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很久以来,语文教学尤其在落后的农村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诵读教学严重不良的状况。其实,诵读,就是熟读和背诵的合称。诵读与朗读、朗诵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周礼·大司乐》郑注上说以声节之曰诵,可见诵略似今日吟唱,是出声读。诵读更侧重熟读,更强调对文本的玩味与理解。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式,我们可以称之为诵读教学法。必须指出的是,诵读与感悟、理解、创造力的培养并行不悖。我们不  相似文献   

2.
古人学习,大凡重视诵读,不少人还对之有精辟的论述。如苟子《劝学》中“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朱熹的“凡读书……熟读而精思,可也”,孙诛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凑在语文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诵读涵泳就是指反复诵读,熟读精思,潜心涵泳。语文教学时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语言环境里去口诵心惟,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这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中最具特色的读书和教育方法,历来倍受先人推崇。孔子对“诵诗”十分重视,建安曹丕、南朝刘勰、中唐韩愈,都对文章的声音节奏高度关注,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也力倡熟读精思,将“涵泳”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提出:  相似文献   

4.
诵读,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方法。古人有不少精辟的论述。我国北宋教育家张载提出:“书须成诵。”南宋教育家朱熹更具体地提出:“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唐代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声”是感人心之最切者,而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从而以声传惰,因声会意。课堂教学中,学生能从诵读中领会文章的内容和意义,感受文章的气势和韵味,从而受到教育和感染。  相似文献   

5.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诵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高职生的特点及高职培养目标的需要,语文教材中明确规定了高职学生诵读的篇数。这说明了诵读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在高职语文教学工作中,注意了这个问题,并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效,现谈谈我的认识和一些做法。 一、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此法创设历史久远。古称“讽诵”,最早见于《周礼》。郑玄注释:“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讽,“背文”,即背诵;诵,“以声节之”,就是朗诵。时至朱熹,倍加强调:“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然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今人王力教授也主张:“只有熟读一二百篇古文,然后感性知识丰富了,许多书本上所未讲到的理论知识,都可以由自己领悟得来,这样由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才能真正地掌握古代汉语。”这样看来,诵读法就是通过反复诵读,疏通文字,体会感情,理解内容。同时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训练读书技巧,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和记忆力,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6.
诵读教学法是传统语文教学的主要方法.本文在介绍传统教学的三个阶段的基础上,说明了诵读教学法的四个环节,即熟读、背诵、吟诵三部曲;精思、揣摩二重唱;精读、略读相辅相成;读写结合,相互促进.并指出了诵读教学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重视诵读,原来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偷”.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好文章不品不知其美.只有经过反复诵读,方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并在读书的过程中自悟疑难问题,体会课文的语言美和思想美.  相似文献   

8.
诵读存在于中国语文教育史已有二千多年,它是一种语文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语文教学方法。从词源角度.我们可以对其作详尽解释。“诵”.《说文解字.占部》:“诵.讽也。从言,甬声。”“讽”,《说文解字·言部》:“讽.诵也。从言,风声。”可见.许慎把诵、讽二字互训。  相似文献   

9.
诵读法,是我国语文传统的教法和学法之一。我国古代教育家、文学家几乎无人不重视诵读,他们都把诵读视为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三国时董遇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圣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宋代理学大师、著名教育家朱熹的“熟读而精思”,都道出了诵读文章的重要。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致力  相似文献   

10.
诵读教学,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前人对此有过形象的诠释,所谓“读书百遍,其义 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力求创新的同时,对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也应该取继承的态度。叶圣陶先生指出:“至于文字语言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一个学生,如果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缺乏最基本的语感,那么其他一切语文诸要素便无从说起。从这个意义上说,叶老也充分肯定了诵读教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在阅读教学上,《语文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把朗读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朗读”、“朗诵”和“诵读”这三个概念其实并无本质区别,都是要求出声地读出来,而“诵读”似乎更侧重于熟读,更强调对文本的玩味与理解。诵读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艺术鉴赏力,还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因而诵读理应成为语文教学最常见的课型。下面就如何实施诵读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伍火震 《学语文》2006,(4):54-54
“诵读是我国语文传统方法之一”,“读得熟,则不待其说,自晓其义也,故书不厌读”。传统文言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之一是教师的诵读带动。因为韵味是从吟中来体会的,兴趣是从诵中产生的,语感是从诵中来积累的,素养是从诵中培养的。  相似文献   

13.
杨柳 《宁夏教育》2006,(12):46-47
诵读,是语感形成的基础,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诵读。古人十分重视诵读,不少人还对诵读的地位、作用等,作过精辟的论述。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诵读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凡读书……熟读而精思,可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闪烁着睿  相似文献   

14.
文言文诵读法古今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诵读法是文言文教学中一种重要方法。什么是“诵读”呢?从词义学的角度理解,有认为是“念(涛文)”的(《现代汉语词典》),有认为是“念、熟读”的(《辞源》),有认为“念、熟读、背诵”的(《汉语大词典》)。作为一种通俗的解释,这些说法并没有什么不对,但如果仅此解释,对语文教学来说是不够的。 “诵”和“读”,从词源上是有区别的。《说文解字》:“诵,讽也。从言,甬声”“讽,诵也。从言,风声。”许慎是将二字互训的,段玉裁作注时。依据《周礼·大司乐》对二字作了精辟独到的辨析。他说:“倍文日讽,以声节之曰诵。倍同背,谓不开读也。诵则非直背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大体上扭转了过去那种重讲轻读的现象,重视和加强了读的活动。学生在课堂上读书的时间多了,读的分量加重了。但是,两者相比较,“读”仍然处于次要的从属地位,“讲”依旧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和中心。这说明对读的活动的重视,还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读,是我国千百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广泛实践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基本方法。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经验,就是“熟读精思”。强调读书要朗诵吟哦,熟读成诵,从大量积累的语言材料中掌握方法,领悟规律,学会运用。多读、熟读、诵读,可以说是儿童学习语文的一项基本功。一代文豪鲁迅…  相似文献   

16.
中国几千年传统的语文教学,长期强调识字、诵读、写作,多想、多写,也许还要多改.而从来不学什么语法、修辞、写作技巧之类知识性的东西。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以我孙子胡墨涵为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语文阅读教学应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摆脱读书无从下手的现状,从而实现阅读的目的。略读文章采用“狼式读法”快速浏览,阅读文章要想真正有大的收获,还要独立思考和筛选。不但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这是边读边思的“牛式读法”。对文质兼美的好文章,一定要反复诵读,反复领悟,要读熟,读懂,读透,这是熟读精思的“猫式读法”。  相似文献   

18.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从新课标中不难看出,熟读背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但在几年的教改实践中,熟读背诵仍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诵读法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现代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所谓诵读法就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口诵心惟,熟读精思成诵,达到全面深入理解文本的教学方法。它既是教师教的方法,也是学生学的方法。诵读包括朗读、背诵、吟诵等具体的教学方法。新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不仅重视诵读法的应用,而且明确规定了诵读的内容和要求。因此,在新课程下,正确认识、理解与恰当运用诵读法,对于指导语文教学有重要的意义。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诵读法有其独特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运用诵读法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感语文教育,从根本上来…  相似文献   

20.
<正>一、诵读法的内涵和特点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阐明了诵读的重要价值。熟读而成诵,故曰诵读。诵读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方法,在古代曾被赋予熟读精思、口诵心惟的精髓,它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个教学环节,还是一种能力素养。今天我们不仅要对其进行继承和发扬,还要有所创新。最初诵读教学法运用于语文教学只是从其帮助记忆、培养语感的功能出发。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