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这篇课文记叙了孟子和梁惠王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的一次对话。梁惠王认为自己为国尽心,并以“移民移粟”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提出了“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以战争中“五十步笑百步”为喻,诱使梁惠王中了圈套,说梁惠王的“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际上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的不同而已。梁惠王实不该中了孟子大师的圈套。说梁惠王中了圈套理由有二:先说数据。数量“五十”与“百”相差之大,不是小小的区别。“五十”与“百”是只…  相似文献   

2.
孟子关于仁政的论述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子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靠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五十步而后止,或百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  相似文献   

3.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  相似文献   

4.
《齐弄桓晋文之事》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记叙的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时同齐宣王的一次关于“王道”问题的谈话。这是一次非常成功和精彩的游说。在孟子的层层诱导之下,齐宣王侧耳恭听了孟子的“仁政”学说。其中“保民而王”和“制民恒产”的思想,显得尤为完整而闪亮。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文章中“保民而王”和“制民恒产”这两个亮点呢?  相似文献   

5.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相似文献   

6.
<正>在《孟子·梁惠王上》里,记载了孟子说服梁惠王弃兵养农、施行仁政、以民为本的故事。其中"五十步笑百步"的笑话成为笑家的经典,为后人广为传诵。文中说,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梁惠王)曰:"不可。  相似文献   

7.
一主谓结构在一定条件之下可成为独立的句子,倘在主谓结钩之中加上一个“之”字,就不再有作为独立句子的可能性了,所以现在一般文言语法书说这种“之”字的作用在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例如: (1)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孟子·公孙丑上)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 (3)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孟子·尽心下)“德流行”、“民多于邻国”、“武王伐殷”都是主谓结构,都有成为独立句子的可能性,但在主语、谓语之间加上了“之”字之后,就取消了它的独立性,它们分别是所在句中的主语、宾语、分句。吕叔湘先生对这类结构所作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在先秦诸子中曾出现两种思潮:孟轲的民本思想和庄周的自由观念。这种思潮的形成,绝非单纯出于哲人们的玄想,是以客观社会的发展进程为基础的。春秋以来,以土地所有制变更为核心的经济变革、阶级改组、乃致政治斗争极大的显示了“人”的作用,突出了“人” 在社会生产、政治军事斗争中的重要地位。各国诸侯在併大兼小、凌弱暴寡的军事行动中,亦莫不以占有人口、土地为其斗争的目的。《孟子·梁惠王上》记载:“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而矣……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就是当时兼併者的普遍的典型心理。  相似文献   

9.
《中文自修》2022,(6):33-34
<正>梁惠王对孟子说:“我对国家可算是尽心的了。黄河以南发生灾情,我就把灾民迁移到黄河以东,把赈灾的粮食发到黄河以南;如果黄河以东有灾情发生,我也是这样做。看看邻国,没像我这样用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没少下来,我这里的人口也没多起来,这是什么道理呢?”孟子回答说:“您不是喜欢打仗吗?  相似文献   

10.
说“鼓”     
苏轼的《石钟山记》中有这样一句话:“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对于“鼓”字,一般认为是与“钟”并列的一种乐器,即把此句中的“钟鼓”视同《庄暴见孟子》中“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的“钟鼓”。一、先看这句中的“噌吰”一词。《辞海》注:“象声。多以形容钟声。”并举司马相如《长门赋》为例:  相似文献   

11.
《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体现着亚圣“经世济民”的社会立场。其间闪烁着圣哲思想的光辉与仁爱的博大。细绎文章内容,孟子与梁惠王实质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这种分歧源于二者对“民”认识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段对话,贯穿全文的线索就是“民不加多”,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首先,了解一下相关背景: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批迁徙伤亡。而当时既无国籍制度,也无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乐土。哪一个国家比较安定、富强、和乐就迁到那个国家为臣民。而一个国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个国家是否稳定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因此,各个诸侯为了称雄,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增多。梁惠王也不例外。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已经是“尽…  相似文献   

13.
《书博鸡者事》一文中的“臧氏之子”一语,“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译为“这臧家的孩子”,我认为这是不妥当的。“臧氏之子”一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下》。“臧氏”指鲁平公的小臣臧仓,他曾以孟子行为不合乎礼义非为贤者为由,阻止鲁平公去见孟子。孟子对臧仓这种作法大不以为然,说:“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其对臧仓的轻视和不齿之情溢于言表。“臧氏之子”。指的就是臧仓这个  相似文献   

14.
孟子是以“好辩”著称的,他善于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辩论,或借题发挥,或因势利导。其文气势磅礴,逻辑严谨,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有极大的说服力,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本文是对话体论辩文,体现了孟子论辩之术的众多高超之处。一、抑扬兼施,诱导启发。文章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针对梁惠王因施小恩小惠与百姓而矜功自得的心理,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为喻,使梁惠王认识到自己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百姓生计问题,否定了其盲目自大心理,这是抑”。同时,针对其渴望使民加多,希望得民众拥护的心理,孟子又给以肯定和勉励,使得谈话能得以进行下去,然后…  相似文献   

15.
“察”与“查”这两个字,在意思和用法上有相近之处,误用和混用现象不少,在此略作辨析。“察”,意思是仔细看。如《易·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引申为明辨、详审,如《孟子·梁惠王》:“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又引申为考察、调查,《论语·卫灵公》:“众恶之,必察焉;众善之,必察  相似文献   

16.
一、巧设比喻,在启发引导中让人轻松接受道理学生在学习《寡人之于国也》这篇课文的时候,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谈话的话题是梁惠王‘于国尽心’,但本国之民不加多的困惑;下文孟子谈到‘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情形,是否有点牛头不对马嘴?”  相似文献   

17.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中,有几处“今”字,用法颇为特殊。现列举如下:①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则)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今两虎共斗,(则)其势不俱生。(同上)③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毛之美,(则)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庄暴见孟子》④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同上)对于上述四例中的“今”字,课本均未作注释;而现行高中语文教  相似文献   

18.
一、亚圣孟轲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这里的“孟子”指战国时邹国(今山东邹县)人孟轲,他是儒家大师,被称为“亚圣”。  相似文献   

19.
讲授《在暴见孟子》时,随机设置了一道写作练习题,从中得到启发,给自己的感觉是“小练习”锻炼了“大能力”。《庄暴见孟子》是孟子宣传‘与民同乐”思想的著名篇章。孟子这位说理大师,总能把他所劝说的对象说到口服心服。当他由“好乐”()说到“与民同乐”()的时候,他构想了两幅生动的生活景象作对比,来打动齐王:不“与民同乐”,王游乐时百姓“举疾首巨额而相告:‘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与民同乐”,王游乐,百姓“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回:‘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相似文献   

20.
(一)我们读古书,细细研究一下,总有些不可解的地方。奇怪的是,经过千百学者加以注释,都说不通,却没人看出,总是人云亦云下去。我先引一段孟轲的书来看看。“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对曰:‘昔者太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歧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孟子·梁惠王章》)关于《古公亶父,来朝走马》这一段诗,孟子认为国王好色、与百姓同之。但自孟子以后,从没有人这样解释过。陈子展先生对《诗经》是有研究的,颇有成绩。他看过历代学者对《诗经》的许多注释,把《诗经》几乎全部译为现代语言。他的“雅颂选译”,对《古公亶父》这一段诗是这样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