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是由我国的古典诗词与西方现代艺术的歌曲体裁相结合而成的一种词曲声乐题裁,音乐的表现形式是运用西方现代的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性的音乐织体结合而形成,是西方艺术歌曲体裁传入中国后的新的衍生音乐形式。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既体现了中国文学语言的精炼,也体现出了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完美结合,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现在我们就从欣赏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语言美、旋律美、声腔美等方面剖析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2.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中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它的形成既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经验的概括 ,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标准。本文从美学的角度 ,探讨了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涵义及特点 ,意境的构成与提炼及其意境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在我国声乐艺术领域中历史悠久,创作者们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融入了更加多元化的音乐元素,将西洋技法与古典诗词相结合进行创作,赋予古曲以新的生命,中国古典诗词已经成为传播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古典诗词的演唱具有它独到的特色,本文就将以赵季平老师创作的古典艺术歌曲《关雎》为例,来进行其演唱特点的分析和体会,并总结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感悟意境     
钱凌梓 《广东教育》2006,(11):53-53
在中国古典诗学理论中,意境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美学范畴。它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核心.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理想。在中学古典诗歌学习中,感悟意境才能撷取诗歌的菁华。  相似文献   

5.
"空白"作为诗词意境的重要特点,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表现极为丰富,它拓宽了诗词的审美空间,延伸了诗词的表现力,彰显了诗词的独特魅力."空白"带给古典诗词独特的美学特质:空灵、简洁、无言之美,营造出云山烟水与冥无的美学境界.深入把握"空白"论的美学特质,不仅是我们更好地鉴赏中回古典诗词的重要基础,而且也是我们深入体验中国传统美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独特韵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审美鉴赏和提升"是语文四大核心素养其中之一。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关注古典诗词的特点,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语文审美鉴赏能力和综合素养。拟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在古典诗词阅读教学中有效关注"意象、意脉、意蕴",从而提升学生阅读古典诗词的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7.
"远"作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审美范畴之一,对古代的绘画、音乐、建筑以及诗词等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远"原不属于文学审美的范畴,在古代的山水画中应用较多,后来才被逐渐纳入文学领域,成为文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远"范畴及其合体范畴构成了中国古典诗词鉴赏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精练、想象丰富、情感真挚,千百年来为人们传唱不衰。古典诗词贯穿于整个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每个学期,数目超过100首,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基于古典诗词文学功能和审美特点,兼之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大小考试不轻的分量,众多一线老师在古典诗词阅读教学上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体现在考试上,涉及该部分的内容学生得分率非常之低,古典诗词阅读教学处于低效甚至无效的状态。古典诗词阅读教学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题,究其原因,首先  相似文献   

9.
"弱德之美"是中国诗词研究大家叶嘉莹先生在其多年的诗词研究过程中总结提出的。在目前的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2016年高中语文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方面要求要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但是当前的古典诗词教学缺乏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本文将用"弱德之美"这一理论来指导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为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更能体味古典诗词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不仅深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底蕴,还有多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古典诗词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古典诗词,品味古典诗词,剖析其语言,探析其趣味,以便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取古典诗词营养,探索古典诗词真谛,使学生充实起来,"灵秀"起来。因此,古典诗词的教学应重视它的美学价值,进行审美教学,使学生在思想情操上受到美的陶冶与升华。  相似文献   

11.
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形式,相对于传统诗文,更具有浓郁和鲜明的审美特征。该文重点论述了词的形体美、音乐美、抒情美和意境美等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诗歌与音乐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建安诗歌的慷慨诗风正是那个时代的音乐欣赏、审美理想、精神追求、时空情绪与社会人生相结合而形成的文学风格。本文以建安时期的清商乐特点以及对诗歌创作的影响作为切入点,着力探讨了清商乐的音乐特质在建安诗风形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唐代古琴艺术的发展,唐诗有了更加多元化的写作素材,众多的听琴诗相继出现。从形式上看,听琴诗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平仄、节奏、押韵等方面;从内容来看,听琴诗与音乐的联系主要体现在诗人对古琴音乐的再创造、读者对诗歌再创造并进行音乐审美的循环过程。音乐与诗歌的紧密结合使听琴诗别有韵味,具有双重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文章结合古典诗歌的特点,就如何在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实施美育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以期能对新课标下的古典诗歌教学有所帮助。要开展审美鉴赏,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创设美育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共鸣;促进审美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5.
品味欣赏文言诗词,从语言和修辞、意境和意象、音韵和格律、手法和风格等方面对作品进行欣赏,来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从而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6.
日本能乐是集舞蹈、音乐、词章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与狂言、文乐、歌舞伎并称为日本四大古典戏剧。作为日本古老的剧种之一,能乐以其鲜明的美学特征和艺术魅力被视为日本古典的象征,同时也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能乐这种经久不息的文化现象以及观阿弥、世阿弥父子所确立的美学理念的探究,能够更深层了解能乐的艺术精华所在,体味日本独特的幽玄美意识。  相似文献   

17.
精心构筑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点,意象的模糊性造就了中国古典诗歌朦胧、含蓄的美感,为读者创造了广阔的审美空间。诗歌翻译贵在保持原作的神韵和风姿,以使译作拥有与原作同等的艺术效果与关感。以《锦瑟》英译为例,参照阐释学翻译观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造成译作审美空间消减这一观点,提出中国古典诗歌英译应采用意象对等的翻译方法,以求最好的保持原作的艺术效果与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8.
李白和王维的乐府歌诗音乐一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共性特征,如题材相似、音乐种类丰富、音乐基本形态大致相同等等。但在不同的人生经历、气质性格及宗教思想的影响下,李王二人的歌诗音乐呈现出了不同的音乐形态及审美特征,如李白的乐府歌诗音乐以北乐为主,音域宽广跌宕,节奏、旋法形态多变,具有飘逸洒脱、热情豪爽、意蕴醇厚的整体审美特征,而王维的大部分歌诗的音调结构与旋法复合了北方与南方的音乐特点,并有机融合成一种新的旋律风格,形成了气疏韵长、清雅简淡、意境深远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一首好的音乐作品,必然是乐中有诗,诗中有乐,相得彰益,给人以 极大的审美享受。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音乐技能的训练,也要重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育,尤其是诗词鉴赏力的培育,以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艺术品位和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20.
古诗词教学是美的教学。教师在教学时有必要运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潜能,有效地引导学生领略古诗词的节奏情感音韵之美。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笔者从中学语文教学特点出发,着重引导学生从朗读、联想、图画、音乐四个角度来感受古诗词的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感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受到美的滋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