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开始关注孩子的早期教育,他们把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寄托在早教中心,认为每周上几节早教课就可以开发孩子的多元智能,却忽略了自身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对孩子教养的作用,从而走进了早期教育的误区。德国科学家巴甫洛夫说:"婴儿降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迟了两天。"日本教育家井深大说:"孩子的教育从出生那一瞬间即已开始。"因此,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我们要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教育。要抓住孩子在感知觉、视觉、运动觉、情感以及语言等各  相似文献   

2.
并不是所有的种子都可以发芽成长,也不是所有的雏鹰都可以翱翔天宇。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材,赢在起跑线上,这本无可厚非。不过教育孩子毕竟不同于农民伯伯种庄稼。庄稼种砸了还可以等来年,而孩子就不同了。我们不敢说一只蝴蝶在印度扇动翅膀会引起纽约的风暴,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早期的教育足够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时,我们必须“三思而后行”。  相似文献   

3.
著名的科学家达尔文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而且把它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探讨。有一天,一位贵妇人抱着一个婴儿从远方专程来请教他。“请问达尔文先生,我想教育好这个孩子,你说从什么时候开始好呢?”“亲爱的夫人,”达尔文瞅了贵妇人一眼,很关切地问:“请问这个孩子几岁了?”  相似文献   

4.
常常听到一些家长相互关照:“你家孩子上亲子园了吗?别人都上了,不上不行啊!”对孩子早期教育急切的心情溢于言表。  相似文献   

5.
儿童的早期教育和做其他事情一样,“开头”十分重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错误的开端便是失败的先导。早期教育上的偏差,会在孩子身上留下非常深刻的“烙印”,很可能终生都难以抹去。然而,由于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急迫的心情使得不少人“饥不择食,慌不择路”,盲目地实施早期家庭教育。误认为“抓早期教育总比不抓好”。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有不少的家长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片面性很大,没有实施完整的教育,而只进行“一半的教育”。“顾此失彼”“重此轻彼”,正自觉不自觉地引导孩子朝着畸形的方向发展。我们知道,儿童的身心素质是一  相似文献   

6.
教育文萃     
《师道》2004,(2):56-57
对孩子能够产生影响的无非是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个环境因素。对婴幼儿来说,家庭的影响最大,也就是说,来自家庭的教育培养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早期教育最为关键。如果孩子没有智力缺陷,通过早期教育,能够培养出一个聪明的孩子。早期开发又是进行超常教育的基础。据我们掌握的资  相似文献   

7.
正现在家长们对孩子的早期教育都很重视,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地投入,选择一个科学合理的,且又适合自己孩子的早期教育方式成为大家热心关注的话题。倡导亲子游戏,把游戏引进家庭,形成家庭中"寓教于乐、寓教于游戏"的和谐氛围,对改善家庭育人理念、促进孩子长远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试图通过调查研  相似文献   

8.
积极心理学是以善为出发点,主张关注他人的优点,找到他人的积极的心理品质,促使他人更健康地快速成长。开展积极心理学教育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对培养孩子的积极心理与积极品质有重要的影响。而当前我们的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成绩,忽略了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对孩子的批评往往多于对孩子的赞赏,有的家长总是说孩子这不行,那也不行;这不对,那也干不了,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信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应该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孩子,让孩子感到自己是优秀的,以后处理问题就有信心和动力。  相似文献   

9.
早期教育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九件小事。  相似文献   

10.
对孩子的玩,家长究竟应持何态度?我认为主要在于引导。首先,看孩子玩的性质。总体上说,孩子一出世,除了吃和睡,其他就是玩。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进行早期教育的重要手段。曾有人研究统计,一个孩子从出生到6岁,大约要玩一万五千个小时,平均每天六七个小时。所以,家长完全没有必要为孩子的玩担心,而是要对孩子的玩进行教育和引导。玩有两种:一种是象征性活动的玩。象征性活动的玩,具有模仿性,如“娃娃家”、“开汽车”等。非象征性活动的玩,不具有模仿性质,如孩子们一起赛跑、打雪仗或到野外活动等。对孩子的游戏,家长应舍得放手,让孩子“玩个痛快”。因为这类玩大多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孩子在  相似文献   

11.
探索农村孩子早期教育的差距、原因及方法,呼吁农村家长要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  相似文献   

12.
冯婷  屈家安 《文教资料》2011,(13):147-148
重视、加强和发展早期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孩子自身成长的需求,同时也是教育自身建设、发展的结果。当前,家长们对孩子的早期教育都很重视,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的投入,选择一个科学合理的,适合孩子的早期教育方式成为大家热心关注的话题。倡导亲子游戏,把游戏引进家庭,形成家庭中"寓教于乐、寓教于游戏"的和谐氛围,对改善家庭育人理念、促进孩子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强迫一个孩子过早进入学校,与其说是造就一个爱因斯坦,倒下如说是导致一个精神病患者。但是,教育家们又说,接受过适当早期教育的儿童在进入小学时,比他没有接受过适当早期教育的同学们具有明显的优势。哈佛大学公共卫生系副教授沃克重复了儿童早期教育方面许多专家的观点:“我们不必为什么时候开始教育合适而烦恼,只要使孩子们在进入正规学校前已有丰富的经历。”按照这种观点,问题不是在“加速教育”,而是早期教育是否适当和是否有好的质量。威劳克学院讲师摩根说:“一个5岁的孩子不应参加为8岁孩子设计的项目。但是,一个4岁儿童项目对4岁的儿童是很好的。一个孩子,不论他多么小,只要把他放到一个合适的项目中,都会有利于他的成长。”摩根的见解得到现在被广泛引用的“佩里学前教育项目”的支持。这个项目建立于1962年,测定了密执安州易普西兰的儿童发展,比较了那些接受过早期教育和没有接受过早期教育的儿童。研究持续了5年,监督这个项目实施的哈斯考伯教育研究基金会主席威卡特说,所有参加测定的儿童都是出生于社会低层的。研究结果表明,接受过优质学前教育的孩子在所有指标上都具有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学术界尤其是国外,对早期教育一向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争论。美国一些儿童心理学家就不主张过早对孩子实施早期教育。他们指出:太早强迫孩子死记硬背,会使他们日后对学习感到厌倦和恐惧;有的还会因过早受到外来压力、习惯于死记硬背某些现存的答案而使活跃的思维形成无形的“框框”,长大后会形成深深的依赖感,不会灵活主动地思考问题。即使是一些具有“神童”天赋的孩子,也因为父  相似文献   

15.
我们这个院子里有四户人家的孩子同龄,今年都上初中二年级了。大家惊奇的是,怎么就小玲学习成绩好,又是“三好学生”;老师还说她“素质好”、“有潜力”。这真有点“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论家长在孩子身上花费的精力,付出的劳动,对孩子的智力投资,对孩子的期望值,恐怕小玲家远不能跟其他三家相比。那么为什么小玲能越来进步越快,终于后来居上呢?这些日子以来我在琢磨着,试图能找到点原因。记得几个孩子三四岁时,另外三家的孩子已经能背诵好多首古诗,认识不少汉字了。小玲呢,只能说几句一听就明白的“顺口溜”式的儿歌,她的爸爸、妈妈没有那么正规地对她进行“早期教育”。他们做得最多的,是带着孩子“玩”。有一次我在街口看到,小玲的爸爸指着一辆飞奔的汽车问道:“车号是多少?”孩子回答了,接着是一阵欢笑;过一会儿又一辆汽车驶过,小玲说:“多少号?倒  相似文献   

16.
丁辉 《甘肃教育》2010,(11):12-12
0岁~3岁正是人的潜能开发的最佳时机,但恰好这个最关键的孩子发育"敏感期",也正是年轻父母最缺乏经验的时候。近年来,随着早期教育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早期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但是,作为家长,我们应该认识早期教育机构,分析其性质和运营模式,以备理性地选择早期教育。  相似文献   

17.
张志刚  邹霞  康翠 《江西教育》2006,(19):42-43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类早期教育是施以教育的至关重要的时期,决定着幼儿的未来,也被称为人受教育程度的关键期。一般对早期教育的广义理解为学前教育,即指0到6岁的教育。狭义理解为0到3岁的教育,即指婴儿期的教育。而有的早期教育专家指出,早期教育甚至可以延长至整个儿童期,即0到12岁。现在,早期教育或学前教育越来越普及,家长们都纷纷对孩子进行各种各样的早期教育,就是为了把握好孩子成长的“关键期”。由于文化、国情的差异,发达国家的早期教育与中国有所不同,而来自发达国家的早期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则可以成为我们…  相似文献   

18.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研究证明,早期教育是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因为早期教育是在0—6岁人脑迅速生长发育期给孩子以恰当的信息刺激和  相似文献   

19.
《早期教育》2002,(18):4-4
最直接的教养经验,当然来自每一位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日常照料中,可就在这个过程中,您是不是经常有这样那样的疑问?是否经常碰到摸不着北的棘手问题?是否为孩子缺少玩伴发愁?那就和孩子一起读读《早期教育》吧,我们敢肯定地说,您必有所获。  相似文献   

20.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的地位如同“众星拱月”一般,父母的纵容和溺爱往往造成了孩子的任性和以自我为中心。面对孩子越来越多的要求和日渐叛逆的性格,父母到了拿出威信来对他说“不”的时候了。你对孩子说过“不”吗?你知道怎样对孩子说“不”吗?有许多父母由于非常喜爱自己的孩子,从来不会也不忍心对他们的请求说一声“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