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正>清初,每遇重要、难办的公务时,下级官员往往会向上司致信联络疏通,洞悉上司态度或得到具体指示后,再行文处理公务。官员之间这类商洽、联系公务的书信,沿用了书信私密、结构灵活、言辞随意亲切的特点,虽为商讨公务却可不用或少用公文套语简约方便,又不受公文运转程序限制可越级致信。因此公务书信深得官员的喜爱并普遍应用,到乾隆朝时,这种具有公务性质的信函最终由书信转化而成公开的正式的官府文书。  相似文献   

2.
<正>札作为一种下行文书,始于宋代。札周剳,为古时写字用的小木片。元、明时期改称札付。清代沿用札和札付,并规定,凡六部、都察院行文顺天府、奉天府;六部行文太常寺、太仆寺、光禄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太医院、宝泉、宝源局、各仓监督、布政使、按察使、城守尉、各关监督、各省织造;都察院行文六科;礼部行文各省学政;兵部行文各提督总兵;顺天府尹行文各省布政使;军机处行文布政使、按察使;经略行文提督、副都统,都用札文。凡提督行府厅州县,巡抚行副将、参将、游击、都司,用札付。札文文首以"某某衙门或某某官员为札饬事"或"给札事"开始,再以"照得"或"某某  相似文献   

3.
《兰台世界》2015,(2):161
<正>清代官府文书按行文流向分为上行文、平行文、下行文。凡职权地位相当的或彼此不相统属的官署间的行文,被视为平行方向,为平行文,常用的有关、咨、咨呈、移、移会、知会、牒、牒呈、照会等文种。在平行文这一行文流向上,由于封建等级制度的作祟,平行文内各文种及使用划分极细,文种之间尚存在高低之分,且某一文种本身亦具有尊卑含义。从《大清会典》有关记载及大量的清代平行文文种使用情况来看:官署层次、级别不同,选用的文种亦不相同。司道以上的高级官署之间相互行文时使用咨文,司道以下较低级之间行文用移文,京城内阁典藉厅、六科、稽察房等层次的官署与各部、院、寺、监行文用移会,文武官员之间使用照会。鸦片战争以后照会逐渐变为外国沟通交流的专用文书,而京城内阁典藉厅、六科、  相似文献   

4.
太平天国广泛使用文书并有完备的文书制度,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书资料.拜上帝教对太平天国公文的影响也表现在对文种的改造上.在阅读大量太平天国留世公文过程中不难发现,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和前代以及同时代清朝公文文种有别的带有宗教性质的文书.所谓宗教性质的公文是以拜上帝教精神领袖天父或天兄为发布者或者收文者的公文.  相似文献   

5.
结合实例,针对关于“意见”文种的行文方向、特点和作用、行文方式的错误和片面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相关依据。即认为根据现行的公文法规的规定,“意见”的行文方向具有多向性;“意见”不仅具有共有性特点,还因为行文方向的不同而具有非共有性特点和作用;在行文方式上,“意见”作为独立的法定文种,应选择逐级行文(下行和上行文)和直接行文(平行文)的方式,而不应选择“迂回”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由于唐代社会地位或阶层的划分,记录不同社会活动的文书用纸和墨各有其选择及应用,官府公文书写用纸、宗教经文用纸及百姓用纸皆有差异。以3件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藏西域文书残片为研究对象,利用FTIR、XRF设备和显微观察等多种无损检测手段探究出土唐代西域不同书写内容文书用纸和墨的差异。三种用纸造纸原料相同,但加工工艺有别,经文用纸为二次加工纸,官方文书用纸和私人书信用纸为一次加工纸,从纸张性能检测得出官府用纸质量优于民间书信。三种不同用途文书的字迹材料成分、特征和稳定性等也不相同,官府文书所用墨汁可能添加珍珠粉辅料。研究发现出土唐代西域不同用途文书保存现状、用纸质量和字迹材料存在差异,具有不同的使用特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梳理和考证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健步、急脚与夜不收的性质进行分析.健步最早本指快速传递信件的人,唐宋以后则成为官府中的胥吏名称,主要职责是执行紧急公务.急脚原为唐代急递公文俗称,宋代亦用来称快速传递书信者,但不局限于驿传,官府中的健步及地方上从事军事侦察活动的人员也称做急脚.夜不收是明代的一种侦察部队(皇帝的夜不收除外),性质与宋代探听军事情报的急脚子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8.
函札,旧称尺牍、尺素、手札、信札、简帖等,后为函、信函、书信等,是一种文体。民国时期以及现今党政机关公文处理中,“函”(有公函和便函两种)亦被规范为文种名称。现代通讯手段出现之前,寄送函札是主要的通讯手段。函札面广量大,内容丰富。从古到今,无论朝野,函札的形成者都极为广泛,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随着关、邮划分,邮政自成系统,民国初期的邮政事业明显地较晚清发达,为社会上的信函往来提供了较大方便,也为民国早期大量函札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9.
"正式行文"这一概念自从在<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新<办法>)第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政府各部门)除以函的形式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审批事项外,一般不得向下一级政府正式行文"中第一次出现之后,未见有任何法规性文件或补充意见等对之作出解释.<兰台世界>2009年7月上半月发表的何世龙<何谓"正式行文">一文(以下简称何文),在一定程度上对"正式行文"作了阐释,对于"正式行文"这一概念的认识起到提醒作用,同时也呈现出它的学术价值.但何文存有某些未尽之意,亦似有某些疏漏或误解,在此一并提出以作补正.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额济纳旗黑城,蒙古语称做哈拉浩特,为西夏黑水城和元代亦集乃路遗址。自1908年俄人科兹洛夫在此盗掘得大量西夏和元代文书后,黑城就已闻名于世界。1983年和1984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阿拉善盟文物站联合组成考古队正式发掘了黑城(简报见《文物》1987年第7期),出土有各种民族文字的文书3000余号,经过整理拼缀,已基本弄清了这批文书的内容。由于这次考古发掘,基本上是揭露元代至北元初期的地层,因而出土文书以元代的为多,北元初期的数量比较少,而西夏时代的数量最少。从内容看来,这批文书以世俗文书为主,佛教经咒较少;且世俗文书中又以官府的公文为多,居民的书信、契约、帐单、柬帖等又较少。这些公文可分为卷宗、  相似文献   

11.
十一、唐宋严格规定公文一文一事制度唐宋时规定,群臣奏陈公事,都必须"皆直述事状,若名件不同,应分送所属,而非一宗事者,不得同为一状,即上表事多,表内不可尽谕者,表前画一条折"(《庆元条法事类》卷十六).这是严格要求不同事情不得同为一文,公文一文只能直叙一事.一文一事是一种非常好的制度,可以防止行文关系错乱,加快文书运转的速度,提高办事效率.  相似文献   

12.
"国函"无"函",是事实,却让人困惑.笔者原以为:与"函的形式"行文方向一致、且内容相符的文种只有一个,那就是"函".原来在国务院这儿,"函的形式"和"函"的文种并非一对一的关系,压根就是两回事."函的形式"是指公文格式中区别于"文件格式"的"信函格式".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函的形式"?在不相隶属的机关之间,即使是请求对方批准或答复审批事项,都必须坚持用"函的形式":上级领导机关在答复下级机关的请求事项时,可以用"函的形式",也可以用"文件格式".从国务院现行的公文处理惯例看,可以用"函的形式"的文种主要有三类:"批复"大多要用"函的形式":部分"命令"要用"函的形式":部分"通知"可以用"函的形式".从公文处理要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角度看,"函"的文种与"函的形式"应该统一,"国函"无"函"的局面应该改变.名实应相符,"国函"应有"函";规范统一,是公文处理的灵魂:将惯例上升为制度或规范,是公文处理主管部门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公文作为国家机关处理公务的文书,在中国社会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体系和规范。相应的,公文的理论研究著作也开始起步,如《尚书》、曹丕的《典论·论文》等。但最不可忽视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它最早构建起我国公文的理论体系,规模宏大,论旨精深,体例周详,对我国公文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一、确立了公文类文体的重要地位封建社会是文学高度发达的时代,唐诗、宋词、汉赋成为特定时代文学的代名词,但公文类实用文体却处于被人遗忘的角落。六朝梁的统治者曾把当时的文人分为儒、文、学、笔四类,其中善为“奏章类文书写…  相似文献   

14.
丁海斌  孟晓姣 《档案》2015,(4):6-12
民国时期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文档名词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书、档案、公文、案卷、文案、文牍等名词仍然表现出较好的继承性,文件、文书、档案、公文等名词被社会普遍采用,文书类名词和档案类名词也有了比较清晰的区别,文档名词的统一度大大提升,并有理论研究作为支撑。特别是"档案"一词成为统一的通用名词,"档子"、"档册"等词则渐被淘汰,但"档案"一词在专业领域之外的社会普及度还很低;"文件"一词自清末产生后,迅速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文档名词之一。民国文档名词的普及度大大提升,作为文书和档案名词主要代表的"文"族名词和"档"族名词的使用频率高达两位数,取得了突破性的提升。这26个文档名词划分为五大族类,各具特点。  相似文献   

15.
德国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藏契约文书的特征有如下几个方面:文书类别以土地田房买卖契约为主,集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流通情况;文书性质多为经官府认可的红契,保存比较完整;文书内容的程式性强,行文结构完备,语言朴素,有防伪意识;地域分布较为零散,不同地区的文书存在书写差异,也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年代集中于晚清至民国年间,少数文书与历史事件有关。以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藏契约文书数据库的建设和田野作业方法为支持,对相关契约文书补充了其归户信息。将契约与地方社会的联系作为关注焦点,至少可以显示出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契约的交易规范与乡土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二是契约中所体现的家族观念,是人们立契时价值选择的中心。  相似文献   

16.
正四柱清册,是中国古代官府办理钱粮报销或移交时编制的报表,"四柱"指"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分别相当于现代会计中的期初结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和期末结存,"旧管"加上"新收"减去"开除"等于"实在"。宋代时已有此种报表,以后各朝官、民沿用。清制,凡官府仓库盘查核实、官员离就任交接、各项钱粮及工程奏销等财政收支存储等,均须在呈报奏销文书的同时,详列四柱清册附后。其中,呈报给皇帝的封面为黄色,又称四柱  相似文献   

17.
"题本"是明清时期一种重要的上行公文,相对于其他公文文种,其研究相对薄弱,文章首次对"题本"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整理归纳。对"题本"的研究多为以记述的案件为中心来看社会百态,或把题本作为历史学、社会学、法学等研究问题的佐证。《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面世后,以此为中心的研究成果显著增加,但全面系统的研究体系仍有待建立。  相似文献   

18.
"委曲"是唐宋时期一种非正式的下行文书。本文通过对《桂苑笔耕集》所收二十首"委曲"的文本细读,结合史实分析,并发掘以往学者所忽视的一些材料,对"委曲"的文体特征、产生背景及政治内涵进行了再探讨。唐宋时期边镇将帅为加强与下级将佐及当地民族头人的沟通,以公文下教,称为"委曲"。这一文体产生于唐末藩镇割据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它是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纷争与官场人际关系的反映,同时又折射出边镇将帅的治军驭下之术。  相似文献   

19.
《兰台世界》2013,(Z4):55-56
<正>网络环境下的公文处理的标准化是支撑公文有效处理和快速运转的前提条件,只有在统一的标准下,各个信息源所提供和发出的信息才能被应用者接收。以电子文件的形式生成、运行和保存,并转化为电子档案,因此文书处理工作是实现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基础工作。一、网络环境中的公文流转是规范管理程序、提高效率的基础在公文办理流转过程中,可根据需要调阅相关的依据性、参考性文件、资料信息、文  相似文献   

20.
以帐管理事物和记事是中国古代社会普遍采取的事务管理方式,并不仅限于会计领域.清代的"档"就是"帐","记档"和"登档"即将公文及重要事务"记帐"或"登帐","档簿""档册"就是记帐活动中形成的"帐簿"和"帐册",是按照中国古代三帐体系建立起来的帐册体系."档案"则为"帐案",以各种誊抄的档册为主体,文书和案卷为辅.而现代档案概念是近代以来以史料观为主导形成的,更注重文书的原始凭证作用和历史记录属性,以"文书"为档案定义属概念遂成主流认识,这是古今档案观的大不同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