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陈旭 《出版广角》2013,(Z1):79-81
马歇尔·麦克卢汉是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之一,"冷媒介""热媒介"是他的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观点,也是争议性最大的观点。马歇尔·麦克卢汉是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之一,他提出了许多极具盛名又颇有争议的观点。"冷媒介""热媒介"是他的理论体系中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也是争议性最大的一个观点。本文试图全面、多层次、从整体上阐释这一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分析新媒介对社会的影响。一、"冷媒介""热媒介"划分的三个要素麦克卢汉在论述他的观点时喜欢运  相似文献   

2.
加拿大著名的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了许多具有突破性的观点和理论,这些观点和理论影响着人们对科技、媒介和生活方式的理解,在众多领域具有启发性。而今,随着科技和文化的进步,新的媒介不断产生,如果说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具有某种前瞻性,那么,随着新型传媒技术的发展和趋于大众化,特别是网络“播客”文化的兴起,让我们有机会在新的媒介环境中再一次解读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相似文献   

3.
不管麦克卢汉在媒体不发达的年代里遭受过怎样的批评和嘲讽,如今他的一个个预言正在变成现实。从"地球村"的预言到"媒介即讯息"理论的提出再到"冷媒介和热媒介"的划分,无一不闪烁着他耀眼的思想光芒。本文试以微博为例,分析麦克卢汉的媒介观在新时期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徐姗 《新闻世界》2014,(7):207-208
本文从私人情境、公共情境、人际传播情境以及大众传播情境这四个方面,来比较分析微信与微博在媒介情境上的变化。进而结合麦克卢汉和梅罗维茨的媒介观点,分析这一媒介情境变化对用户心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胡道静:“媒介是人体扩张”的最早提出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红祥 《编辑之友》2015,(9):100-103
1946年,胡道静提出“媒介是人体的扩张(延伸)”的观点.该观点的提出既出于他对进化论的深刻理解,又从另一个侧面为进化论思想提供了注脚与阐释.在他提出这一观点18年后,麦克卢汉提出了同样的论断.对“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扩张)”的观点,人们只知麦克卢汉,而不知有胡道静.这与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在我国大量译介有关,更与学界对两者的媒介研究重视程度不一的状况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6.
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入,在新的媒介环境下"以何为王"的讨论趋于热烈,"内容为王"这一主流观点日益受到挑战,本文运用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理论,探讨媒介与内容的关系,指出争论的缺陷与局限,展望未来媒介与内容之间的新关系。  相似文献   

7.
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论”自诞生起便伴随着无休止的争议和误解,大部分争议将这一概念视为分类标准,没能在麦氏的理论脉络中进行贯通式的思考,因而流于表面和片面。通过勾连“冷热媒介论”与麦氏的不同学术片段,本文发现这一观点蕴含了“将媒介视为背景”而不强调“媒介作为外观”的深层意蕴。作为“背景”的媒介观远远超前于传统的工具论媒介观并因此引发争议。从当下媒介哲学的角度来看,作为“背景”的媒介观强调了作为环境的媒介,却忽略了不同事物之间的连接、交转与调节,因而受到居间性媒介观的挑战。媒介的居间性和背景性之争显示了当代媒介理论快速的理论扩张所带来的学术认同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8.
<理解媒介>是麦克卢汉的成名作.1964年该书出版,由于其新颖而富有争议性的论断,在西方社会引起了震荡,也确立了麦克卢汉作为20世纪杰出的媒介思想家的地位.在这本书里他阐发了"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信息"、"冷媒介热媒介"等被后人称作是"奇思妙想"的媒介三论.直到今天麦克卢汉的观点仍然会引发研究者的许多兴趣与争议.  相似文献   

9.
对未来媒介特征的思考与媒介技术的持续发展共生,探讨媒介环境学者的相关理论对拓宽国内传播学研究视野适宜且有必要。媒介环境学派领军人物保罗.莱文森、马歇尔.麦克卢汉和刘易斯.芒福德均有关于未来媒介独特新颖的观点。莱文森主张媒介进化人性论和"新新媒介论",展望了新新媒介之后未来媒介的特征及外观;麦克卢汉预言未来于"喻言",持有"地球村"、"通感"、"四元律"和"冷热媒介"论;芒福德持"技术有机论",认为技术是生命的延伸、文化编码分别代表男性和女性的媒介技术在遵循生命伦理中和谐、平衡发展。探析三位著名学者的观点,分析了媒介未来形态的五种特征。  相似文献   

10.
文雅诗 《新闻知识》2023,(10):80-87+96
马歇尔·麦克卢汉和保罗·莱文森是北美媒介环境学派的中坚代表,均为媒介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麦克卢汉从媒介技术本体的角度出发,将媒介的发展进化浓缩为四条定律,分别是提升、过时、再现、逆转。莱文森则从媒介技术与现实关系的角度出发,将媒介的进化分为三个阶段:玩具、镜子和艺术,认为媒介的进化主要依赖于人的需求,因此媒介的发展呈人性化趋势。虽然莱文森自认为麦克卢汉的传人,但是在媒介发展论上,两人的观点像是从不同方向爬同一座山,在诸多方面都产生了不同。这些不同主要体现在媒介发展的轨迹、媒介发展的运转法则、媒介发展的控制力量以及两人在议题所表现出的思维倾向上,这些差异生成的富有鲜明个性的结论亦为当代媒介研究留下了丰富的理论硕果。  相似文献   

11.
梁越 《编辑之友》2010,(11):57-58
<理解媒介>(商务印书馆2000年10版)是麦克卢汉的传播学巨著.书中麦克卢汉所谈的"媒介"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媒体".这个"媒介"的范围更为广阔,它是一切延伸人类器官的工具、技术和活动.在麦克卢汉看来,媒介不仅是空洞的、消极的、静态的信息、知识、内容的载体,也是对信息、知识、内容具有强烈的反作用,且积极的、能动的信息.因此麦克卢汉首要的,也是最著名观点即是"媒介即信息." 这里的"信息"又不同于我们日常在媒体或生活中接收到的信息内容.无论是选择还是放弃,麦克卢汉都不以媒介文本作为考察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将媒介本身的特点、效用、影响力与其某些决定性因素当做观察对象.媒介或技术的信息,是由它引入的"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  相似文献   

12.
纵观媒介环境学派学者的论著,"媒介生态平衡"理念贯穿始终。本文通过对该学派的三位代表人物(伊尼斯、麦克卢汉和波斯曼)相关思想的综述,以梳理出"媒介生态平衡"理念这条理论脉络,并发掘该理念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敏 《新闻实践》2014,(4):82-83
在灾难危机报道中,媒体资源整合已成为传媒新型的一种运作模式.媒体资源整合包括媒介形态、技术手段、媒介功能、传播手段等要素,即分别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持智能终端等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在其著作《了解传播媒介》一书中印证了这一观点,他称:“媒介的交叉或混合,如同分裂或熔合一样,能释放出新的巨大能量”.  相似文献   

14.
苏蕾 《新闻知识》2006,(7):27-28
有关媒介与日常生活的讨论一直受到媒介之外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来自媒介信息时不时的侵扰。这大概源于人们对内容的习惯性关注,以至于忽视了形式本身的影响和作用。而正是麦克卢汉为我们指出了错误,指明了方向,他在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媒介即信息”的论断,强调媒介引起了“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模式变化”①,媒介本身比媒介所承载的信息更应该被我们关注。遗憾的是,半个世纪以来,麦克卢汉的观点不但常常被人们忽视和曲解,就连麦克卢汉本人也曾被斥为“疯子”、“狂人”。然而从媒介乏善可陈的日常生活到媒介无处不在的日…  相似文献   

15.
加拿大著名学者麦克卢汉的代表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以下简称《理解媒介》),对我们思想的启迪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本书写于1964年,集中而翔实地记录了麦克卢汉的大部分经典学术观点.全书共分两大板块,第一板块是理论篇,第二板块是应用篇,在第二板块中麦克卢汉不惜笔墨仔细介绍了从古至今的26种媒介.综观全书,麦克卢汉集中阐述了自己的两大观点:一是媒介即是信息,二是热媒介和冷媒介,并具体从各种媒介入手,介绍媒介为何能成为人的延伸.  相似文献   

16.
冷热媒介理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麦克卢汉是20世纪最负盛名和饱受争议的媒介理论家,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和对人类社会的深入影响不断证实着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前瞻性和合理性。然而,在学界,与麦克卢汉的媒介信息论和媒介延伸论相比较而言,媒介冷热论的精确性、实用性却饱受质疑和攻击,一直争论不断。这与麦克卢汉独特的研究方法不被人们理解和重视有密切关联。鉴于此,文章先对麦克卢汉独特的研究方法进行一番考察和探讨,在明晰其运思过程的基础之上阐释与还原麦氏的冷热媒介理论,旨在引起人们对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这一重要传播学理论的反思和正确解读。  相似文献   

17.
在《娱乐至死》中,波兹曼从前人英尼斯、麦克卢汉的媒介观出发,提出"媒介即隐喻"、"媒介即认识论"等论断,并以这些观点为基础,论述了电视本身的特质对社会公共话语娱乐化的影响和对人们思维的危害。对于已经步入电脑和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娱乐至死》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特别是给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引导人们关注媒介本身的特性对青少年的思维发展和学习习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信息即逆熵--解读麦克卢汉的媒介讯息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通常的概念中,物质是不能被称做信息的,媒介却都是物质.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麦克卢汉的媒介讯息论就是无从理解的荒诞言论.本文另辟蹊径,从最能揭示信息本质含义的"信息即逆熵"角度来解读麦克卢汉的媒介讯息论,最后得出"媒介即讯息"普适于电力媒介,但并不能推广到印刷等媒介领域的新颖结论.  相似文献   

19.
梁颐 《东南传播》2021,(12):67-69
关于麦克卢汉,洛根认为,麦克卢汉是改变了我们对技术、媒介和传播看法的系统思想家,他最有价值的想法是"媒介就是信息",而且它永远不会过时.虽然麦克卢汉声称他没有在任何一本书中展示过理论,但他确实有一个理论,洛根称之为"媒介通论".媒介通论由探索、图形/背景、地球村等10个要素组成;关于书籍的未来,洛根认为,书籍不会消失,因为讲述的故事或叙事无法在互联网上的几篇短文中捕捉到.当我们生活在地球村时,网络直播和网络视频是我们交流的一种方式,但它们永远无法取代书籍;关于自己的研究经历和现在的研究工作,洛根认为,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洛根教授担任老特鲁多总理的政策顾问的经历为他提供了另一个学习媒介的舞台.洛根将沃尔特·翁的工作并入其工作,如在《理解新媒介》一书中利用了翁的次生口语文化的概念.在洛根看来,语言是人脑向心灵的延伸.艺术是另一种媒介形式,它能够影响大脑和心脏,并将两者结合起来.洛根关注的重点是语言的起源和演化,他刚刚完成的三本书是他对媒介环境思想进行的最新补充;关于媒介环境学研究,洛根认为他和麦克卢汉一样,不认为学科之间有所谓的界限,所以会跨学科地使用概念,如"超临界性",洛根认为媒介环境学研究应该遵循麦克卢汉为我们建设的道路,他给年轻学者的建议是阅读麦克卢汉和其他媒介环境学家的原著或译文.  相似文献   

20.
梁颐 《新闻世界》2013,(9):203-204
西方著名古典学家埃里克·哈弗洛克是媒介环境学多伦多学派第一代的代表人物,是被尼尔·波斯曼誉为和麦克卢汉、苏珊·朗格并列的伟大学者。他的代表作《柏拉图导论》体现了他的主要观点——希腊文化从口语到书面传统的转移对人类思想文化的形成有深刻的意义。他的理论给媒介环境学提供了营养,对媒介环境学的基本问题成形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