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这是一部针对中国最具野心的大型工程项目的纪录片。但无论是解说词还是镜头运用都客观而中立。它努力打破"宣传伟大经济建设"的框架,尽可能客观地记录中国的进程"我们一定不能做成宣传片,这个路我们当时就把它堵死了,"回忆起制作纪录片《超级工程》的初衷,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想了想,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道。去年4月,《超级工程》正式立项。历时一年多的拍摄和剪辑,这部针对中国各类超级工程的纪录片最近出炉。拍摄对象包括  相似文献   

2.
经常和同事们探讨一些纪录片的创作经验,印象中谈的比较多的是表现手法和表现主题方面的内容。宋晶晶在《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因素》中也提到:“过去,我们往往看重对纪录片创作本身的研究,而不从传播效果和受众的角度去研究纪录片的其他因素。”我不能确定这种现象的普遍程度如何,但觉得更有必要从观众的角度来审视20多年来纪录片创作所走过的路。《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因素》还举出这么一个例子:“日本NHK曾经和中方合作拍摄了关于长城的纪录片,双方的前期拍摄几乎没有多大的差别,得到的素材也就很相似,编出的片子在各自的国内也都获得了很…  相似文献   

3.
纪录片好不好看,不在于它是否有意义或宏大叙事,而是取决于素材的拍摄质量和有没有发现好的故事。回顾纪录片《梁子岛纪事》(获“2006年中国十大纪录片奖”)的创作过程,发现典型、发现故事一直是我们坚守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正>1972年,享誉世界的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受中国政府之邀,拍摄了一部长达3小时40分钟的大型纪录片《中国》。《中国》在西方大受追捧之时,在它的拍摄地却命运多舛。2004年11月,禁播32年的《中国》才在北京放映,给人们留下了一个透视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绝佳影像。河南省林州市大菜园村等几个村庄是他们在中国期间拍摄的唯一一组农村镜头,如今这里仍有不少关于安东尼奥尼,关于纪录片《中国》的印痕。  相似文献   

5.
苏哈与巴民族权力机构曾达成协议,不得再参与政治事务。但随着阿拉法特遗物检测报告的公开,苏哈与巴民族权力机构不得不再次站在同一阵营在英国纪录片导演乔安娜·娜塔西加拉和搭档理查德·西蒙斯的眼中,阿拉法特的遗孀苏哈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魄力。"她是个果敢的女人,她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乔安娜·娜塔西加拉对《中国新闻周刊》如此评价苏哈。2008年,为了拍摄系列纪录片《王者的代价》中记录阿拉法特生平的第一部,乔安娜找到了苏哈。"过程非常复杂,我们找了不少中间人。开始苏哈不愿接受采访,但当我们表示会用公正的态度拍摄纪录片时,她答应了。她的理由是,需要有人客观地记录那段历史。"乔安娜·娜塔西加拉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王者的代价》是由独立电影公司"水平尺"拍摄的系列纪录片,记录一些有争议的国家领导人的别样人生,计划拍摄12集。对苏哈的采访连续进行了三天。苏哈  相似文献   

6.
《愚公移山》是世界纪录片大师伊文思于1971-1975年间在中国所拍摄的纪录片作品,作品长达763分钟,深刻记录了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后世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除此之外,作品拍摄的"真实性"也在纪录片界引起广泛争议。而回溯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是什么样的因素促使了伊文思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拍摄这部《愚公移山》。本文将从伊文思个人的共产主义革命信仰、时代发展下技术进步引起的拍摄观念革新和伊文思同中国之间的深厚友谊三个方面分析《愚公移山》的拍摄动因。  相似文献   

7.
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的播出,形象而生动地展现了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立者的伟人风采,犹如一条波涛汹涌的历史长河,一曲动人心魄的交响乐,一幅感人肺腑的生命画卷,它使中国老百姓是近了这位历史伟人,走进了中国历史新时期的一个重大时刻,尤其是对邓小平的肺腑之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历史情境的营造,纪实与抒情的统一,是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的艺术魅力所在。该片的制作者以书写正史的严谨态度,面对邓小平的…  相似文献   

8.
《超码的我》是一部深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影响的影视纪录片,从《超码的我》的特点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导演在拍摄社会题材类纪录片时更注重现实和效用。本文就《超码的我》的一些基本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李静兰 《新闻窗》2010,(4):66-67
有人说“纪录片的价值不在拍摄的技巧有多高,而在于片子是否真正反映了生活与岁月的痕迹。”我感觉这句话更适用于DV纪录片。2008年,我用DV套拍了两个以贵阳人民广场为背景的纪录片(2008人民广场》、《广场舞者》,使我对DV有了切身的体验和认识.DV开拓了我的纪录片创作思维和方式。  相似文献   

10.
《生活空间》的纪录片形态是在《东方时空》开播两个月以后的事情。在此之前,《生活空间》的定位类似于《为您服务》栏目,主要是教给观众一些生活常识。这在当时属于前卫的《东方时空》栏目中显得极不协调。为了扭转这一现状,节目组人员喊出了“填补中国电视空白,有助于中国新闻改革”的13号,并决定尝试把镜头转向普通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想法一出笼,便得到了领导与专家的支持与首肯。于是,《生活空间》开始以拍摄普通人生活的“纪录片形态”在荧屏亮相。  相似文献   

11.
刘庭康 《新闻窗》2008,(6):63-64
怎样选择和讲好一个故事,是我们在摄制电视专题片、纪录片中必须思考和琢磨的问题。这不仅是电视表现手段之所长和优势,也是电视受众的需求。我自2001年开始,拍摄了一些纪录片。其中,纪录片《守望》和纪录片《那山那人》分别在2003年和2004年参加贵州省广播电视评比中,获得二等奖,受到专家和评委的好评。在拍摄纪录片的实践中,深感讲好故事的重要和必要。  相似文献   

12.
以真实性作为追求目标,采用纪实手法拍摄的纪录片,在价值取向上自从它的诞生开始,就烙上了“人主义”的印记。现在大家一致公认的世界上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是《北方的纳努克》,它完成于1922年,记述了一个叫“纳努克”的爱斯基摩人,它是一部通过个人命运的形式,表现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现实生活面貌的纪录片。在我国,纪录片的历史普遍认为始于1991年的系列片《望长城》,也有的人认为独立制片人吴光1990年的作品《流浪北京》是一个里程碑。中国纪录片已走过了十年的探索历程,自从它的诞生,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就带有非常鲜明的人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3.
杨静 《今传媒》2015,(1):98-99
纪录片是一种内容追求本真、贴近拍摄对象主体本身的片种,它的内涵精神就是"真",并且注重影片的画面质感,200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组织了一次集体学习,内容是"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历史",这便是《大国崛起》产生的背景,而《大国崛起》的出现让中国电视纪录片重新受到了关注,在内容方面另辟蹊径,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本文旨在从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出发,分析其表达方式的特点,只有在表现手法中找出出彩的地方,方能引起受众对纪录片的关注与兴趣,从而使纪录片"飞入寻常百姓家"。  相似文献   

14.
每一部优秀的纪录片都会有打动我们的地方,透过《迁徙的鸟》中与鸟齐飞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透过《海豚湾》中那一抹殷红的海水你看到了什么?透过《舌尖上的中国》天南地北的美食你看到了什么?透过《海路十八里》中那条潮起潮落的滩路你看到了什么?其实无论是哪部纪录片,只要它打动了我们,透过画面我们能看到的皆是真诚,是事件的真诚、纪录的真诚、纪录精神的真诚。一、真诚无关金钱,是使命的必然选择法国导演雅克·贝汉为了拍摄纪录片《迁徙的鸟》,  相似文献   

15.
2006年10月,在中国越剧艺术节期间,浙江卫视和中央电视台相继播出了为纪念中国越剧诞生100周年拍摄的大型纪录片《百年越剧》。《百年越剧》"六年怀胎,一朝分娩",老实说,越是接近播出,我的心里越诚惶诚恐。当看到屏幕上一个个熟悉的身影,一幅副熟悉的画面,我仿佛又回到了拍摄现场,回到了难忘的一千八百多个日日夜夜。  相似文献   

16.
陈新兴 《声屏世界》2005,(11):23-23
近十几年涌现出的中国纪录片创作者很多都是编导与摄影一肩挑的,比如康健宁(拍摄的《阴阳》)、彭辉(拍摄《背篓电影院》、《平衡》)、梁碧波(拍摄《三节草》)等等。编导与摄影的一体,减少了中间的沟通环节,摄影师在现场对素材的选取直接为最后的成片服务。当然,这对创作者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并不是所有的编导都具备扎实的摄影基本功底的。因此,在大多数的纪录片创作中,  相似文献   

17.
邓武 《青年记者》2009,(22):76-78
自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中国纪录片走过了从幼年到成熟的历程,而中国制作拍摄的国际题材纪录片作为其中的一个分支,纵然有《大国崛起》这样出类拔萃的作品,总的制作规模和制作水平却难与国内题材的纪录片相比,也与中国电视媒体在国际上日益重要的地位不相符。对中国拍摄的国际题材纪录片进行梳理,有利于找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所在。  相似文献   

18.
李鹏 《新闻世界》2010,(12):170-171
本文通过对中国第一部金融类纪录片《华尔街》制作的背景和主要内容的介绍,简要分析了金融类纪录片在我国诞生的客观条件,并以《华尔街》为例探讨了金融类纪录片的拍摄特点和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9.
庞博 《新闻传播》2012,(6):13-14
本文主要从表现主题、拍摄手法、拍摄结构、受众心理等方面,对大型纪录片《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进行了比较。通过这两部大型纪录片的异同说明了纪录片拍摄在思想上、技术上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并且在进步的过程中有很多借鉴的方面是值得思考的。  相似文献   

20.
姜在青 《今传媒》2012,(3):77-78
纪录片,从电影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产生了。在电影产生的初期,我们所看到的影像都是纪录片,它们拍摄的都是真实的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从它的诞生到现在,纪录片在中外的发展状况却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无论是在叙述手法、细节刻画还是思维角度等方面都各有其特点,但又有许多的相似之处。本文将通过对《微观世界》《森林之歌》这两部题材相似的自然类纪录片在叙事手法和细节刻画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中外自然类纪录片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