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9 毫秒
1.
张祎 《青海教育》2013,(7):59-59
小学音乐教育的宗旨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质,能够使学生喜欢音乐、鉴赏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那么,怎样才能吸引学生音乐课学习兴趣呢?这就需要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美的展现,而音乐课堂教学就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不仅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与合理的课堂结构安排,更需要不断更新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辅助和提高教学水平。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界面友好性、反馈及时性的特点,在教学中集图文声像多形态信息为一体,使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使复杂知识简单化、使零乱知识条理化、弥补了课堂教学不足,给音乐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师生互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音乐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3.
高中音乐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高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使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对于高中生来说,音乐文化素养的核心,是培养“音乐的耳朵”。马克思曾说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普通高中音乐课的基本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设置音乐鉴赏模块,体现了音乐课程结构的基础性,  相似文献   

4.
黄舒姝 《广西教育》2013,(45):91-91
音乐能够促进学生智慧的提升,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它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重视音乐在提升学生素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音乐教师只有在重视技能技巧训练的同时让学生品味到艺术的美,从活动中体会到音乐的趣味,从音乐的内涵和外延中体悟情感、领悟美感,才能使学生学会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理解音乐。  相似文献   

5.
让多媒体与音乐欣赏教学牵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倡导音乐教学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贯穿音乐教学始末,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兴趣。而长期以来,教学手段的落后、教学形式的单一,使学生对音乐欣赏课形成了一种模糊的认识:音乐欣赏就是用录音机放放乐曲,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缺乏兴趣,又怎能谈得上审美呢?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力求使单纯的音乐知识技能同趣味形式及学生熟悉的生活融为一体,使学生对音乐有亲切感,拉近音乐与学生的距离。在这个意义上,音乐不再是一门单纯的学科,而是学生生活的一门“学问”,是学生生活中的一种“调味剂”,也是学生对美好事物的一种享受、…种追求、一种爱好。  相似文献   

7.
音乐作为艺术,最具情感性,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品味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审美教育要体现在音乐教学的活动中,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来感染学生,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蕴含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一定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各要素、各种表现手段做出整体性的反应,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会、表现音乐的丰富内涵,鉴赏音乐。使学生不仅现在受益,而且终生受益。  相似文献   

8.
音乐欣赏是使学生感受音乐,体会音乐,提高鉴赏能力的重要内容和形式之一,多媒体教室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例如,我在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这一课时,把音乐与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场面相结合,并利用“附件”中的“录音机”将学生的演唱配上伴奏录下来,然后全班欣赏,使学生享受到参与音乐活动的快感,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  相似文献   

9.
对于音乐教学,学生接受基本素质训练是提高音乐素质的关键,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学生常常对于一些音乐素质训练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兴趣,进而使整体音乐素质教学效果欠佳。因此,不断更新教学形式和方法,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提高音乐素质和教学效果是十分重要的。为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质,必须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因为兴趣、爱好是基础,有了兴趣、爱好,学生们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才能很好地促进音乐课的教学效果。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  相似文献   

10.
黄小颖 《家长》2023,(30):141-143
<正>在现代基础教育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小学音乐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备受关注。小学音乐教师开展大单元教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深入、系统的音乐学习体验,也有效促进了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碎片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整个大单元学习中深入理解音乐的内涵与表达,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与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1.
音乐教育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音乐教育的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二是使学生得到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艺术氛围,三是给予学生以一定的审美知识和审美观念。具体到师范学校教学,是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中学音乐教学中,多元音乐文化的融入不仅能够一定程度上认识各种文化形态中音乐魅力,而且拓展学生对不同音乐的不同听觉体验,使其更加懂得不同音乐文化间彼此的尊重,使学生产生对音乐的热爱,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详细分析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实施。  相似文献   

13.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宽松的环境、更广阔的空间,更为音乐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音乐课、爱上音乐课,让学生在音乐课上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呢?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和观察思考,笔者认为,在音乐教学中,合理、适时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宽松、民主、活跃的课堂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确实使我们的音乐课“上了一个台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遵循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通过充满人文关怀的音乐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台。  相似文献   

15.
新课改以后,笔者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实践并总结了一点经验,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技趣培养、情感挖掘有促进作用,使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真正受益。  相似文献   

16.
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丰富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使学生加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7.
罗丹曾说过:艺术就是情感。歌曲、乐曲都是艺术家情感的结晶,音乐教育是情感的教育。因此,音乐教师既应是优秀的音乐家又应是忠实的音乐爱好者,必须对音乐充满激情,并渴望与学生分享这份愉悦。教师只有发自内心地喜爱音乐,并忘我地投入到音乐教学中去,才能使学生“捕捉”到这份热情,并全身心地投入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在钢琴课堂上,学生的掌声不但让我感受到学生对我的赞扬和敬意,而且使我强烈地意识到与学生真诚沟通、以情育人是多么重要。随着一曲优美的《献给爱丽丝》,我把学生带进了音乐殿堂。听完唱片后,我们进行了简单、…  相似文献   

18.
音乐教学情趣性,体现了教学美的属性。愉快而有益的音乐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音乐的更大兴趣和强烈的喜爱。所以,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趣氛围,以各种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参与音乐审美活动和音乐学习。如在上律动课《小鱼游呀游》时,我在学生将律动的基本动作——小碎步和手臂波浪学会之后,放着旋律优美的三拍子音乐《小鱼游呀游》时,  相似文献   

19.
孟军 《河北教育》2005,(19):33-34
音乐蕴涵着丰富的美、情、趣,音乐教学除了讲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对学生进行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的培养。一堂新颖别致的音乐课,不仅能使学生对音乐产生一定的兴趣和爱好,更能通过审美教育、情趣的引导来启迪智慧,陶冶情操,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这也是新课标音乐教学的理念和要求。我在执教《大鹿》一课时,尝试着从美、情、趣三个方面贯穿“新课标’的理念和观点,运用新的方法,获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能使人更直接进入情感世界。审美教育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情感教育。作为音乐教师,不仅要把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调动—切手段,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学生能积极体验。感受音乐作品丰富的内涵,达到以请激情、以情育人的目的。在实践教学中,我运用了听、感、析、读、唱、演六种方法进行激趣、启发,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