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客里空”稿件的出现,责任首先在作者——记者、通讯员、自由撰稿人。 这里有认识问题(某些编辑也有这种认识问题):不了解新闻不同于文学艺术作品,新闻不仅要讲求本质的真实,而且要求所叙述的每一情节都是真实的,不允许搞合理想象、虚构夸张。鲁迅1933年12月在《书信》中说,“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的真实”,“后者须实有其事,而(文艺)创作则可以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鲁迅还  相似文献   

2.
“客里空”     
“客里空”是苏联一九四二年出版的剧本《前线》中的一个角色——前线特派记。“客里空”原文为喜乱嚷的人“或”好吹嘘的人”、“绕舌者”。在剧本里,作者用讽刺的笔法,刻画了客里空不上前线,不深入部队,每天呆在前线总指挥部里,信口开河、弄虚作假,“创造”新闻。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客里空得知前线总指挥的  相似文献   

3.
周桂清 《青年记者》2017,(15):104-105
今年是《晋绥日报》反“客里空”运动70周年.《晋绥日报》作为当时解放区的一份区域性报纸,通过自下而上主动反“客里空”,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肃清虚假新闻报道,创新新闻编辑手法,树立了真实客观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过一年多时间的锤炼,《晋绥日报》成为新闻媒体中的知名品牌,在全国家喻户晓.当今全媒体语境下,反“客里空”运动对传统媒体回归新闻、杜绝虚假新闻、坚守真实客观性报道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客里空”这个虚构的学典型人物,出自前苏联作家湟楚克的话剧《前线》。其人是派往前线的战地记,他的特点是:闭门造车、无中生有、添油加醋、弄虚作假,是专门制造假新闻的高手。作为一个记,他能坐在屋子里把不存在的事情编成新闻、说得活龙活现。后来“客里空”便成了弄虚作假的代名词。年末岁尾,新闻传媒盘点经验时不妨也找找有否“客里空”?  相似文献   

5.
“客里空”,就是无中生有,弄虚作假。这已成为当前我国新闻报道中败坏新闻声誉、引起受众强烈不满的严重问题。 “客里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作家柯涅楚克(乌克兰人)于1942年创作的剧本《前线》中的主角之一,是一个捕风捉影、捏造情节、弄虚作假、能从电话里看到对方流出了热泪的战地新闻记者。后来人们就把新闻界中类似这位记者行为的歪风叫做“客里空”。  相似文献   

6.
姜文姬 《青年记者》2009,(14):47-48
“客里空”是善于捕风捉影、弄虚作假、专门编造假新闻的代名词。从1947年6月山西《晋绥日报》提出要在新闻阵营里肃清“客里空”开始,整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却尚未见到新闻打假胜利的曙光。不但如此,上海《新闻记者》杂志自2001年起,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客里空”奖新闻评选活动,这些“客里空”新闻所涉及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经济、科技、娱乐等各个领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试从2008年《新闻记者》评选出的“客里空”奖新闻(2008年十大假新闻)作品入手,  相似文献   

7.
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无产阶级新闻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原则性问题。胡耀邦同志在《关于党的新闻工作》一文中谈到办好新闻的基本要求时,第一个就谈真实性问题。真实性包含着许多内容,例如,反对“客里空”,光明面与阴暗面的问题,全面与片面的问题,如何掌握好批评武器的问题,等等。本文作者根据自己的实践,提出在采访,中如何得到真实材料的一些作法,可作参考。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同志在真实性问题上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8.
“客里空”这个词儿,对于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可能是陌生的。它出自作家柯涅楚克的名剧《前线》。作家在剧中成功地塑造了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新闻记者名叫客里空的形象。这个记者无中生有,瞎编硬造,能从电话里亲眼看见戈尔洛夫将军泪流满面,而且活龙活现地把这写进新闻。从此,客里空,就成为一切写假报道的记者、虚妄谎报的作风和道听途说、不真实的新闻的代名词。这出话剧在中国解放区党政军民和新闻界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不少党政军机关作出决定,  相似文献   

9.
《新闻战线》1979年第3期杨放之同志的《党报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中写道:“延安解放日报曾经发表《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的社论,这篇社论是经过毛主席亲自修改的。社论中批判了苏联剧本《前线》中一个弄虚作假,信口开河名叫客里空的记者,要大家引以为戒。社论发表后,在党的新闻工作者中,广泛掀起了反对客里空的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10.
"客里空"是前苏联文学剧本《前线》中的一个角色——前线特派记者。"客里空"原文意为"好吹嘘的人"。在剧本里,作者用讽刺的笔法,刻画了客里空不上前线,不深入部队,不亲临现场,每天呆在前线总指挥部里,信口开河、弄虚作假,"创造"新闻。一九四四年,《前线》先后在解放区演出,延安《解放日报》在一篇评《前线》的社论中,批判了客里...  相似文献   

11.
一、引子 从“新闻的真实”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设问,新闻与原先的事实,或新闻媒介对世界的的描述与我们身处时这个客观世界本身是否一致。 对“新闻的加工”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承认:世界上不存在未经传播的新闻;世界上也不存在不作加工的传播,对受众而言,一切新闻都是被加工过的制成品。 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记者对单个事实,尤其是对整个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可能都是完全正确的,正如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序言中所说:“我们已经看到的东西,并不一定因为它是已知的就一定也是被认识了的”。所以说,新闻的真实在实际工作中只是个相对的概念,即新闻的真实程度。它作为一个变量,既取决于  相似文献   

12.
论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新闻报道的基础,它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这已为实践证明了的。因为它是无产阶级新闻工作的一个基本方法,可以说它是无产阶级新闻学的一门课程。 在我们的新闻工作中,对调查研究怎样认识,把它摆在什么位置,实质上是关系到是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问题。众所周知,认识论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野。前者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东西,意识、思维、感觉是第二性的东西”(列宁语)。后者认为却相反。这个问题,本来稍有知识的人都可以判断谁是真理谁是谬误。但是在我们日常的新闻活动中,有的新闻工作者却无意或有意成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的俘虏:例如新闻报道搞“客里空”,或“想当然”胡编乱编新闻,有个别人甚是捏造假新闻来谋取私利,这除了违反新闻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13.
《新闻战线》开展新闻和想象的讨论,并不只是一个写作方法问题或者防止新闻失实的问题,这是涉及到新闻活动的主体意识的讨论.新闻中想象问题的提出则表明,新闻报道不仅带有报道者的主观的理性观念,也可能带有报道者的主观的感性形象。“情人眼里出西施”,是因为认识主体(情人)对认识客体(被视为西施的姑娘),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在其他人眼里,这位“西施”也许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姑娘。这两种形象哪一种更真实呢!很难说,只要不是有意造假,也许都是真实的,它只是反映了主体认识的差异。指出新闻报道中主观性的作用,并不是说作者可以把事实当作“任人打扮的女孩子”,而是要求充分认识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力求在报道中更本质、更深刻地反映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14.
《新闻战线》开展新闻和想象的讨论,并不只是一个写作方法问题或者防止新闻失实的问题,这是涉及到新闻活动的主体意识的讨论。新闻中想象问题的提出则表明,新闻报道不仅带有报道者的主观的理性观念,也可能带有报道者的主观的感性形象。“情人眼里出西施”,是因为认识主体(情人)对认识客体(被视为西施的姑娘),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在其他人眼里,这位“西施”也许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姑娘。这两种形象哪一种更真实呢?很难说,只要不是有意造假,也许都是真实的,它只是反映了主体认识的差异。指出新闻报道中主观性的作用,并不是说作者可以把事实当作“任人打扮的女孩子”,而是要求充分认识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力求在报道中更本质、更深刻地反映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15.
在报纸版面上消灭包括“合理想象”在内的“客里空”现象,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一些编辑、记者随意添枝加叶,给“合理想象”大开绿灯,不能不说是原因之一。这就无异于告诉通讯员、业余作者和被采访的对象:新闻报道并不需要完全真实,某些具体细节是可以“合理想象”的。报社收到的来稿有不少有虚假的成分,不可能全部详细核实,由此产生的失实现象,不应当让编辑、记者负全部责任。但是,如果编辑、记者在编发和采写新闻时随意添枝加叶而造成失实的全部责任,便该由编辑、记者承担。  相似文献   

16.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不是实事求是地报道了事物的本来面目?有没有附加外来的成份?是区分新闻和非新闻的试金石。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特征即本质特征。坚持真实报道,是对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维护真实性,反对假报道,是新闻伦理的首要内容。刘少奇同志就对我们提出过这样的要求:“。你们的笔,是人民的笔,你们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你们不能采取轻率的、哗众取宠的、‘客里空’式的态度,而应当采取负贺的、谨慎的、严肃的态度去做工作。”(《刘少奇选集》上卷,第404页) 近几年的新闻改革实践中,提出了新闻可信性这个观念。其实,只有真实的新闻才是可信的新闻,马克思就说过, “人民相信的只是真正存在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36页)可见,可信性可以说是真实性的代名词,至少,真实性也是可信性的核心内容。新闻传播活动  相似文献   

17.
提起“客里空”其人,新闻界同仁、尤其是老一辈 人士是并不陌生的。他是苏联作家考涅楚克剧作《前线》中的人物,是一名捕风捉影、捏造事实的战地记者。正合我国一句老话,叫做“不打不相识”。早在1947年夏季,解放区新闻界就曾开展过反对“客里空”运动,当时各新闻机构都纷纷检查失实报道,并公开作自我批评,同“客里空”进行了短兵相接的交锋。 流光易逝,那场交锋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照理说,“客里空”其人早已垂垂老矣,然而,他的中国同道们却不甘寂寞,依旧承袭“客里空”的手法,不时地在我们传媒中制假添乱,引起受众对…  相似文献   

18.
在夜班与稿件打交道时常遇到一些“险情”,深感有些报道人员对“新闻真实”缺乏应有的坚持。前些天为军报通讯员培训班学员讲课时,我先当场做了一个小调查:“了解‘客里空’含义的请举手!”遗憾的是,在40多位学员中举手的只有1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帮助刚步入新闻工作行列的同志切实了解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报道失实的危害,同时提醒“老新闻”们自觉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的确很有必要。新闻为什么必须完全真实?这首先是由新闻的属性决定的。什么是“新闻”?陆定一说:“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由此可见:事实是第一性,新闻是第二性;事…  相似文献   

19.
关于“农民红学家”一事,起初许多报刊的报道,随意拔高,出现了“客里空”的毛病;后来有两家报纸分别发表文章反“客里空”,却又不够实事求是。这些报道和文章,都不同程度地在读者中造成了不良影响,也损伤了被宣传者。这个报道事件,突出反映了新闻工作中存在的报道失实问题。报道失实的错误屡反屡犯,已使一些同志视为“顽症”,难道我们还能安之若素吗?  相似文献   

20.
读了宋志耀同志《怎样写“信息新闻”》一文(见《新闻知识》1986年第5期),感到有值得商榷之处。这里不惴浅陋,提出个人的一些浅见,并就教于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同志。(一)宋文提出丁“信息新闻”这个概念,言外之意,是说世界上还存在着“非信息新闻”。这样说,是有根据的。作者在《也谈信息与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