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公维彬 《华章》2007,(12):75-75
在中日关系发展的过程中,日本大众传媒功不可没,但对于中日关系的困境日本大众传媒也同样难辞其咎.文章论述了日本大众传媒热衷对中国负面报道的问题,对其进行了原因分析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戴季陶在对日本神权思想、日本国民性格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判断“日本侵略中国之必然”;面对日本的侵略,戴季陶从日本的军事实力、当时的国际关系等角度进行了深刻剖析,得出日本必败的结论,进而提出具体的应付之策,即中国自强论。他的中国自强论的背后蕴含了“以信仰动力论为理论指导、以自我保存论为前提、以经济发展论为根本路径”的深层认知框架,从应对中日关系及主义信仰等角度来看,戴季陶的中国自强论及相关思想具有一定的现代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渠长根 《红领巾》2005,(4):34-37
中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应该是多方面、多领域的,清理日本侵华思想是其中极其重要的领域,是一个深层次的方面.日本侵华思想导致了残暴的日本侵华战争,并把1945年之前的中日两国关系写实为日本的侵略和中国的反侵略,而且日本侵华思想也并未随着日本的战败投降而销声匿迹.相反,直到战后,它还潜在地影响着中日关系,使现当代中日关系的发展呈现出异常的态势.清理清除潜伏暗藏的日本侵华思想不仅是中国人民纪念抗战胜利的重要内容,更是健康发展中日关系的基础性工作,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任务.  相似文献   

4.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两国之间的交往源远流长,但中日关系却一直比较纷繁复杂,两国既有密切的现实利害关系,又有复杂的历史恩怨。尤其近期中日两国之间围绕历史教科书、东海问题、台湾问题、日本“联合国入常”等问题产生不少摩擦,导致了两国在政治上互不信任、军事安全上互相提防、能源利益上相互竞争、国民感情上相互厌恶。而今年又是中国人民抗  相似文献   

5.
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出访日本,这是中国国家元首时隔10年首次访日.本文是胡主席席5月8日应邀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做演讲的部分内容.客观阐述了中日关系,同时也勾画了中日关系发展的蓝图.  相似文献   

6.
周作人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日关系日趋紧张时期,曾发表了大量日本批评和日本研究的文章,这些文章体现了其日本认识。周作人执着于对日本文化的喜爱,往往从文化的角度来寻找对日本的政治行为的解释,这使他的日本认识显示出文化批评视野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千多年来,两国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反复曲折的变化,有时友好相处、和平共荣,有时剑拔弩张、兵戎相见。现代以来,中国的日益崛起让日本深感不安,日本甘当美国的马前卒同中国对抗,中日关系亟待拨云见日。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中日关系将归于稳定和健康。  相似文献   

8.
李大钊早期对日外交思想,主要是抨击日本的侵华政策,揭露其实质;提出抗日主张,号召政府与国民协力抗敌。从1919年开始,李大钊一方面继续揭露日本侵华政策的本质和罪恶,另一方面,在反侵略策略上,不再把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而是强调人民的力量;同时提出把日本政府和日本人民分开看待,提倡中日民间友好。李大钊的对日外交思想具有鲜明的特点:从国际局势的角度考察中日关系;从中国政治局势变化考虑对日外交关系;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9.
1979年末以来,日本一直是最大的对华ODA提供国。在历年日本ODA的受援国顺序上,中国始终占据第一、第二位。日本的对华ODA已构成中日关系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日本的对华ODA政策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到2003年度降到了第三位,这势必对中日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拟就日本对华ODA开始、变化及原因与其中的中日关系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日本是当今世界的经济大国,与中国近邻。中日两国同为亚洲大国,中日关系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日关系影响着亚洲的稳定,甚至是世界的和平。古代日本长期以中国为师,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强大起来,屡次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今天,日本右翼势力不仅不思悔改,而且竭力掩盖侵略的罪行,美化侵略战争,给两国关系蒙上了阴影。只有正确处理中日关系才能切实维护两国的利益。  相似文献   

11.
钓鱼岛问题是中日之间悬而未决的领土争议问题,近年来一直成为影响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日本不断在钓鱼岛问题上制造事端,美国也在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保钓行动自1970年开始不断。作者搜集了历次保钓行动的资料,并对钓鱼岛问题从国际关系方面进行分析,认为钓鱼岛问题不仅关系到中日两国的国家利益,而且牵涉到两国的国民情绪、民族感情等方面的问题,因此中日两国必须在尊重历史和事实的基础上,从维护中日关系大局和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务实、坦诚的谈判,使钓鱼岛问题最终得到和平的、创造性的解决。  相似文献   

12.
人情国度里的公共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情”这种传统化因素对公共关系的本土化过程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它一方面推动了公共关系在中国的传播,另一方面又可能将公共关系诱入误区。剖析“人情”与公共的关系有利于在公关知识传播和应用时,广纳本土化的精华,力拒本土化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历来就是一个重人情的社会,尤其是在人情关系型的传统农村社区,人情是村民之间进行交往、建立关系的主要依据和准则,礼物则是交换的载体。婚礼中礼物交换不仅规范人们行为、促进人际关系的社会支持功能,还能在物质和精神方面裨益人们,使公众感知和承认生命周期中的重大决定——婚姻关系的社会维系功能。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日军发起了有力的宣传攻势,使日军思乡厌战的情绪不断增加,大大削弱了他们的作战意志。其中,艺术宣传工作在对日军的宣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通过漫画、歌曲等形式,向广大日军宣传侵华战争的本质,揭露事实真相,致使他们思乡厌战,从而成功地瓦解了日军的斗志,有效地支援了中国的抗日战争。  相似文献   

15.
中琉关系史研究在中外关系史学中作为一门分支领域,还很年轻,经过中日两国学者的努力近来取得可观的成绩.本文围绕中琉历史档案的整理出版、使琉球录等相关文献的研究,史迹文物的发掘以及国际学术交流几个方面,对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在这些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扼要叙述.  相似文献   

16.
清末至1937年的约半个世纪,中国人对日语教材的编写经历了发轫与奠基、过渡与停滞、渐进与高潮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中日关系及中国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日语教材的大量编写显示着国人直接、深入认识研究日本的需要,也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这一时期中国对日研究的整体状况。  相似文献   

17.
古琉球王国与中国有着长期交往和密切联系。到明代,前后持续长达300余年的倭寇之惠对中琉关系影响巨大。倭患使明政府的册封和琉球使团在华朝贡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并影响到中琉之间封贡贸易的进行。琉球政府协助明朝驱逐、抗击倭寇,促进了中琉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抗战爆发前十年间,中德两国基于各自的利益需求,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保持着。较密切的关系。但是在德国政府内部,就对华和对日关系而言、又分为两派;一派主张同中国合作;一派则视日本为未来战争中的盟友。日本全面侵华以后,德国远东政策的重心逐渐偏向日本,其在华利益服务从于它的欧洲扩张战略。  相似文献   

19.
1971年 7月 ,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为寻求中美和解 ,对中国进行了秘密访问。事后中美双方同时发表了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的公告。这一事件震动了全世界 ,它使中国进一步打开了对外交往的新局面 ,国际影响迅速扩大 ;它促使了一贯追随美国、坚持反华的日本佐藤政府的提前下台 ,中日关系亦迅速出现转机 ,先于美国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 ;它使前苏联领导人惶恐不安 ,为了早日与美国达成妥协 ,不得不在有关问题上向美国做出让步 ,同时为强化自己的战略地位 ,迅速与印度签订了《苏印和平友好合作条约》。  相似文献   

20.
用好礼貌用语是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最重要一步。英日礼貌用语既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也有明显的区别。不同地方反映了国家民族文化间的差异。日语礼貌用语反映的是日本“独特的岛国文化”,其起源于封闭、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表现为循规蹈矩,重“义理人情”;而英语礼貌用语反映的是“西欧的畜牧文化”,其表现为相对地自由、民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