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个只有12岁的残疾小女孩,唱歌是她最大的梦想,在央视少儿频道,她以满分获得随央视赴维也纳演出资格。然而因为贫穷,她只能和爸爸及三个姐弟借住在四处透风的农具房里;她的脚摔伤了,因无钱医治终致残疾。寒冷的冬天里,她们简陋的小房子里甚至没有任何取暖设备。一个偶然的机会获悉小美丽的故事后,2012年12月至2013年春,经过大量深入采访,我采写了一系列关于徐美丽的报道,在供职的上党晚报刊发。从2012年12月4日刊发的第一篇报道《一个11岁女孩的梦想与现实》,到2013年2月4日刊  相似文献   

2.
记得《北京人在纽约》里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如果你爱她,就送她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她,也送她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纽约如此,整个美国也是如此——美国就是这样一个让人既爱又恨的国家。一方面,美国凭借其发达的经济、科技和所谓的"自由价值观"和"美国梦",让无数人心驰神往。  相似文献   

3.
母亲花甲     
在我生命中,心甘情愿把一切都承担下来,单单忘了她自己的那个人就是我的母亲. 母亲出生于贫穷闭塞的农村,5岁丧母,半工半读断断续续读完了小学,因家境贫寒被迫辍学.  相似文献   

4.
在党的十三大期间召开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中国日报的一位男同志第一个拿起话筒,声音宏亮地提了两个问题。这对千百万电视机前的观众来讲似乎并没有什么特殊意义,而有一位美国人看后十分兴奋。第二天,她按捺不住内心的高兴与激动,告诉她的中国朋友们说:“他曾经是我的学生,我真为他感到骄傲。”这位美国人名叫朱迪·波伦鲍姆。1979年到1982年,当她还是位二十五六岁的年轻姑娘时,便来到中国,先后在新华社对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和中国日报社工作.去年9月,她又自费回到中国,为撰写一篇题为《中国新闻工作者的作用和新闻制作》的博士论文积累素材。并在北京广播学院从事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5.
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儿时家庭比较贫困,12岁就被送进一家皮鞋油厂当童工,饱尝生活的辛酸.15岁时,狄更斯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了一名小职员,在此期间自学了速写.1832年,20岁的狄更斯涉足新闻领域,先做<真正的太阳报>记者,报道英国议院的有关活动;后到<时事晨报>工作,更有机会深人了解英国的政治生活情况.  相似文献   

6.
龙应台 《出版参考》2005,(35):21-22
在我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对"全球化"第一次发生"戒心"是在一九七五年刚到美国时.在台湾读大学时,教英语的美国教师会要求每一个学生选一个英文名字,因为她可记不得几十个中文名字.于是一整班的学生都变成了Dick,Tom,Harry;我的名字叫"Shirley".到了美国,我开始教美国学生英文写作.面对二三十个美国学生,很难记得谁是谁,我花了一整个下午的时间把人名和脸相配起来,认得了.于是我回想,为什么教我的老师没坐下来花时间,把我们的中文名字记住,反而让五十个人都为她的方便而改名呢?  相似文献   

7.
在美国这个堪称世界首富的国家,却有比20年前更多的孩子生活在贫穷之中。虽然福利改革使更多的人有了工作,但其中相当多的家庭由于收入低还是很难维持全家的生活费用。据不完全统计,全美国4200万贫困人口中虽然大部分都有工作,却仍然生活贫困,没有医疗保险。着力报道那些陷于困境的美国人,成为不少报纸的一项任务。那么,他们是怎样报道贫困群体的呢?  相似文献   

8.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射的罪恶导弹,夺走了邵云环的生命。她走了,走得那么突然,连对她说声谢谢的机会都不给我。如果有机会我会对她说:“谢谢你多年来对我的帮助和关爱,我为有你这样的朋友而骄傲。”本想这句话以后有的是机会说,但万万没有想到我永远地失去了这个机会...  相似文献   

9.
时间:1998年7月14日地点:电影院经过:那晚7点,当我准时赶到电影院门口时,她已等在那里了。都说让男孩子等是女孩子的一大乐事,可她却没有。我想,这是她的职业习惯使然吧。买票时,卖票的家伙瞅了瞅我们,自作主张地便给我们安排了情侣座。我心中窃喜,嘴里却对她说:"这会不会不好?"她只是瞟了我一眼,没有吭声。那晚的电影是赚尽国人眼泪的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电影一开始,我便感觉到她处在一种激动、亢奋的氛围里。看到杰克和露丝在水中"惊天地,泣鬼神"的深情对白时,她开始小声的啜泣。随着剧情的发展,她终于忍不住,伏在我的肩膀上痛快地  相似文献   

10.
位于巴伦支海北岸的北极斯瓦尔巴群岛,虽然是我去过的地方,但因那里没有世居北极的爱斯基摩人,使我失去了了解这个独特人群的机会。为此,我一直引以为憾。难得的是,这个机会来了,2003年10月29日,爱斯基摩人来到了北京。他们就是美国巴罗北极科学协会主席理查德·格林和美国爱斯  相似文献   

11.
毕业证书,不仅是一个人文化素质的名片,更是一个人智慧和财富的源泉,是应该妥善保管的家庭档案中的珍品。我是江苏省淮阴县人,今年73岁。祖辈以务农为生,生活贫穷。由于经济上的困难,家中历代没有人读书。1949年10月1日,新  相似文献   

12.
从某种意义上说贫穷的确正折磨着我们,但是贫穷不是来自金钱的缺乏本身,现时代,贫穷对于贫穷者来说本身并不构成伤害和折磨的主要来源,构成折磨的是摆脱贫穷的机会并没有被公平地分施于他们的头上,贫穷者往往在这一机会的享有上处于劣势,这才是真正的折磨.  相似文献   

13.
我的父亲去世时,还没有过他的四十五岁生日。这个年龄,正是一个在事业上成功的人的黄金时代。我的父亲去世时,我才十五岁。我的母亲是在我两岁时离开父亲的,据说她后来投海自杀了。因为父亲没有再结婚,工作繁忙,加以两次长时间出国考察,所以我小时候大  相似文献   

14.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作者。《光明日报》中年女记者樊云芳便是众多令人喜爱的作者之一。最近,有机会读了她的新闻作品选《我就是我》,这种认识又深了一层。(?)为在那里,无论写人、状物,确实给了读者一些“独特的感受、独特的文采、独特的构思、独特的新意。”请读一段她(?)导语: “章虹,这个坐在轮椅上度过了20个春秋的残疾人,做梦也没有想到,会在6月份的全国首届残疾人  相似文献   

15.
1 我的教师情结话得从我爸爸那儿说起。爸爸出生于一个家道中落的地主家庭 ,启蒙上的是私塾 ,少学时因家境贫寒选择了师范学校。年轻时精力充沛且颇有才气的爸爸却在临毕业前“弃笔从戎” ,与“教师”的角色擦肩而过。妈妈因“家庭成份不好”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 ,怀着一个失落的梦上山下乡成了知青。山青水秀却极度贫穷和落后的山村接纳了妈妈 ,她成了那里唯一的老师。我也出生在那里 ,从小就和妈妈的“大”学生一起坐在课堂里。在我年幼的心灵里 ,我觉得讲台上的妈妈神秘而伟大。或许 ,我的教师情结就起缘于那清溪翠竹环绕的小村。1989年…  相似文献   

16.
一项进展10年的国家政策,正改变着农村孩子、家庭和乡村,进而影响中国1988年,美国华侨杨贵平第一次来到贵州农村,当地一些苗民虽然贫困到和耕牛同住一屋,却自豪地对她说,他们虽然穷,但是有苗歌苗舞,要共同建设家乡。然而当她最近一次去那里,留在村寨  相似文献   

17.
初识龙慧,是她在武汉立美整形之后的媒体报道上,以为她只是众多爱美女孩中的一个,没什么特别之处,直到与她见面,才了解生活对于她来说比普通人更加沉重。16岁承担生活的重担24岁的龙慧并不避讳自己来自农村,童年的回忆,她讲起来波澜不惊。那是在随州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贫穷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土房一到下雨天就漏水,木板当桌、门板作床,家里唯一的奢侈品就是一个9瓦的灯泡。高中还没有读完,家里已经没有办法支付三个孩子的学费,龙慧带着无奈也怀揣着希望离开家乡。  相似文献   

18.
1.将感情埋藏得太深有时是件坏事。如果一个女人掩饰了对自己所爱的男子的感情,她也许就失去了得到他的机会。(《傲慢与偏见》)2.认识自己的无知是认识世界的最可靠的方法。(《随笔集》)3.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哈姆雷特》)4.神要是公然去跟人作对,那是任何人都难以对付的。(《荷马史诗》)5.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感情吗?我向你发誓,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无法离开我,就像我现在无法离开你一样。虽然上  相似文献   

19.
正我的母亲肖慧珠,今年已经89岁了,是一位退休工人。解放前,因为家庭贫困,他们小小年纪就离开家乡到上海来打工谋生,那时生活相当艰苦,根本没有机会进学校读书,俗话说"大字不识一箩筐",被称为文盲,文盲在旧社会还常常被人称为"睁眼瞎"。但是后来得以脱盲,能写一些包括姓名、住址等简单的文字,有的还能看书读报,写短信,这一切都得益于解放以后  相似文献   

20.
回顾我的一生,妈妈对我的成长影响最大.妈妈15岁就失去了父母,没有上过学,她善良、勤奋、节俭,是个明事理的好妈妈.由于家庭贫寒积劳成疾,妈妈42岁就离开了我们.从我记事到她去世,我们相处不到二十年,但她的音容笑貌、她的言行都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