,也因此引发了一系列诸如“乌托邦”、“爱的颂歌”等较为相似的思想。本文试图通过两者的比较,管窥中西艺术审美与功利关系在历史纬度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美为性灵之表现"这一命题不仅体现了邓以蛰融合中西方美学以建立其美学理论的努力和尝试,即以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为基础,将中国古典美学的"性灵"与西方现代美学的"表现"相结合,并试图综合西方美学的"心"与中国美学的"性",提倡一种性灵的美学,而且体现了邓以蛰在古典与现代之间的徘徊与超越。正是这一徘徊与超越,促使邓以蛰放弃了西方美学的研究,从而完全转向了中国书画美学的研究,并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方美学分别产生于春秋战国与古希腊罗马时期。先秦美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协调性、艺术对情感的表现性及善与美的教化性;古希腊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性、艺术对现实的再现性及真与美的功利性。中国的艺术哲学产生于魏晋时期,《文心雕龙》完成了中国古代美学体系的建构。西方直到文艺复兴时代随着人性复苏、艺术哲学的发展,康德与黑格尔的美学体系才得以诞生。中西方美学体系形成之展开方式虽有不同,但基本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18.
经过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主义和70年代现实主义运动的洗礼,台湾诗歌80年代以后已进入诗思和诗艺的多元化发展时期。较之大陆诗歌长期重视“写什么”,台湾诗歌更重视“怎么写”,强调诗歌文体实验和探索精神。就诗歌艺术形式的变革而言,除了“图像诗”的视觉美学实验与“新格律”的新探索以外,台湾当代诗歌的文体革命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具体表现为文类边界的突破以及技术与诗艺的遇合。  相似文献   

19.
许浑诗歌具有偶对精切、格律工稳、诗风浅近的特点,许诗的特点符合韦庄重审美、轻功利的文学思想。加以二人同处晚唐这一时代背景之下,在师承上皆受杜甫、白居易的影响,故此韦庄甚为推重许浑,在其诗歌创作中接受化用许诗的艺术手法非止一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